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长沙地铁3号线盾构施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并探讨盾构施工法引发地表沉降的主要控制因素,得出长沙地铁盾构法施工的地表沉降的典型特点。结果显示:雅长区间的地表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盾构区间的首段和尾段。因此,长沙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设计方案,防止水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涌水涌沙,合理设置土仓平衡压力,配置渣土改良系统,提高土仓中砂卵石土的流塑性和止水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长沙地铁3号线盾构施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并探讨盾构施工法引发地表沉降的主要控制因素,得出长沙地铁盾构法施工的地表沉降的典型特点。结果显示:雅长区间的地表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盾构区间的首段和尾段。因此,长沙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设计方案,防止水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涌水涌沙,合理设置土仓平衡压力,配置渣土改良系统,提高土仓中砂卵石土的流塑性和止水性。  相似文献   

3.
孙立光  王坤  谢昊 《河南科技》2015,(3):102-105
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对周围环境至关重要,是地铁设计、施工、监测的主导因素,对其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郑州粉土地层,以地铁2号线某站明挖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对其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统计分析地表沉降的特点,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地层条件、施工工艺、环境因素对地表沉降有一定影响。2基坑锚索施工易引起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岛地区某暗挖车站的工程实例为依托,通过对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地区典型的土岩组合地层条件,得出拱盖法施工过程中左右导洞开挖所造成的地表沉降规律:纵向上,随着掌子面的不断推进,地表沉降可分为微弱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和变形稳定阶段;横向上,左导洞的先行开挖会在隧道中线左侧上方形成单侧地表沉降槽,待左右导洞完全开挖后则会在隧道中线两边形成双侧地表沉降槽,其影响范围为隧道中线两侧10m左右。进一步对引发地表沉降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旨在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技术方案,这对后续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地铁施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青岛地区某暗挖车站的工程实例为依托,通过对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地区典型的土岩组合地层条件,得出拱盖法施工过程中左右导洞开挖所造成的地表沉降规律:纵向上,随着掌子面的不断推进,地表沉降可分为微弱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和变形稳定阶段;横向上,左导洞的先行开挖会在隧道中线左侧上方形成单侧地表沉降槽,待左右导洞完全开挖后则会在隧道中线两边形成双侧地表沉降槽,其影响范围为隧道中线两侧10m左右。进一步对引发地表沉降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旨在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技术方案,这对后续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地铁施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大直径矩形顶管的顶进过程中周围土体的扰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总结了周围土体在顶管施工的影响下产生的应力和位移的规律。建立的有限元单元主要包括顶管隧道单元,上覆土层单元,验证了该单元模型的合理性。分析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有泥浆套的摩阻力、机头压力、土体抗力等,在此基础上,对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动态预测,给出了曲线顶管情况下地面沉降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赵敏  于圣平 《甘肃科学学报》2015,27(3):74-78,95
在黄土地区,从黄土地层本身特性出发,利用湿陷性黄土二元结构性质研究基坑沉降规律。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黄土上下不同地层性质变化出发,通过实验测定土层在降水后的性质变化来研究地层沉降的机理;第二,在地下水渗流原理的基础上,结合降水井布置情况,分析基坑降水的影响半径;第三,考虑规范推荐计算沉降公式的不准确性,从二维固结理论出发,运用粘弹性本构模型公式,结合黄土饱和地层的相关参数对沉降进行精确计算,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十分相近,对实际黄土地区降水施工导致周边建筑物沉降具有准确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外环北路2号隧道开挖的工程实例,利用图表研究工具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思想对岩溶地区隧道开挖对地层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运用图表对数法对地表位移积累平均值、洞内变形积累平均值和拱顶变形积累平均值变化的规律进行预测。研究得到岩溶地区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沉降随时间缓慢增长的时长是非岩溶地区的1倍左右。结合施工量测数据,采取极限速率法,对地表位移变形积累平均值和洞内变形位移积累平均值变化的规律进行预测,30 d内地表变形位移积累平均值预测值为6.818 mm,洞内变形位移积累平均值为4.712 mm。研究结果对指导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监测并控制隧道周边地表沉降及隧道整体变形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依托矿山法新建北京地铁8号线木—大区间正线下穿既有10号线盾构区间工程,采用FLAC3D建立空间三维数值模型对管幕施工及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在管幕预支护体系保护下新建地铁双线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变形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同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管幕预支护体系作用下,新建隧道的施工对上部地层的扰动以沉降为主;新建地铁双线隧道施工中,左、右线隧道施工引起的土层沉降具有叠加效应;在管幕预支护体系作用下进行新建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施工,能够将既有结构的沉降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张澎涛 《河南科技》2013,(11):141-142,206
通过计算分析了不同因素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得出:台阶长度的大小对地表沉降具有重要影响,在能够保证施工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较短的台阶长度;开挖进尺的大小对地表沉降具有重要影响,开挖进尺较小时,可以很好的控制地表沉降;隧道的上台阶开挖在正台阶法施工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上台阶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量占正台阶法施工沉降总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对具有断面跨度大、净距小、埋深浅、偏压、围岩稳定性差和下穿建筑等特点的隧道,如何减小和控制地表沉降成为施工中考虑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双侧壁导坑法,建立FLAC3D有限差分三维数值模型,对8种开挖工序所产生的拱顶沉降、建筑所处地表位移、塑性区面积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左右侧导洞开挖对拱顶沉降影响较小,中间导洞上台阶开挖时,拱顶沉降最大,能占到总沉降的40%左右;优化后的工序要点为优先开挖深埋侧隧道,并优先开挖其浅埋侧导洞。研究结果可为该类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针对隧道工程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的问题,依托茶镇隧道工程,选取4个断面为研究对象,对拱顶沉降、支抗内力的监测数据利用MATLAB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依据"变形速率准则"、"极限位移准则"、"支护抗力最小"的原则,确定应用不同准则下二次衬砌施作时机,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支护时机.研究结果表明:拱顶有效应力能够替代支护抗力研究隧道衬砌;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建议取初期支护后21~23d,距掌子面距离47~54m.  相似文献   

13.
盾构刀盘是盾构施工中实现掘进、渣土过流、界面支护的关键部件,不同的地质条件对盾构刀盘的结构形式、开口率、刀具的选择与安装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该文试图从某型复合盾构刀盘采用主辅梁形式、刀具螺旋线配置等进行分析,揭示了为保证力学平衡而采取的结构形式以及刀具组合布置等与土体相适应的某些规律,为盾构刀盘的设计研制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地铁5号线成林道站—津塘路站区间出现的上下重叠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分析了上下重叠隧道间净距和土体的弹性模量、粘聚力、泊松比、摩擦角对先建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洞隧道间净距和土体弹性模量对先建隧道变形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探讨地层纵向性态变化对隧道横截面应力、位移的影响,采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兰州市九州隧道实际工程,选取不同性态的土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3种不同土体下隧道拱顶的竖向有效应力及位移.结果表明,随着土体围岩级别的提高,容重的增大,内摩擦角的减小,隧道截面竖向有效应力有所增大,且拱趾处增量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快,有效应力的增量和增长速度沿拱圈向拱顶逐渐减小,拱趾处增量是拱顶处增量的20倍以上;围岩级别提高,竖向位移有所减小,其中拱顶处位移增长最快,增量也最大,位移的增量和增长速度从拱顶沿拱圈向拱趾逐渐减小,拱顶处位移增量是拱趾处增量的1.17~1.23倍,对实际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广珠铁路江门隧道DK111+115~210段下穿玉龙湖泄洪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其富地表水、浅埋、暗挖、偏压等特点,对其掌子面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隧道埋深为3m和7m时其掌子面发生临界破坏时的土体容重,以及掌子面失稳的网格变形图和速度场图.结果表明: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时,掌子面将发生楔形体失稳破坏,前方的滑动面为接近圆弧形,水平最大延伸范围分别为9m和8m,滑动面与水平向夹角均接近45°,因此超前加固辅助施工措施是必须的,且在纵向应达到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选择闽南安溪云中山山区由天然林转换的竹林及其前身丝栗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含量及物理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天然林和竹林林下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迅速下降;与丝栗栲林下土壤相比,竹林林下土壤表层(0-20 cm)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高0.18g·cm-3、低12.08%和低11.80 g· kg-1,这可能是森林转换的结果,但竹林林下土壤60-10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40-60 cm土层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丝栗栲林下相应土层,与表层的对比结果相反,天然林转换成竹林后,有机碳含量和全N降低了45.23%和10.0%.  相似文献   

18.
西安雾区垂直结构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2012年L波段探空边界层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雾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安一年四季都有大雾,雾区温度廓线有等温、贴地逆温和温度减小等变化,其中等温变化约占记录总数的64%,贴地逆温约占记录总数的33%;湿度有等湿、湿度增大、湿度减小等变化,其中湿度随高度减小的记录比例较大,约占记录总数的74%,其廓线表现出高湿—减小—增大—等温的变化;风向有静风(C)、东北(N-NE)偏东和西南(SSW-WSW)偏西等变化,西南向西偏转的频次约占记录总数59%,静风频率成分约占35%,风速变化≤1m/s的约占记录总数的40%;气象要素分析表明西安的雾多为辐射雾.  相似文献   

19.
戈壁土路基后期沉降预测方法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种沉降预测的研究已在软土路基进行,而对戈壁土路基这一特殊路基的沉降预测研究较少.以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工程实测沉降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星野法、Asaoka法、GM(1,1)模型四种沉降预测方法,预测戈壁土路基的后期沉降并分析不同时间起点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常用的双曲线法和Asaoka法的预测精度受预测时间起点影响较大,双曲线法建议恒载期5~6月后为时间起点,Asaoka法建议恒载期1~2月后为时间起点.不同时间起点对星野法和GM(1,1)模型影响较小,其中GM(1,1)模型预测结果最为精确.  相似文献   

20.
结合软土地基上多层房屋筏基设计的工程实践,对筏基设计中的地基强度验算,地基沉降计算,筏基内力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