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渤海湾沿岸具有双导堤工程的单一潮汐汊道的华北最大海岸潟湖—七里海潟湖为原型建立理想模型,通过设置包括临界侵蚀应力、临界淤积应力、泥沙沉速、初始床面高程和径流量等影响潟湖地貌演变的相关参数,得到理想模型达到稳定状态后的纳潮量P和潮汐汊道断面最大流量Qm。分别建立其与潮汐汊道断面面积A的相关关系式以表征潮汐汊道稳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在表征潮汐汊道稳定性方面,Qm?A关系较P?A关系的拟合效果更佳。分别利用Qm?A关系以及泥沙净冲淤量计算得到潮汐汊道和潟湖稳定所需时长,对比结果表明潟湖明显滞后于潮汐汊道达到稳定状态,临界侵蚀应力对潮汐汊道稳定性影响更大,而临界淤积应力、泥沙沉速和初始床面高程对潟湖稳定性影响尤为显著,径流量对潟湖和潮汐汊道稳定性的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东水港动力地貌及沿岸输沙特征,结合东水湾潮汐汊道形成的历史过程,利用各种判据衡量了潮汐汊道的稳定性,得出目前汊道过小的口门已使汊道内外潮波传递受阻,在自然状况下,东水港沙咀--泻湖型湖汐汊道正趋于封闭的结论,利用该潮汐汊道建港的关键是扩大并固定口门和拦截沿岸输沙,东水港总体布局规划方案的拦沙堤有效拦沙年限为50 ̄75年。  相似文献   

3.
长江北支口是典型的潮控型分汊河口,其水动力及其汊道分流过程是影响潮控河口物质输运和地貌演变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2018年春季在北支口各汊道的坐底三脚架资料与断面走航资料,计算各汊道的优势流.结果发现:大潮时,北支三条港与顾圆沙南水道均呈现涨潮优势,水流净向陆输运;顾圆沙北水道则呈现落潮优势,水流净输运方向指向口外.同时,结合FVCOM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北支口分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顾圆沙南水道近海口断面面积远大于北水道,且方位与涨潮时潮波传播方向一致,大部分外海潮波经过顾圆沙南水道上溯,涨潮量在南北水道空间上分配的差异性极大;同时,一部分经顾圆沙南水道上溯的潮波会越滩至北水道,与上游径流汇合后,共同经顾圆沙北水道下泄,北水道的落潮量增加,落潮量在空间上分配的差异性减小.当大潮时,顾圆沙北水道的涨落潮分流比为29.7%、47.2%;小潮时,顾圆沙北水道的涨落潮分流比为41.6%、43.1%.北支口余流基本态势为南水道进、北水道出.这些指标及分流特征可为河口的物质输运、地貌演变及各汊道的发育、维持和衰亡过程的预测提供关键的指示参数.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北仑河口北侧护岸工程的现状,分析研究海岸环境演变与水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发现北仑河口主航道向北岸偏移主要与由于科氏力作用产生的横向环流、夏季西南季风产生的强烈沿岸风浪流、台风强烈作用产生的风暴潮增水等这些动力条件有关。河口特殊地形的作用,河口区泥沙来源对河口主航道偏移的作用较小,但是人为干扰对加速主航道北侧河岸冲刷作用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极端干旱水文年(2006)中长江河口的盐水入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测资料表明,由于在2006年夏季中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形成的特低径流量导致长江河口盐水倒灌比常年提前了3个月.北支倒灌盐水在南北支分汊口南支水域,底层盐度大于表层盐度,垂向分层明显,而在南支中上段其他水域,因强烈潮混合作用盐度垂向分布均匀.受北支盐水倒灌和盐量的累积作用,在南北支分汊口崇头盐度最大值出现时间比青龙港潮位最高时间滞后约3d,倒灌的高盐水团进入南支后受径流作用影响到下游陈行水库的时间约为2d.  相似文献   

6.
北仑河口的地形地貌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较大改变,深槽、沙嘴、拦门沙等地形在形态、大小和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航道中心线明显向北侧偏移.这主要是由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两个方面造成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风、浪、潮及径流的共同作用,人为因素主要为海岸植被减少、沙洲围垦与人挖沙以及海岸防护设施年久失修等,两大类因素相互作用,促进北...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宁德三沙湾内鲈门港湾顶霍童溪和七都溪入海口之间的潮滩(实际为潮汐汊道)围填为例,从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其围填造地的适宜性,并应用数值模型、潮汐汊道理论以及生态学原理预测其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具体为:河口围填后相当于河流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滨段相应地向海延伸,必然会引起河口体系的自动调整并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在这种自动调整过程中,所在区域的资源环境会受到一系列的影响,包括河口地形地貌改变而导致径流和潮流动力条件变化进而引起滩槽冲淤变化、河流入海流路变化而导致流域排洪在一定程度上受阻、河流入海流路冲刷对跨海大桥桥墩或其它构筑物稳定性的影响、湿地占用导致底栖生物破坏和生物生境缩小进而导致生物群落改变和渔业资源受损、以及河口景观改变等.建议河口潮滩湿地围填应综合考虑河口的水文条件、防洪措施、环境容量以及围填后河口体系的自动调整作用范围、维护岸滩和已建构筑物稳定以及维持航道水深的工程量和成本、围填护岸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相适宜程度等,并综合权衡损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汉江中游襄凡河段无粮洲鹅头形汊道定床与动床试验研究成果.成果表明:稳定洲头的工程措施是整治这类汊道的关键工程,调整汊道上游河势对两汊分流比影响极小,在顺直汉道一侧建造单丁坝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9.
北仑河口的红树林及其生态恢复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何斌源 《广西科学》2001,8(3):210-214
以东兴河桥为起点,1km为单位尺度,将北仑河口岸线划分为12个岸段,其中第12岸段长为2km。在各岸段进行优势群落样方调查。同一群落选3个样方。每样方面积16m^2,用取土器钻取各群落20cm-40cm土层土壤3份,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全N和全P。广西北仑河口的红树林由7种红树植物和6种群落类型组成。与广西其它海岸相比,老鼠Le和卤蕨群落在该河口发育良好。严重的滩涂侵蚀、红树林生境的破碎和土壤养分的明显缺乏是北仑河口次生红树林自然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红树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岸段是对盐度响应的结果。北仑河口123km长的岸线可大体上划分为内河(2km)、河口(5km)、近海河口(2km)、近海(3km)4个生态区间。应用工程的方法提高滩涂的高程,引入红树林新品种是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盘锦经济的发展,双台子河口地区的河道及河口淤积、洪潮灾害、淡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日趋重要。河口水流及滩槽冲淤受潮流为主的涨、落潮水流的影响较大。文章分析了双台子河口分汊水流特征以及岸滩、心滩的现状和近期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11.
北仑河口动力地貌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北仑河口动力地貌有剥蚀丘陵、残丘、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海积平原、沙堤、沙滩、淤泥滩、红树林滩、河口沙坝、潮流沙脊、潮沟及人工地貌。北仑河口经历全新世早期侵剥蚀形成古河道,全新世中期海水浸入古河道,形成河口湾;全新世中-晚期河口湾被充填,形成湾内沙坝;全新世晚期河口湾逐渐被填满,形成现代北仑河口动力地貌态势。  相似文献   

12.
建闸河口整治工程引起的河床演变调整十分复杂.基于验证好的潮流、泥沙输运及河床演变模型分析了双龙河口整治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后水动力和河床演变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闸下河道水动力变化和河道冲淤分布与局部浚深拓宽及纳潮量增加有密切联系.若仅对河道上段局部河道进行整治,浚深拓宽段的涨落潮不对称现象加剧,局部产生回流区.若以固定坡降对整条河道进行整治,则涨落潮流速显著增加且不对称性减小.纳潮量增加在工程初期会引起口门段冲刷,而局部拓宽段会因流速相对减小而产生淤积,特别是在回流区淤积严重.因此为延长工程寿命,尚需辅以定期开闸放水和局部清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结构网格FVCOM模型构建平潭竹屿湾潮流泥沙计算模型,开展竹屿湾附近海域潮汐潮流、悬浮泥沙输运模拟计算,分析其潮流泥沙的运动特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海坛海峡内潮波为前进波,潮流与潮位变化同步,但竹屿湾内的潮波为驻波;海坛海峡内大潮、小潮期间垂线平均悬浮泥沙浓度差别较小;现状条件下海床的年最大冲刷强度约为10 cm·a-1。实测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竹屿湾附近潮汐潮流和泥沙的运动特征;竹屿湾海床总体稳定,可能是周围工程建设和人工采砂导致竹屿湾海床局部发生冲淤。  相似文献   

14.
在对朱家尖岛南沙海滩的沉积环境、动力条件、地形地貌进行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波能流公式对海岸的沿岸泥沙运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滩沉积物以沙为主,物质来源主要是邻近的海岸基岩风化侵蚀产物;受海岸波浪、潮汐、潮流等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海滩剖面地形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侵蚀、冬季淤积;海滩东侧侵蚀、西部淤积的年际变化特点与沿岸输沙密切相关;沿岸输沙计算结果显示各岸段沿岸净输沙量平均值介于43.85×103~172.77×103 m3/a;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主要由ESE、SE向的入射波所致,自南向北的沿岸输沙由S向入射波所致,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对海滩影响的情况下,沿岸输沙在海滩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覆盖珠江河口河网区与口外海滨区的大范围整体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珠江河口的水沙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近期伶仃洋水域实测水文资料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珠江口的潮流泥沙运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局部加密,模拟了龙穴南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潮流泥沙运动过程变化,计算并分析了工程实施对周边水域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和航道沿程的水流条件变化以及航槽泥沙回淤状况等。研究结果表明:龙穴南水道内,潮流为西北-东南方向往复流;整治工程后,上段流速略有增大,下段流速略有减小,但总体流速变化较小。泥沙回淤预测结果显示,出海口以上航道有冲有淤,以淤积为主,平均淤积强度为0.12 m/a;出海口航道整体处于淤积状态,平均淤积强度为0.64 m/a。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采用地貌特征线遥感解析法,分析蒋家沙沙脊、黄沙洋水道和苦水洋水道1973—2014年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蒋家沙沙脊、黄沙洋水道和苦水洋水道是个有机整体,近岸段由西向东摆动,离岸段由北向南摆动,尤其是苦水洋水道往离岸方向(即向东)退缩极为显著。该特征可能与南北两大潮波系统交汇而成的移动驻潮波南移有关,该特征也揭示了该区域海床的时空冲淤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丛宁  张振克  夏非 《河南科学》2010,28(5):605-611
在基于区域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各种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对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和灾害趋势的重要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以三峡为代表的中上游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加上水土保持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进一步展开,长江入海通量将一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入海泥沙量减少、人类对河口海岸湿地滩涂的过度围垦以及海平面上升伴随的海岸动力增强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长江口海岸也由长期的整体淤积转变为近些年来的整体淤积减缓、局部侵蚀加重.与此同时,长江口各种海岸带灾害也呈现出发生周期短,强度大,种类增多的趋势.因此,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协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与灾害学的深入研究是河口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宜昌站、汉口站和大通站的径流量、输沙量等水沙特征值以及在崇明东滩上的实测数据为资料来源,探讨了多年来长江口的来水来沙态势,并运用泥沙通量估算方法,推算出近年崇明东滩的年淤涨速度,通过对比发现:近年来长江的径流量未见减少,输沙量却有减少的趋势;潮滩向海淤涨明显减慢.作者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其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潮滩淤涨减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江的输沙量减少所致;淤涨减慢的幅度超过了来沙量减少的程度,其重要原因是上游来沙减少的主要是易于沉积的中粗颗粒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