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秦岭佛坪地区隆—滑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基底片麻岩(内核)剥离断层(接合面)及滑覆层状岩系(外壳)构成的佛坪穹隆构造,从其岩石组成,早期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改造和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佛坪穹隆可能形成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前,并受印支期山期褶皱变形和燕山期逆冲,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它经历了中元古代-前印支期隆-滑构造形成阶段,而与造山后期变质核杂岩明显不同,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隆-滑构造发生的深部背景是造山带岩圈垂向积增  相似文献   

2.
平行或近平行分布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一个巨型构造混杂岩带,由变质表壳岩块、中深地壳变质块体、壳幔过渡带岩块和幔源岩块与糜棱岩和变晶糜棱岩基质共同组成。由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和基质的变质变形特点、流变学性质、运动学标志、形成构造环境、动力学特征和时限,表明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分布其间的地体并置碰撞对挤逆冲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多阶段长时期发育而成。空间上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成分的多样性,反映造山带内物质组成的非均一性,也说明地壳隆升剥露的不一致性。这些资料可为深入认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地壳组成、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东秦岭北部后造山期的构造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秦岭北缘反冲推覆构造带,以宜阳-鲁山断裂带和熊耳岩片为主体,由S→N逆冲推覆;栾川-伏牛山推覆构造带特征典型,分带性强,由N→S推覆;马超营走滑转换构造带位于二者之间,为一正花状构造带.上述构造组成典型的扇形结构,形成于燕山期末-喜马拉雅初期.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几何学模型和流变学分带结构与华北地块向南俯冲在秦岭地块之下、扬子地块持续向北俯冲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后造山期构造正是研究区现今深部过程在地壳浅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达茂旗乌德缝合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德缝合带位于华北地块和北缘增生带之间,显示早古生代属于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构造混杂带,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资料表明,造山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区深层次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围绕太行山区龙泉关剪切带及其区域构造对比,报道了太行山区新太古代基底内新发现的深层次推覆构造,包括低角度逆冲剪切带、大规模平卧褶皱、近水平构造面理等.这些构造揭示了该区地壳演化过程涉及大规模水平缩短变形,其构造样式完全可以与典型碰撞造山带前陆区进行对比.初步提出太行山区中深地壳层次构造样式及其垂向变化规律,以及前陆地区基底杂岩与表壳岩系构造叠置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过南北板块碰撞、碰撞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燕山早期穹隆构造形成3个构造阶段,其主体构造格架由碰撞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伸展作用和燕山早期穹隆构造所形成.文中根据不同岩石单元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穹隆构造形成中的构造表现,以主期构造特征及其后构造演化的一致性为原则,将东大别造山带的变质岩系分为南大别岩片构造带、中大别穹隆构造带和北大别隆滑-逆冲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系统论述了各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从造山带整体构造演化的角度厘定出3个阶段的5期变形,探讨了它们在大别山构造演化和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中的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秦岭一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 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 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与华北板块南缘的陆内构造拼合带,形成于365 Ma±,挤压方向为240→60°;②商丹断裂带在260 Ma±形成,挤压方向为220→40°,以压扁作用为主,正花状构造,显示出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特征;③襄广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在220 Ma±,由185→5°方向与大别造山带斜向汇聚的结果;④殷马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⑤武穴构造对接带是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复合带,是在140 Ma±扬子板块总体由S→N挤压所致;⑥宜鲁构造带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界,为S→N逆冲的叠瓦状推覆构造,上地壳缩短率为52%;⑦郯庐断裂带是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东端的一条多期活动的剪切带.结论 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转换、板块构造系统发展、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以及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演化等地质过程;显示出古生代以来逆时针"转动挤压"到"三面围限"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自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0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韧性剪切带特征,笔者认为漠河韧性剪切带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有关,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或后碰撞期间.早白垩世期间,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进入后碰撞阶段,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使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的中国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北部发生了向东的挤出、逃逸,辽西、冀北、冀西北和京西地区的晓中生代右行走滑和逆冲、推覆构造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过程的远程效应.因此,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龙门山的中段,四川盆地西缘的逆冲断层起源于紧靠汶川-茂汶断裂西侧的变质“根带”。汶川-茂汶断裂代表一条20~25km宽的剪切带的晚期脆性变形阶段。该剪切带活动于大约200Ma前的印支期。在汶川-茂汶剪切带北西侧的松潘-甘孜褶皱带中,印支期的NE-SW向挤压形成D_1逆冲断层,并被NW向F_2直立褶皱所叠加。当松潘-甘孜褶皱带受到D_1-D_2期缩短时,相邻的四川盆地并没有发生变形。两个地区的差异应变被发育于D_3的汶川-茂汶左行剪切带所容纳。松潘-甘孜褶皱带中持续的NE-SW向缩短导致了龙门山地区的SE向挤压。这种SE向挤压引起沿汶川-茂汶剪切带发生局部地壳加厚和巴罗型(Barrovian-type)变质作用。汶川-茂汶剪切带的运动学特点由D_3的左行剪切逐渐转变为D_4的SE向逆冲。这种逆冲作用引起了变质地区的初步隆起,以及龙门山地区第一期推覆体的就位。在印支期变形的后期(D_5),岩石发生褶皱并被花岗岩体侵入。现在的汶川-茂汶断裂位置是在更晚的变形阶段确立的。这个阶段的变形可能导致了彭灌基底杂岩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发生隆起。在这一事件中,汶川-茂汶断裂是作为一条具有显著左行走滑分量的脆性正断层活动的。这一事件可能对应于龙门山地区的第二期推覆体运动,并且可能发生于侏罗纪—第三纪之间,或者是在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0.
对西藏纳屋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侵入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 U-Pb年龄测定,并与缝合带以外南面岩浆弧侵入岩进行对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缝合带内侵入岩样品均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隶属于岛弧型岩浆岩类。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表现出 LREE 富集、HREE 相对亏损的右倾模式,痕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样品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HFSE)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LILE)Nb、Ta、Ti、P,体现了钙碱性系列岩体的特征和演化趋势;年代学分析表明,带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104.5~141.7 Ma B.P.);进一步的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所有侵入岩样品均属于岛弧型-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类,但缝合带内岩浆岩属性为同碰撞花岗岩,缝合带具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演化的特征和趋势,形成于受逆掩构造或地壳剪切作用的造山时期,处于威尔逊旋回的“陆陆碰撞造山-山带剥蚀”阶段,认为班-怒缝合带西段存在双向俯冲的碰撞造山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东天山地区韧剪带石英超微组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透射电镜研究,对东天山地区五大韧剪带糜棱岩石曲矿物的超微组构进行了鉴定,并统计了自由位错密度亚颗粒粒径,动态重结晶颗粒粒径等参,获得了各韧剪带的古差异流动力应力。古 力值揭示出了各剪强度变化的规律,即从韧中心到外带,韧宵渐减不上,同时也显出各个韧  相似文献   

12.
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川西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了区内金矿化的特征和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甘孜—理塘断裂带是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断裂带、断陷盆地带、推覆构造带、脆性破碎带和平移走滑带相互叠加、改造而形成的复杂断裂带。其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早期的洋壳俯冲、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弧-陆碰撞、侏罗-白垩纪陆内会聚和喜马拉雅期断陷、推覆和平移剪切构造发育演化阶段。区内金矿化、金矿床(点)和金矿体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金矿的成矿作用与该断裂带构造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Many granulite blocks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Anzishan area, Mianx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i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Mianxian-Lueyang suture zone. Sm-Nd isochron and 40Ar/39Ar ages of mineral samples of granulites from this area are reported in the note. The granulite mineral samples give a Sm-Nd isochron age of t=(206 ( 55) Ma (2(), with INd = 0.51302(7(2() and MSWD = 1.6, and a biotite 40Ar/39Ar plateau age of (199.7(1.7) Ma (2(). The 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granulites were related to subduc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beneath the South Qinling microcontinent and their collision and the final amalgamation of the Yangtze and Sino-Korean craton blocks in the Indosinian, and their age is consistent with or close to those of the Dabie ultrahigh-pressure and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so have great tecton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4.
Two phases of sinistral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belts occur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A muscovite ~(40)Ar/~(39)Ar plateau age of 128 Ma was obtained from mylonite in the later ductile shear zone. Three muscovite samples separated from mylonites of 3 localities in the earlier ductile shear belts yield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92.5±0.7 Ma, 189.7±0.6 Ma and 188.7±0.7 Ma, respectively. They are interpreted as cooling ages of the earlier sinistral strike-slip deform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tarted in a late stage of the collision orogeny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plates. Therefore, the earlier Tan-Lu fault zone was syn-orogenic strike-slip tectonics. The fault zone was used again for sinistral displacement during tectonic activities of peri-Pacific regime in Early Cretaceou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ault zone occurred as a transform fault during the orogenic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安徽桐城挂车河镇(挂镇)地区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包括早期长英质韧性主剪切带、晚期镁铁质韧-脆性剪切带和伴生的长英质同向或牵引变形带.两期长英质构造岩中石英动态重结晶新颗粒发育,边界具有锯齿状或港湾状等不同的微观特征,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和明显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介于1.097~1.144,变形温度介于600~700℃,变形条件相当于麻粒岩相和同构造花岗岩;高温流变学方法估算应变速率低于10-7.27s-1,镁铁质韧-脆性剪切带伴生初糜棱岩的应变速率比主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小0.5数量级左右.分形维数可用作变形温度计和应变速率计,但石英颗粒变形实验推导的Kruhl温度计和Takahashi应变速率计在天然变形岩石中应用很少.与其他方法估算的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综合对比结果表明,Kruhl温度计是适用的,而Takahashi应变速率计仅适用于低温(T<400℃)条件.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化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蛇绿岩形成侵位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壳俯冲作用之前,“弧”前拉张作用形成了MORB型蛇绿岩,古洋壳向南俯冲的早期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在洋壳冲闭合期间,蛇绿岩发生拆离并向北仰冲侵  相似文献   

17.
商南-商城断裂带中段的韧性剪切带是由多条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是以简单剪切为主要变形机制的、于绿片岩相温压条件下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内糜棱岩的塑性变形和恢复重结晶作用强烈。糜棱叶理产状多较陡倾,a线理近水平,表明为走滑断裂。大量不对称旋转构造指示该剪切带早期为左行剪切,后期在不同地段又叠加上程度不同的右行剪切  相似文献   

18.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从晚侏罗世至今可能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期俯冲作用,早期俯冲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桑日群和恰布林组为代表,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在此期形成;而晚期俯冲从中白垩世至始新世,以混杂岩、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日喀则为代表,拉孜-浪卡子断裂可能代表了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实际地表位置,由此提出包括新特提斯洋两期俯冲作用在内的五个阶段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