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研究傣族药物傣百解的化学成分,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其结构.结果表明: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生物碱类化合物,4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个单糖化合物,分别为N-羧基-2-羟基-4-甲氧基-吡咯(1),苹果酸二丁酯(2),3-丙氧基丙酸丁酯(3),3-乙氧基丙酸丁酯(4),甲基莽草酸(5),乙基-β-D-吡喃木糖(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傣百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刺五加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白山刺五加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对刺五加进行提取,提取物分别以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柱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等光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长白山刺五加茎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松柏醛(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2),curcasinlignan A(3),(-)-balanophonin(4),(+)-syringaresinol(5).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5是新发现的新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了多花蔷薇根中的熊果酸,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确定了最优提取及分离纯化条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熊果酸的提取工艺,经脱脂、脱色、酸碱沉淀、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得到了分离纯化熊果酸的最佳条件,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50 W,微波功率310 W,提取时间2.4 min,液固比20:1 mL/g,微波浸提时间15 min,浸提温度55℃的提取条件下,熊果酸的得率可达2.64%.当石油醚用量为提取液体积的0.2倍,脱脂2次,活性炭用量0.04 g/mL,脱色3次,碱沉淀p H值为12,酸沉淀p H值为4,熊果酸粗品用葡聚糖凝胶LH-20分离洗脱2次时,重结晶后的熊果酸纯度在97%以上,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UV、IR、MS、NMR等现代谱学技术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L-色氨酸(1)、L-酪氨酸(2)、N-乙酰多巴胺(3)、N-乙酰基酪胺(4)、4-羟基-苯丙酸(5)、苯丙酸(6)、苯乙酸(7)、(S)-2,3-二羟基丙基棕榈酸酯(8)、3,4-二氢-2(1H)-喹啉酮(9)和3,4-二氢-8-羟基-2(1H)-喹啉酮(10).化合物3~10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对产自云南呈贡的玫瑰花进行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UV、IR、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了8个苯丙素和苯乙醇类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erulic acid(1),ω-Hydroxypropioguaiacone(2),(E)-Ferulaldehyde(3),1-Propanone-2-hydroxy-1-(3-methoxy-4-hydroxyphenyl)(4),Evofolin(5),2-(3'-O-β-D-Glucopyranosyl-4'-hydroxyphenyl)-ethanol(6),2-(3-Hydroxy-4-O-D-β-glucopyranosyl)phenyl-ethanol(7),2(3,4-Dihydroxy-phenyl)-ethanol(8).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呈贡玫瑰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龙胆科花锚属植物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Don)的干燥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椭圆叶花锚的干燥全草用90%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乙酸乙酯萃取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 NMR,13C 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vogeloside(1),3-表蒲公英赛醇(2),swertanone(3),木犀草素(4),邻苯二甲酸丁酯异丁酯(5).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椭圆叶花锚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杜鹃兰假鳞茎中的化学成分,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波谱技术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层中分离获得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羟苄基)-2,7-二羟基-4-甲氧基菲(I),3',5-二羟基-2-(p-羟苄基)-3-甲氧基联苄(II),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III),2,7-二羟基-1-(p-羟基苄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IV),4-羟基-2-甲氧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V),化合物IV~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荒漠肉苁蓉总苷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比较6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回收率,优选出较佳的树脂.对优选的较佳树脂纯化荒漠肉苁蓉总苷的工艺,采用L_9(3~4)正交设计优化.结果:D-101为纯化的较佳树脂,上样液浓度2.0mg·mL~(-1),上样液流速2 mL·min~(-1),洗脱液体积6 BV为较佳吸附条件.该条件下纯化后总苷含量达64.38%,为纯化前的28.85倍.结论:D-101树脂对荒漠肉苁蓉总苷纯化效果良好,该工艺稳定,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离鉴定秦岭中草药槐角的人参皂苷类成分.方法 槐角用乙醇提取,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槐角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均为人参皂苷类化合物.这8个化合物分别为人参皂苷F3(1),人参皂苷F5(2),人参皂苷Re(3),人参皂苷Rg1(4),20(S)-人参皂苷Rg2(5),20(R)-人参皂苷Rg2(6),20(S)-人参皂苷Rh1(7)和20(R)-人参皂苷Rh1(8).结论 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槐角中分离得到,这为槐角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秦岭槐角的进一步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短瓣兰根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分离并鉴定了16个菲类化合物,分别为2,2′-dimethoxy-9,9′,10,10′-dihydro-[1,1′-biphenanthrene]-4,4′,7,7′-tetrol(1), flavanthrin(2),Blestriarene B(3),Blestriarene C(4),2,2′-dihydroxy-4,7,4′,7′-tetramethoxy-1,1′-biphenanthrene(5),2,7,2-trihydroxy-4,4,7-trimethoxy -1,1-biphenanthrene(6),lusianthridin(7),orchinol(8),coelonin(9),6-methoxycoelonin(10),dehydroorchinol(11),2-hydroxy-4,7-dimethoxyphenanthrene(12),2-methoxymoscatin(13),4,7-dihydroxy -1-(4-hydroxybenzyl) -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4),2,7-dihydroxy-1,3-bi(p-hydroxybenzyl) -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5),2,7-dihydroxy-1,6-bi(p-hydroxybenzyl) -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6).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使用2D-NMR对化合物1的数据进行了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11.
对南海海洋真菌2492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hramites australi,从其菌丝体的乙醇粗提物分离出3个甾体化合物:(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β,5a,6a—三醇。它们的结构通过IR,FABMS和NMR谱图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2.
 首次研究了一株南海红树内生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从该菌的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8个二氢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 hydroxy 8 O methylmellein (1),mellein (2), 4 hydroxymellein (3), 5 hydroxymellein (4), 4 hydroxy 3,5 dimethylmellein (5), 5 methylmellein (6), 7 hydroxymellein (7), 5 carboxymellein (8)。其中,化合物1为从自然界发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4,5,6,7,8 为首次从海洋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首次研究了一株南海红树内生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从该菌的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8个二氢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hydroxy-8-O-methylmellein(1),mellein(2),4-hydroxymellein(3),5-hydroxymellein(4),4-hydroxy-3,5-dimethylmellein(5),5-methylmellein(6),7-hydroxymellein(7),5-carboxymellein(8)。其中,化合物1为从自然界发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5,6,7,8为首次从海洋真菌Microsphaeropsissp.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3920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香港的红树林内生真菌(3920号)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中1,8-二甲氧基萘和1-(2,6-二羟基)苯丁酮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FABMS,NMR和X-单晶数据分析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5.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893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自香港的红树林内生真菌(1893号)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5-对羟基苯乙基-2,4-咪唑烷二酮和尿囊素是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IR,FABMS,NMR及2D-NMR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湛江红树林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从该菌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3个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Griseofulvin(1),Vermixocin B (2)和Tenellic acid A (1)。化合物1的立体结构还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得以确定。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对人口腔表皮样癌(鳞癌)细胞KB,人口腔鳞癌多药耐药细胞KBV200,和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8.23, 9.10和14.26 μmol/L。  相似文献   

17.
从两种不同土壤环境中筛选获得19 株真菌, 并对其重金属耐受性进行比较分析。其中, 从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矿区土壤中筛选获得17 株真菌, 经鉴定分别属于曲霉属、木霉属、青霉属和镰孢属; 从重金属污染较轻的廊坊经济开发区绿化用地中筛选获得2 株真菌, 经鉴定均为黑曲霉。研究重金属对不同土壤环境中分离的真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s), 分析菌种、生存环境、重金属浓度等因素对真菌重金属耐受性的影响, 探讨真菌耐受高浓度重金属的机理。研究表明, 从矿区分离获得的真菌中, Aspergillus niger PTN84 等可耐受144 mmol/L Pb(Ⅱ), A. terreus PTN21, A. flavus PTN29 和Trichoderma asperellum PTN1 可耐受36 mmol/L Cd(Ⅱ), Fusarium sp. PTN12, A. terreus PTN21 和T. asperellum PTN1 可耐受36 mmol/L Cu(Ⅱ), Fusarium sp. PTN12 可耐受72 mmol/L As(Ⅲ), 整体上其重金属耐受能力高于文献报道的菌株, 在重金属土壤修复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真菌E33代谢产物的分离及衍生物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海红树林麒麟菜内生真菌E33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其中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dehydroaltenusin(3)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得到,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化合物1的新衍生物7-hy-droxy-9-methoxy-1-methyl-6-oxo-6H-benzo[c]chromen-3-ylacetate(4),这4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显示了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B60中的一个新原儿茶酸衍生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红树林内生真菌B60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从其培养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原儿茶酸衍生物,3-羟基-4-异戊烯氧基苯甲酸甲酯(1)。该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广泛的波谱方法得到确证,尤其是2D NMR (HMQC, HMBC)。  相似文献   

20.
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534号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534号分离到8个化合物,其中的6个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分析波谱数据鉴定出来,其中环(苯丙-苯丙)二肽是首次从海洋真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