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现代儒学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学,学贯中西,一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中华学术之根本是六艺,亦即六经。“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甚至“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泰和会语·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而六经的精髓,他以为是心性义理之学。他说:“六艺之教总为德教,六艺之道总为性道”。(《孝经大义》二)“六经所示,皆修德之门,学道之事。”(同上)“六艺之归一于性德”(《洪范约义》)等等。并以这种见解阐释经籍,因而在他的讲学和著述之中,有关道德性命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2.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3.
孙犁既是创作家又是文论家,他的文论是他几十年文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的结晶。他的作家人格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家为人与为文的统一,作家个人的人生实践、人格发展要与时代社会的要求和发展一致;为了求得作品的真实,作家的人格要以情感的形式真实外化,同时作家还得保持一颗不为名利所动的赤子之心。其作家人格论融合了以修身立命为核心的古代道德文章精神和以“二为”为宗旨的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5.
现今著书的环境、著书目的与传统的著书有了很大不同,那么我们该持一种怎样的著述态度?肖今时代言论充分自由,学者文人不复有龚自珍诗所言“避席畏闻文字狱”之苦。著述环境宽松、出版门槛降低,这是一把双刃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盛,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泥沙俱下,产生了大量的泡沫文字、泡沫学术。著书、出书不再是学者文人的专利,谁都可以公开出版著述,这便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无创造性的重复劳动。  相似文献   

6.
张远芬《文天祥手卷真伪辨》一文,在手卷书写时间和背景的考述上有对误,该文认定新发现的文天祥手卷“写于南宋德被二年(1276)他在杭州任右丞相时”,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手卷”落款本身也有疑点,在景炎改元之后,文天祥不可能以“德二年秋九月”来签署日期。  相似文献   

7.
朱子是中国书院制度的实际开创者.书院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由学者主持并担任讲席,自任“学统”以实现“道统”.书院既是教育阵地,又是研究与著述场所,集教学、研究和著述于一身.书院形式开创了自由研究、自由讲学之风,有利于学术争鸣与交流,推动了学术发展.朱子制定的学规,确立了书院的宗旨、教育目的、任务与方法,提倡独立自主精神.所有这些,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学界公认黄宗羲为清代浙东学术传统的开创者,但对他如何确立清代浙东学术传统却语焉不详。笔者将黄宗羲所确立的学术传统称为“浙东经史学术传统”,并根据章学诚关于浙东经史学术传统三点归纳,具体分析黄宗羲如何在“贵专家”“言性命必究于史”“经术史裁”三个方面实践和提倡浙东学术精神,藉以说明:黄宗羲作为浙东经史学术传统的确立者,其思想上的影响几代不绝,一直到道咸年间仍在章学诚身上有实质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首先,闻一多考辨唐诗与众不同,他从假设性的“叙录”做起,继而厘订诗人年谱,编辑诗人交流录及其著述目录,这既发展了年谱学,又将以上工作融入校正、辨析唐诗之中,为他最后撰写客观翔实、知人论世的唐代诗人评传奠定了基础。闻一多这种由假设和客观分析再到客观综合的整理思路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其次,同考辩唐诗,他又进入对唐人著述和唐史的研究:闻一多以目录治学,编制了《见存唐人著述目录》和《研究唐代用书目录举要》,一方面,两部书目各有特色,体例精当;另一方面,他以目录辨章学术、整理唐代文化史料尤富卓识,以上思路为中国文献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闻一多所展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平步清是晚清浙东一位重要的文献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丰硕,在刻书、校书及目录学思想上均有独到之处,是浙东学术在晚清流风余绪的传承者。他对乡邦旧籍与乡贤文献的董理、刊刻成绩卓著,为浙东学术勾勒出黄宗羲直至章学诚的传承脉系,在浙东学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邹守益在王门中的地位,王阳明和后世学者誉之甚高。王艮曾寓书邹守益,称"昔文成称先生几颜子,所期者远也"。黄宗羲谓"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学者认为他得阳明之真传。他为卫护师说与同门进行了许多学术辩难,为江右王学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之“道”就一直被后人言说着。南朝刘勰、唐代韩愈、清代章学诚都曾作有同名《原道》之文,追本求源,探寻儒家之“道”,体现出他们对儒家之道的不同理解,也从宏观上丰富和发展了儒家之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尊古而不泥古,从其所处时代出发,熔铸整合,扬弃创新,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道关系上,力主“道以充文”,重道却并不轻文。他以为文与道相互依存,“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可信矣,须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见其行远不远也”。他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高度评断文学的价值,非常关注现实,尖锐抨击“弃百事,不关于心”脱离现实自我封闭的谬说。充分揭示了“穷而后上”的丰富内涵,指出文学个人风格的重要,强调作家对客观现实感悟之“心得”。以强烈的理论创造的勇气,首创文学批评新品种诗话体,对碑传文系统的理论阐述及其实践成为后人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14.
“故圣人有所游”,此句古今《庄》学家均不得其解。作者以为 ,此句是从上文形德之辨向下文天人之辨过渡的中介 ,必须抓住这样一个层次关系来加以阐述。游者 ,是说不为外形所束缚也 ,也就是说 ,能够超越于外在表象去看待问题。更进一步说 ,就是能够解脱于世俗之见 ,把握到一种本真的存在。也就是说 ,“游”是指的一种超越性。超越性的第一个层次有两项含义 :一是残丑者自身的自尊自信 ,一个阶段的不幸不该成为终生不幸 ,人应该有从挫折中站起来的勇气 ,他的发展前景仍然应该是尽可能远大的。一是形全者之忘其为残丑者 ,亦即是不以残丑作为看待人的标准。这就是说 ,他人不应以伤残者一时的不幸来设置其日后向上的障碍。由忘形而上升到对于知、约、德、工的超脱 ,这是超越性的第二个层次。如果说第一个层次是就形之残丑者而言的 ,则第二个层次便是对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超越。如果说第一层超越性所形成的乃是浑才于德、浑德于无形的才德观 ;则第二层超越所向往的便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本然状态  相似文献   

15.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阳人,清末进士。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在书、画、诗、文、词、曲多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是名扬海内外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方言学、古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撰有《黔语》、《书适》、《小学答问》和《翻切今纽六论》等著述。l引3年,他与鲁迅等20余位学者受教育部之聘,任“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共同制定通行全国的汉字注音字母,出版了《国音汇编入姚华一生,除中途三年留学日本外,前半生居贵阳,后半生居住北京。晚年以其博学广闻的大手笔,旁征博引、精考样证,为桑梓奉献了贵阳方…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和章学诚,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两大史学评论家。刘氏生当盛唐龙朔开元之际,章氏处于清代所谓“盛世”的乾嘉时期,两人均以史学评论著称,并各有专著——《史通》和《文史通义》流传下来。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丰富了祖国史学理论的园地。虽然两人皆论史学,但各有所长,正如章学诚所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我议一家著述”。(《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二)章学诚正是在总结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做到了详其所略,重其所轻,把封建时代的史学理论大大向前推前了一步。  相似文献   

17.
程朱理学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直接为封建政治服务。王国维认为,把程朱理学定于一尊,严重地禁锢了学术的自由探讨,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为此,他向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反对尊孔读经和道统之说。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说;“孔子之一尊未定,道统之说未起,学者尚未有入主出奴之见也,故其学事易盛,其说易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关于历史编纂的理论自成系统,他的“发凡起例”思想将历史编纂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凡例”一词,在章学诚的思想中包含有几层意义,即体例、义例、类例。他从历史角度对史籍体裁组织结构进行纵向考察,从史籍体裁编纂性质上进行横向比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想的体裁和编纂方案。章学诚重视义例,认为只有心知其意,明其义例,著述才能得体;每一性质不同的著作及其相适应的体裁,都有具体类例,如此,才能保证体例的完全体现与义例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生活在以考据为风的“乾嘉”时代,但是他却没有走上考据之路。虽然他的史学成就在当时没有被重视,但是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史家历史感方面针对其史学成就有如此之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便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全面的章学诚。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但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