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小麦地镇冲村的"老虎笙"以其独特的演绎方式,浓缩了崇拜虎的古老形式.仪式以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舞蹈来表达"罗罗人"的一颗感恩的心,集"罗罗人"日常生产、生活于一体,融合了自娱、自乐的传统风情.  相似文献   

2.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仪式"一直是文化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仪式与原始舞蹈之间有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我们诠释仪式的人类学本体性意义。在广西特有民族(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舞蹈中保留着最为"原生态"民族舞蹈表演,以此达成人与神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他们是上演于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仪式操演。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仪式进行整体观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仪式文本,而且要重点分析仪式所面临的社会情景及其意义表达,甚至还应该对仪式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花街节仪式就是在当时社会情景下的一个集多重意义的民间仪式,它完整地体现出了仪式所具有的模糊性、虚实性、简约性、矛盾性等特点,充分彰显出仪式二元对立、模棱两可、和谐冲突的核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点属"意为"点燃属相灯",是辽宁庄河在正月十五进行的特色民俗活动.其起源于胶东地区,随闯关东移民进入辽东,并在庄河得以保存发展.以符号人类学的视角观之,"点属"实际上可视为一种仪式.该仪式可为四个部分——制作、放置、点燃和预兆观察.在每一部分中,都有大量的符号应用,其中的核心符号即为属相灯.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对不同意义的联合象征,"点属"仪式表达了民众对生活顺遂平安的祈愿.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点属"仪式的象征性也面临着冲击和崩解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与"民间文学艺术"的涵义有所不同,它既包括有形表达又包括无形表达.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是由发展中国家最先提出的,现行的法律保护模式主要是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模式,两者都存在缺陷.应该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创设一项类似于知识产权的特别权利,构建一个新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7.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宗教与宗教行为密切相关,仪式过程与功能始终是宗教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仪式研究的是宗教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功能侧重于仪式的价值.仪式是表达并实践宗教信仰的行动,宗教仪式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仪式达到人神直接的协调与和解.本文以瑶族宗教社会举行跳挂仪式过程为研究中心,来探讨瑶族原始宗教与神学相互吸纳的文化意义.通过对跳挂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有助于拓宽对瑶族宗教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山 《世界知识》2010,(19):54-56
<正>9月2日星期四阴有阵雨从陌生到亲切今年是中国和越南建交60周年,今天是越南国庆65周年纪念日,同时,上海世博会迎来越南国家馆日。越方出席馆日仪式活动的是越南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部长黄俊英。今天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越南人。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午官方仪式上的文艺演出。演出"简短"却不"简单",越南最顶级的艺术团体——越南国家艺术团,派来了50  相似文献   

11.
艺术发生学致力于建立普世性艺术理论,艺术人类学追求艺术现象或艺术感受的人类学基础,二者殊途同归。艺术发生学乃艺术人类学之基点,其实质是从仪式到艺术的观念发生。艺术人类学将艺术学与人类学结合,使艺术发生学从仪式到艺术的理论建构具有学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鲁甸县拖姑村丧葬活动为研究对象,试图应用"通过仪式"理论,阐述回族丧葬仪式文化,挖掘回族丧葬仪式内在的结构模式,探析回族丧葬仪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早的戏剧是从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是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不仅戏剧起源于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像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14.
以明朝大将王骥为崇拜对象的"三崇"信仰广泛流行于云南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又以云龙白族地区和腾冲傈僳族地区最为典型。二者各自对王骥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加工和神化,使王骥的形象从历史形象向宗教形象转变。与此同时,二者又发展出了不尽相同的宗教仪式来表达对"三崇"神王骥的崇拜。在神话与仪式的交互作用下,在宗教层面上建构起了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史上,"形式"对于艺术的作用及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历来成为美学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形式学说,从中吸取合理因素,获取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即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强调价值作用的形式阐明了某种审美理想;二、取得自主地位的形式表达某种审美情感;三、作为艺术本质的形式揭示了形式感的本质作用.于是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形式感是艺术构成的本质要素.艺术即形式是饱含了审美情感与表达某种审美理想,又传达出某种形式感的形式,形式感是它的生命线.还需明确的是本文所谈之形式与具体实存之形状无关,实指逻辑意义上之形式,哲学层面上之形式.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与香港乡村太平醮的比较的结果反映出民间仪式既有多变性也有同一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仪节名称、仪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某些纯地方性仪式不同,同一性表现在具有基本相同的来自道教正统的仪式结构和基本相似的地方仪式结构,显示出民间既重视在太平醮中加入地方的表达方式也重视整体仪式符号的规范性。这样,太平醮作为一种集体仪式既表达了地方文化需求,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的是情感,演唱者通过悦耳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歌曲从创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声乐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是词曲作者动心、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作为演唱者如何在歌唱艺术中实现"二度创作"的功能,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其前提是准确体验声乐作品的情感,关键是正确运用各种演唱技巧,而歌唱表演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刘辉  张婵 《科技信息》2013,(10):207-207
海老井英次认为芥川的作品中"小道具"具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地狱变》中"良秀的女儿","小猴"的比喻意义,考察芥川设定小道具的目的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芥川如何通过《地狱变》这部作品,表达出艺术至上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歌唱的技能是为歌唱的作品内容服务的,歌唱艺术的目的是传达思想、交流情感、表现情绪、描述情景。再优秀的嗓音,再动听的歌声,缺少了真实、丰富的情感,就不能感动他人,也就没有歌唱的意义。只有以"声"唱"情",声情并茂,才能赋予声乐艺术的生命力。情感的表达成了诠释作品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