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梁成 《广东科技》2007,(6):144-145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至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意情意景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2.
孙常刚 《科技信息》2011,(15):328-329
园林意境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中国园林在追求意境的表达上,更强调情、景、文化的融合,因此诗情画意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本文分析了园林意境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和创造手法,简单剖析了园林意境在题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意境在诗歌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诗歌的意境,把它作为诗歌教学的切入口,通过对诗歌本身的"情"和"景"的分析,解析诗歌意境的"境生象外",从诗歌意境中把握诗人的气质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舞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情景交融,讲究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完美结合;是形神兼备,追求内在神韵,要求气韵生动传神;是虚实相生,追求意生象外,在动静结合中蕴含丰富韵味。舞蹈通过直观可感、动态的人体进行传情达意、状物抒情。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中,创造出中国古典舞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理论从思考"境"与"象"到探讨"情"与"景",经历了一个自发的却内在地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审视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把握意境理论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提起《春江花月夜》,几乎是无人不知,这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多少年来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和乐曲越来越新,更多样化了,如何把握琵琶的传承和更新、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琵琶的演奏意境的问题。什么是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作品整体呈现给欣赏者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整体。意境让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如身入其中,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形与神和谐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要使琵琶在演奏中达到…  相似文献   

7.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美学、体育学、舞蹈艺术理论,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对体育舞蹈的意境创造过程进行了探索,提出创造意境大致应从"写境"和"造境"两个方面入手,重视意境构成的各个元素的功能,遵循艺术规律,为高品位体育舞蹈的创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在现代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上,这一概念也早已普遍应用开了。“意境”一词,含义隽永,结合得极妙。“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境要有意,才深邃邈远;意要寓于境中,才生动、形象、感人。因此,意境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境”而言,应见形、见人、有景而且传神;就“意”而言,则是情、意、理、趣、味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作为动态旅游吸引物,旅游舞蹈是承载民俗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它以独特的美学要素吸引和震撼着旅游者,因此,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格外重要.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角度,挖掘环境对于旅游舞蹈意境审美的意义,并通过审美论解构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元素,分析《印象.刘三姐》设计者如何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予以创新并完美结合,营造出深刻意境,继而达到旅游舞蹈审美的较高水准,以期对旅游演艺设计规划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诗歌的意境总是被赋予了"空灵、虚化"的色彩,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如何"再现意境"这个问题上,鲜有可参考的规律可言,对译本质量的评价也渗透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以李煜《望江南》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心理空间的认知角度分析古诗英译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特别是意境再现过程中该如何发掘诗词的真切意境,继而抓住重点,再现诗歌的意境,可为心理空间理论的应用拓展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舞蹈是人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优秀的舞蹈作品令人赞叹不绝,给人美的享受。本文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从意境、造型、构图、音乐、服饰、思想内涵等舞蹈构成要素出发,谈谈对舞蹈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意境新论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完整连续的空间性是意境形成的基础。情绪的弥漫性是意境形成的灵魂。意境是完整连续的空间性和情绪的弥漫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意境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传统文论中,诗有诗境,画有画境,书法、词、曲都各有其境界。对上述境界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构成其境界的基本要素——情与景(或言意与境、物与我等)则是共同的。由于情与景之间结合关系、组合方式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意境形态。一般说来,直接言情的作品,也即传统文论中所谓的赋体,通过“敷陈其事而直言  相似文献   

18.
诗家夫子王昌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者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文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观点出发,在分析意境起源、园林意境美的基础上,阐明追求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审美特性,为现代园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造园的设计理念,强调"人的参与性"、"人与自然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浅谈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精炼而感人,非常讲究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融合,善于用简洁的言语和新颖生动的形象对景物进行描摹,以此抒发诗人内心深刻的感情。因此,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意象的定义、类型以及与意境之间的区别进行界定,帮助读者从更高程度上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本质区别,从更深层次了解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