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古汉语诗词的独特性导致汉诗英译尤其困难。本文从众多翻译法中独取一面——补偿法来探讨。在古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汉诗中的韵式和节奏等方面信息的缺失甚至被歪曲,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补充翻译,收到既可以兼顾原文的表情达意,又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形式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了解旅游文本,特别是旅游诗词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涵,从而保证旅游诗词在目的语读者群中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即在忠实地提供信息的同时宣传旅游诗词所介绍的旅游景点,从而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能吸引更多的目的语读者前去参观游览,以达到旅游诗词翻译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诗词的背景及中英文的用词特点,在旅游诗词翻译中,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合作原则是交际中需要遵守的原则.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通过译者的交际,因而合作原则在翻译中同样适用.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入手,探讨在汉诗英译中质量准则的遵守及违背,并得出了在汉诗英译中译者遵守质量准则以求忠实于原文,违背质量准则以求忠实于译文读者,即遵守和违背质量准则皆是为了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成功交际的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孙晓艳 《科技资讯》2009,(4):222-222
回译即back translation,是对译文进行再次翻译,把自己或别人的译文翻回原文。回译可以很好地检验译文的准确性。对《静夜思》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回译,在对比分析中探讨不同译本翻译的得失,可以为汉诗英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的补偿就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损失.补偿手段在唐宋诗词英译时常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奈达在等效翻译理论中提出的判断译文的三个标准,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和形式恰当,这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文化,在其诗词翻译中,存在追求等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译者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需要努力追求译文内容的忠实,形式的恰当,和意境的完美,让译文文本的读者获得与原文文本的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动态意义观”认为意义受制于特定的交流环境,因此强调译者要做到在交流中把握意义。“动态意义观”对于汉诗英译中的词汇翻译有较强的启示作用:译者应在充分考虑诗词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以及原作者的情感系统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词义并做出得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诗是神形兼备的文体。古典汉诗英译应尽量兼顾音美、形美和意美。从音韵的再现看,汉英诗词尽管韵式不尽相同,但都讲究押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以根据英诗韵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形美的再现看,汉诗英译应尽可能采用诗体形式,兼顾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传译出原诗的形式羡;从意美的再现看,应深刻理解汉诗的意象和表现形式,忠实再现原诗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诗词是表达诗人所感所思的有效手段。汉诗英译时,除音韵节奏、风格神韵、意境形象之外,译者还要注意对原作情感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恰当移植。无论选词、造句、谋篇都应该考虑到对原文情感信息的传递,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同样的感受,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旷群 《科技信息》2008,(5):148-149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它为语用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尽量达到语用对等,否则会发生语用失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双重示意一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相互关联。如果三者成功合作,原文和译文之间便可以实现最佳关联。《天净沙·秋思》有好几种英译版本,本文将以其中三篇译文为例进行分析,以证明关联理论亦可应用于中国古代诗词曲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汉诗英译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汉诗英译中,译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采取不同的文化意象传译途径,如音译加注法、直译补充法、意译法、由“表”及“里”法和补偿法等。只有这样,译者才能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译出其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从语音手段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探讨,运用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分析汉诗英译现象,以期给近体诗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理论,通过对其所译唐诗<江雪>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三美"翻译理论是可操作的这一结论:译者可以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达到"三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王长羽 《科技信息》2012,(34):491-492
语境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但能使译者准确理解源语言材料的意思,还可以帮助译者重组译文的语言和结构。本文分别讨论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三类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希望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减少对原文的误读.以便尽可能确切地翻译好原文。  相似文献   

15.
罗俊  吴嘉平 《科技信息》2013,(18):158-158
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双方所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学作品的文化缺省会造成文化信息损失,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偿。本文结合夏延德教授和柯平教授的翻译补偿策略,从注释法、增益法、释义法和归化法等手段来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沁园春·雪》英译文的关联翻译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恒元先生翻译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英译文在文化缺省的处理、美学情感的传递和深远意境的再现三个方面体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某些特点.译者使用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问题,较好地把握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美学情感的传递方面,译者基本反映了原文的风格和比喻的诗歌效果;在叠字、联绵词、数量词、颜色词和领字等翻译方面,译者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浪漫描写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科技信息》2011,(24):I0158-I0159
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于汉诗英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于汉诗的英译可以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以及音美、形美、韵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庞德名诗In a Station of the M etro译文版本颇多,结合意象派创作原则,庞德的美学追求及汉字汉诗对他的影响,这些译文似乎有待重新思考。对比原作与译文,发现原诗现代感强,汉译比较传统;原文简洁,汉译稍显冗长;原文参差,汉译整齐,原文为典型的自由诗,汉译均强调押韵等等差异。作者尝试运用文体学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新的译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田段红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20):186-187
在翻译实践中,历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即一个译者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翻译成语。虽然不同的语言是思维的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思维的基础却是现实统一的,不管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实际生活的反映,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我们可以用一种语言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费道罗夫说过,“翻译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复制原文内各单独要素的总和,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意识的选择表达原文各要素的各种手法的过程。用此翻译就应该从原文的整体出发,而不应该从原文的各单独要素出发。”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简单地、孤立地翻译成语,而要以其思想内容为基础,在不影响原文的内容思想的统一的前提下,在翻译时尽量地照顾到个别因素,既要注意细节,又不可因小失大。成语的翻译还是有法可循的,以下即为成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