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已经不再有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轰动效应,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形成了迥异于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市场化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巨大动力,而现代性则更是中国文学自新文学诞生以来甚至更早的时间内持续的现代化诉求。把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放在这样的全球化、市场化,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了期盼世界认同的努力和尝试。在这样的理想下,小说创作在思想表现方面虽然失却了深度模式但是却成就了叙事意义上的另一种成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创作出一批意识流小说。其小说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现代主义特性,同时又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是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变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是新时期文学最有成就的一个领域,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小说创作呈现了多元化倾向,象征派小说、荒诞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新写实小说等都曾风靡一时。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开始致力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并尝试用现代主义来表现自身的优秀文化,探询文学的"根"。回顾文坛,文化寻根作为一股文学思潮从高潮到落幕一直颇受争议,文章则试从寻根小说的魔幻主义色彩这一现代主义特征落笔对其意义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的经济、社会、文化思潮洪水般袭来,强烈影响了我国新时期情爱小说的创作。作家逐步增强的自觉意识,使情爱小说得以较快发展,期间经历了从纯情缺失到欲望张扬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作家们伦理观、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也透视出社会意识、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的时代性变换。  相似文献   

6.
从贾平凹的创作历程来看,贾平凹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责任感的当代中国作家,他以丰富的创作深度介入了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心灵深处,对发生重大变革的中国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贾平凹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作呈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反映了农村的可喜变化.他前期创作的写作立场、叙述方式、叙述策略明显不同于他的后期创作.分析贾平凹前期创作的叙述内容与叙述策略,可以理解贾平凹书写农村变革的方式,更能领悟他想象中国现实的方法,以及裹挟于其中的作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大众文化的勃兴对文学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领域,其中又以小说、诗歌、散文领域最为明显。本文探讨了社会文化转型与作家身份认同,大众文化对各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影响。文学媒介的转向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 20 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大多具有探索性。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汪曾祺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颇深,因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意识流、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同时在汪曾祺早期小说创作的探索中所营造出来人物的意识世界有他自己的特色,充满丰富性、内在性,甚至作者以此作为行文的线索来展开叙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一套叙述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朱羽(以下简称朱):张老师,一直以来,您的研究可以说有两条线索,一是所谓"西学",比如解读本雅明、黑格尔的作品,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一书专门处理西方现代政治哲学文献,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另一方面,您的"中国研究"也很有特色,尤其是《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政治——90年代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两书分别聚焦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构成一个宏大且极富启发性的研究序列.如今学术界关于"90年代"的终结或"短暂的90年代"已经有了不少讨论,也许站在今天的视角上重新审视20世纪90年代,会别有一番意味.我想问您的是:您是以何种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切人90年代这一整体性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