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玛丽·E·维尔金斯的《母亲的反叛》这两篇小说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萌发的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它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其在出发点、方向、环境和结局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易超群 《科技信息》2009,(13):195-19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艾的经典之作,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小说体现了女性与自然被对象化、居于他者地位的相似性,展示了个人、自然与社区发展的紧密联系。小说试图建构一种男女平等、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本文试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宠儿》,用以倡导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于我们建构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女》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女性杂志。而杂志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成功的杂志封面能反映它们独特的活力、学识以及智慧。杂志封面是杂志身份和个性的表征。文章侧重从该杂志的封面装帧艺术、封面人物及其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分析该杂志封面变迁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这一女性杂志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时代风貌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不完善有多种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性问题,女性问题接通中西。在时间接近,不同地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出现了两部反应女性这一相同问题的作品:《再生缘》和《傲慢与偏见》。它们是横空出世的呐喊,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他救的"女性范本"。作品中女主人公表现为以此生求再生——自我放逐与大胆追求,自我修养——把自己变成不是一般的我,我不嫁了的女性自救特点——自结良缘……作品贵在不仅反映了女性问题,还给女性以出路,从而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女性批评理论家们建构的理想的"女性社会"为理论框架评析托尼·莫瑞森的《秀拉》所描述的"女性社会"蕴含的警示与希望。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以夏娃和海伦娜为代表的女性建立的"女性社会"是传统男权社会的复制,存在种种弊端。通过非同寻常的友谊,秀拉与奈尔共同建立了差异性认同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女性社会",展示了建立新型"女质社会"的可能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7.
格奥尔格·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如果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来分析英国18世纪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则更能有助于了解女性物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和其发展的特点。结合英国18世纪出版的三部小说作品——塞缪尔·理查逊的《克拉丽莎》、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和弗朗西斯·伯妮的《塞西丽亚》,以作品中女性物化现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女性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婚姻中也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加上父权制度的统治和长期以来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压迫,女性的命运一直在男性社会中被物化,成就了父权制社会显形物化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9.
蒋萧 《科技咨询导报》2014,(15):231-231
小说《紫色》描述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心灵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通过互相帮助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0.
旷世奇书《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 ,尽情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 ,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女性形象群体。书中女性聪明智慧 ,刚勇尚武 ,她们走出闺阁 ,宣战男权 ,寄寓了作者个人独特的社会理念 ,建构男女平等的反叛传统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旷世奇书《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尽情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女性形象群体.书中女性聪明智慧,刚勇尚武,她们走出闺阁,宣战男权,寄寓了作者个人独特的社会理念,建构男女平等的反叛传统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3.
舒婷作为当代女诗人的代表,认真反思了中国社会的女性意识,其《致橡树》和《神女峰》反映她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破解传统女性意识、反抗父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正统伦理思想的包围下,《镜花缘》却能运用反笔手法,通过颠倒现实世界中男女的角色地位,来达到表现女性意识的目的:与前人的文学作品相比,《镜花缘》容纳了更加丰厚并且更为先进的思想意识,它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及所提出的女性问题的解决路径,对后代女性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创作,与繁荣的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尤其是才女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才女文化构成了《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对《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有重要影响。《红楼梦》中的女性都带有鲜明的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特征。她们对才与美都有着觉醒的追求,是才德美兼备的新型女性;一些女性走出家门,展示出女性生活空间的开拓,却因为才高而遭受着命薄的人生命运;以花神寓意的女性神化形象蕴含着社会对才女早逝的惋惜和敬仰。《红楼梦》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其"江南才女"符号更为突出,体现在其形象性和抽象性都超越了其他江南才女形象。  相似文献   

17.
高婧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97-100
《我的安东尼亚》与《菊花》均为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作品,它们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女性与自然的生存状态及相互关系。依据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可从女性在男性世界的斗争、女性在自然世界的融合以及女性在自我世界的坚韧三个层面探视作者的性别差异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本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郝思嘉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极力塑造的一位光芒万丈的女性形象,从少女时期的初具女性主体意识到经过爱情的抉择、战争的创伤和战后的挣扎,她变得成熟、坚强、独立,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成功地建构了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E.M.福斯特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母性情结,小说《印度之行》中所孕育的母性情结主要源于福斯特现实母爱的影响及其对女性之爱的追求和渴望。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营构的阿巴拉山洞意象是其母性崇拜的文化表征,圣母形象穆尔夫人的建构则是其表现神性之母爱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0.
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其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通过对叙述聚焦等写作技巧的高超运用,凸显了墨西哥裔女性遭受父权压迫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她们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过程。书信体叙述模式以多重式聚焦方式,彰显了女性叙述者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无聚焦叙述视角发挥了其相对客观等优势,便于读者阅读。全书中最常见的内聚焦叙述既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儿童世界中的性别压迫及其严重后果,又对涉及反抗男权身体规训的女性凝视予以了较充分的展示。由此,《喊女溪》的叙述聚焦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主题相得益彰,使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