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鲁彦是五四以后文坛上出现的有影响的乡土文学家,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他作过肯定和赞许。茅盾则称他为中国现代的典型作家,还写了《王鲁彦论》,发表在小说月报上。 他的作品除长篇《野火》(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版,后改为《愤怒的乡村》,由中兴出版社出版)外,短篇集有《柚子》(北新版)、《黄金》(人间版)、《童年的悲哀》(亚东版)、《小小的心》(天马版)、《屋顶下》(现代版)、《雀鼠集》(文化生活版)、《河边》(良友版)和《伤兵旅馆》等十多篇未收入集子的小说。此外尚有散文集《驴子和骡子》(生活版)、《旅人的心》(文化生活版)、《婴儿日记》(生活版)等数种。另外尚有不少的翻译。“从他开始写作到他逝世的二十多年中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创作集。这个集子共收八个短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等三篇是前期作品,其余五篇《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等则是后期的创作。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以影射现实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自述:“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又说:“叙事有时也有一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篇小说,其中5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付阿循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76-77,81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写于1924-1925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划,特别是着重考察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相似文献   

6.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7.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8.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9.
许多著名的现代作家在其婚恋过程中,都留下一些富有时代色彩和浪漫诗情的"情书",而真正将婚恋双方的情书汇编成集出版的却为数不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有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再就是徐志摩、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但庐隐、李唯建的《云鸥情书集》的问世时间还早于前两部情书集。《两地书》是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爱眉小札》是1936年由上海良友出版公司出版,《云鸥情书集》则是1931年8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可见《云鸥情书集》是现代作家第一部情书集。这部情书集完整地摄录了庐隐与李唯建由相识、相知至相爱的全景,展示了他…  相似文献   

10.
《示众》写于1925年三月,收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前期小说《呐喊》与《彷徨》中以写场面为主的仅见的一篇。作品通过“首善之区”一条马路上一个犯人示众的场景,刻划了一群小市民的无聊与麻木,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是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创作的:“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本《日瓦戈医生》使他在西方获得了最高奖赏,也使他为苏联早春的寒流所扼杀。如今他终于能受到公正的对待了。有不少人知道,苏联有位作家写了一部名叫《日瓦戈医生》的小说,这本小说50年代中期在西方被译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秀芝 《科技信息》2009,(26):137-138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它所体现的艺术构思美、自然景色美、风俗人情关、心灵的闪光美,让我们感受到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是一曲对故乡美的颂歌。  相似文献   

14.
小说《伤逝》不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却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而中外研究鲁迅者对这篇作品的解读有着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观点对立。夏志清(美国)、竹内好(日本)、李长之(中国)三人对《伤逝》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背后有其所代表的文化语境和立场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新版《鲁迅全集》第十卷内有《古籍序跋集》,收入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十九种古籍而写的三十二篇序跋。这些序跋如实地纪录了鲁迅整理古籍的经过,显示了他在学术工作上的成就。读了之后,在为何整理古籍,如何对待文学遗产,如何治学等方面,都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一、“深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鲁迅整理古籍,就其方式来说,有搜集、辑录、校勘、考证、评论等方面;就其内容说,主要有三种:一是乡邦文献,二是古代小说,三是文人专集。此外,还有汉碑帖、汉画像、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雅各的房间》,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社会背景,认为小说的主人公雅各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化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20.
《胜仗》是蹇先艾先生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上的一篇小说,曾被蹇老收入1936年4月出版的《踌躇集》。可能由于思想性的缘故,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自选集《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时,蹇老从百来篇短篇小说中选出25篇,没有选它。几十年来关于蹇老小说的研究、评述中,它也鲜被提及。显然,它不是蹇老的上乘之作。尽管如此,我们读到它的时候,被它那朴实隽永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深深打动,从中感受到了契诃夫式的简洁明快、含蓄深婉,感受到了鲁迅对旧中国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怜悯和鞭挞。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它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