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风水理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古为今用的角度对风水理论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理想人居环境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论证风水理论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贾忠文  李淑芬 《科技资讯》2009,(24):227-227
本文通过对古城风水格局和城市选址规划的探讨,阐述了风水学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场所理论是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理论引入到建筑领域的结果,是建筑现象学的重要内容。地域特色是场所理论提倡的重要议题,是场所理论中重要的设计原则。环境陶艺是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公共艺术,而场所理论中的地域性设计原则是一门不断完善发展的建筑设计原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筑和环境陶艺都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它们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有着许多相同或形似之处。本文试图从珍视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地方性材料等几个方面来分别了解它们对建筑设计的作用,进而将其引入到环境陶艺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4.
分析风水事象的内部结构 ,可分为人居环境理想模式的心象、人居环境选择技术的行象和人居环境模式解释的语象三大系统 ;其中人居环境理想模式的心象系统为其核心。就本质而言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累积而成的一种涵盖了宅居建造观念、经验、技术和理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静  程朝霞 《科技信息》2012,(14):441-442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分析,从选址、住宅朝向、道路、软质景观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用来营造具有特色的居住区环境。  相似文献   

6.
试图从建筑风水的角度来阐述居住建筑环境如何更适合人。基于建筑风水与 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古代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的三大支柱,提出具体的居住外部环境设计中如何运用风水理论。  相似文献   

7.
应莉  潘国泰 《工程与建设》2009,23(5):630-631,674
环境景观足心理思想的物质外化,徽州传统民居无论是其环境设计、总体布局,还是景观营造、园林规划,无不展示了古代徽州人的勤劳与智慧.针对现存占徽州传统民居环境,提出徽商心理观念、风水堪舆理论以及徽州特有的地形是徽州传统民居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这种因素在现存传统民膳中的具体体现,以及重点阐述了建成完备的徽州传统民居环境对居住在此的徽州人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8.
风水理论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是我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它受到了中国儒、道、释等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周易和风水是我国最初的造园思想,而如今人们似乎很少再以其中的思想来创造自己理想的空间。在中国的园林建设中,5000年的历史文化,风水理论对其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起就指导着我国的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文章阐述了风水学的主要方法,并从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建造及保护三个方面分析了风水在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所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分析、探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风水的含义及其哲学思想出发,分析了风水在传统村落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营造等方面所包含的科学生态观念,通过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手法,为发展、运用并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2.
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归纳为两大门派:形势派和理气派.因为在分析环境方面形势派比理气派更客观一些,因而形势派较为专业人士所认同.形势派以人们对地理特征的实际结构的理解为基础,而且这些原则能被适用于宏观建筑环境方面(例如:城市设计、建筑基地的选择等),以及微观建筑环境方面(例如:建筑物确定方位、室内布置等).本文研究形势派的风水观念,和介绍形势派的理想的风水模型.以这个模型为例,比较建筑师的设计是否与古代风水理论一致.本文通过介绍同一时间内对悉尼和香港的建筑师们做的一个实际调查,这个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建筑师对于一个建筑物和室内布置的周围环境的选择通常和两千多年前建立的理想的风水模型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13.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在改革开放的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对待雷锋精神的态度出现了分化。学习"雷锋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螺丝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发扬雷锋精神,要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能力和鉴赏水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之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这一观点后引起中国哲学史界的广泛争议,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和否定。7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不断就冯友兰的这一主张进行重新讨论和认识。本文认为“抽象继承法”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冯友兰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抽象继承法”.捍卫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5.
儒、佛、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丰子恺的文化人格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丰子恺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6.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7.
云南富源水族有挂"吞口"镇宅的习俗。"吞口"是由巫覡面具发展而来的一种镇宅面具。红、白、黑、黄是富源水族"吞口"的主要用色;色彩的运用赋予了"吞口"独特的灵力。"吞口"的用色既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有关,又与富源水族民族文化有联系,是由水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的喜好,保留了原始的色彩心理。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体系,虽然是在西方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借鉴,却是在建立这个体系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他的民权思想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主权在民"与"五权宪法"等思想与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及年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日历史文献分析,输入佛教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日本遣隋使先后于600、607、608、610、614年分5次来华.遣隋使在中日关系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  相似文献   

20.
品读冯艺的文化散文,很容易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忧患意识,这是冯艺散文当中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人文工作者的冯艺,在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传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呈现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