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职教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缩短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作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到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达53个,连同各省市批准的高新区、大学科技工业园和民营科…  相似文献   

2.
2012年7月5-9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成就展(又称"两会一展")相继在北京召开。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高新区20年成就展全面展示我国高新区建设20年的发展成果,丰富的展品、鲜活的演示,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了科技的魅力。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展区,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甘肃科技》2014,(22):I0001-I0001
本刊讯科技部于11月24日复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我省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 《科技部支持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的复函》(国科函高[2014]214号)指出,同意支持我省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兰白试验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封丹 《科技智囊》2008,(3):8-21
大胆实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科技工业园,即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形态(在我国一般把它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它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的一个重大创举。  相似文献   

5.
徐彦 《华东科技》2005,(3):38-39
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根据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物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等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科技型组织中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兴起。近10年来,作为知识经济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创造了许多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概况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山西省创业中心")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省科技厅。是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撑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山西省科技创新创业孵育体系建  相似文献   

8.
赵浚宏 《华东科技》2009,(10):45-47
上海高新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从1991年3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到如今拥有“一园六区”的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回顾“大张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要探寻:为什么“大张江”能够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历程?“大张江”的成功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 《今日科技》2012,(10):2-3
温州打造国家级高新区10月11日,温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仪式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标志着继杭州、宁波、绍兴之后,浙江省第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成立。建设动员大会同时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授牌并分别讲话。温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按照"创新高地·科技新城"的发展目标,温州国家高新区计划今后重点培育激光与光电、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0.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新区健康评价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投入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波动等现象,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性概念及其必要性,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性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1.
郭露  刘运  戴志敏 《江西科学》2014,(3):373-379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在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江西三大高科技园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运用钻石模型和SWOT方法分析其竞争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工业园区经济评价的内涵进行了探索, 构建了一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协调度模型对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理想规划目标值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 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进行了经济评价. 同时以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实证进行了土地利用经济评价, 对提高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连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大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势构建了由5个模块和15个指标组成的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于AHP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等效学方法对目前的大连高新园区的技术刨新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大连高新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为71.76,从隶属度的阶段划分上看处于创新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实现特色园区与和谐园区目标创建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如何衡量其创新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建立了评价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能力的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随机化层次分析法权重设计样本,以人工智能算法(SVM)中的支持向量机法,计算了内蒙古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能力指数,并得到按创新能力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排名。结果表明内蒙古的国家级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能力最强,它比最差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能力高近5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中的有关预测理论和预测技木,对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科技开发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首次建立了科技开发区发展预测模型,提出了模型中两个动态变量的处理方案;并应用模型,对重庆市沙坪坝科技产业开发试验区今后几年的主要发展指标进行了预测。此发展预测模型可广泛用于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开发区以及其他类似社会经济系统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皖江示范区”的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协调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命题。以皖江示范区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视角。以各县域自然生态约束力和经济开发支撑力为依据,确定出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即由马鞍山至安庆的沿江经济带构成的沿江聚合轴,以合肥为“带动核”.芜(湖)马(鞍山)铜(陵)为“集聚核”构成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舍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和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构成的三条功能带,并对皖江示范区的区际协调措施和区内协调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应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标准(HJ 274-2015)》等资料,利用引入熵值法的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从污染排放与治理、资源消耗及利用、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潜力4个层面量化分析综合性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同时,剖析园区绿色发展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2017-2019年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等级为6级,表明该园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源消耗及利用是影响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污染排放与治理次之;研究对比GAHP与引入熵值法的GAHP,进一步验证文中模型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包括其发展条件、总体定位、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绿地生态系统等。  相似文献   

19.
以洛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假设载体,通过对洛阳高新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优劣势分析,阐述了洛阳高新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本原则,构建了洛阳高新区总体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分产业链,并从区内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建立健全区内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企业准入制度、加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监管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洛阳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提出了政策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