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等待戈多》采用荒诞的手法探讨了存在这一问题,追问存在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论文运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即无的理论,从此戏剧的舞台设计、人物动作以及语言对话三方面论证贝克特创作的哲学基础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论贝克特对品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特的戏剧创作受贝克特的影响在早期作品中特别明显,尤其在《送菜升降机》中最为突出。《送菜升降机》从主要人物、剧本主题和人物对话上看,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剧本的主要人物都为了等待而从头至尾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都有一个从未出场的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神秘的人物。剧中人的命运都由一个神秘的人或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他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也无能为力,只是生活在等待中。此外,两个剧本的语言都使用了多次重复、停顿和沉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吕强 《科技信息》2013,(2):242-242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贝克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同时也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典范之作。小说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无助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本文从戈多的时代意义、象征意义以及生活有时就像一场等待戈多的旅程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等待是痛苦的,等待代表着希望,等待也意味着无用的挣扎。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但它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给我们提供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永远也不能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会成为泡影。等待的将是一场虚无的盛宴。  相似文献   

4.
佘晓洁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09,(33):271-272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于80年代达到顶峰,被认为是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宣泄的方式之一。其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着重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典型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甚深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篇的解读,就其本质,是一种基于文学文本的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并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为其各种推测和假设寻求佐证的过程。但思维定式的作用,人们在对具有独特变异性的荒诞戏剧理解和解读总是迷惑不清。本文拟以认知语境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历史背景、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特点(包括舞台设计,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层面对荒诞派戏剧名篇——《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对《等待戈多》主题的解读过程就其实质就是认知语境构建的过程。通过对其构建过程中的这些推测和假设的认知解读。有助于读者或观众对潜藏于戏剧中的主题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认知语境观为文学语篇的解读,特别是为荒诞派剧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从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入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指向,结合时代背景和西方社会现状,分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通过《等待戈多》的剧本内容,分析后现代主义多元性,不确定性,解构性背后的思想价值,即从"有"到"无",并试图从"无"中生发出"有"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考过程。后现代主义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答案,但至少它是人类哲思的产物。探索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所以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另外,文章试图通过抓住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余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一种真实:中国先锋派的“先锋”意义的转向。 一、生的苦难 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依然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①的延续。它要表现不合理的荒延世界中孤立无援的人生,以及人对这个不合理的世界所持的荒诞感情或荒诞态度。此境遇中的人们面临的是精神世界的危机和无所依的苦难。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以“荒诞”艺术形式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概括为“等待”,在这个痛苦的过程里拷问人们痛苦的灵魂。一条荒僻小路,路边一棵秃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等待戈多——荒凉凄楚的人类生存环境。 作为人类象征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处形干瘪,精神麻木,他们衣食无着,靠乞讨度日;他们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只一味地等待戈多;他们的灵魂互相不能沟通,在等待中相互对话时总在“打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9.
马尔克斯说:"批评家在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他们能找到的东西,而是他们乐于找到的东西",而大部分的批评家在濒临绝望的时刻找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公墓看守人的安静的位置,于是他们把肉体献给死者使后者得以复活。对《等待戈多》的解读也是如此,从以往批评家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等待戈多","戈多"这个历来被批评家找寻的意象也有了各式各样的意义:戈多是一种无望,戈多是一  相似文献   

10.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生存的荒诞和行为的无意义。剧中的人物形象 ,乏味的情节、破碎的语言、不确定的主题等反传统的戏剧形式 ,以及“直喻”的表达模式等几个方面 ,都表现出这部作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1.
赫易 《科技信息》2010,(3):I0239-I0239
Even though Samuel Beckett's works,Waiting for Godot,reflects the idea of absurdism that mainly describes the desolation and the spirit crisis of modern west after two world wars,he doesn't deprive us of all the hopes.In this article we are going to interpret roughly where the hope is embedded in four aspects.  相似文献   

12.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可能.本文拟从人类正是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确证及意义这一命题出发,给作品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索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3.
短句和重复是文体学句法分析理论里的两个概念,它们具有各自的文体功能。把它们具体地运用到精读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英文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且也可以强化学生自觉吸收语言知识,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周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分析,揭示其所发现的蕴藏在乡野和民间粗犷的生命形式、强健的生命毅力和澎湃的生命情感。《等他》以诗性语言的文本展示着作者激情昂扬的生命体验,呼唤我们失落已久的雄性力量,身体力行地质询现代文明,展示生命意力。  相似文献   

15.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在其最具争议的《等待野蛮人》中,他寓言般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诉诸说教,使得读者可以将其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加以解读。结合叙事学理论,探讨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叙事语气如何推动对此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等待》充满着反思的意蕴,小说通过描述"文革"时期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对妇女关系和"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新移民"和"流散"的复合身份使哈金始终处于中、美两种文化的边缘,反思更为客观、中肯。  相似文献   

17.
《等他》是新世纪巴山作家群的新锐作家周嘉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从小说题目"等他"的语言分析入手,揭示出这一语言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和山里与山外的比较中,指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使小说具有深刻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南非作家库切在他的小说《等待野蛮人》中塑造了一个没有确切年代和地点的帝国,并充分展现了在这个帝国下被边缘化了的野蛮人的生活空间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与话语关系,最后对帝国的殖民话语进行了质疑和思考,显示了作品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