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斌 《科技信息》2011,(36):105-106
如何策划出一档精彩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是一个新事物,对其定义理论界都还莫衷一是,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电视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的支柱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在众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策划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对民生新闻采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生存范式,信息化时代是电视民生新闻诞生的外在环境,公民社会公众话语表达空间的扩展是公众争取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主体地位的内在需求,而媒体竞争的加剧则是催生民生新闻的直接因素。认为民生新闻不是表面上的新闻视角的转换和新闻形态的转向,而是电视新闻机构价值取向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在地方性电视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鹏 《科技资讯》2009,(11):200-200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成为新闻界炙手可热的一个“新闻品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本文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依据各地开办民生新闻的成功经验,结合大连开发区电视台在探索民生新闻道路上的遇到困惑,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并且审视、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探讨如何更好地报道“民生”,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4.
黄伟 《科技信息》2013,(5):262-262
本文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解决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稳步向前发展,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真正具有激浊扬清的气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提出了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断发展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新闻形态。从民生新闻的语态、民生新闻的视角、民生新闻的服务三个角度来探析民生新闻,对电视新闻的发展及其走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蕾 《科技信息》2012,(18):474-474
电视民生新闻是凸现电视新闻的贴近性与时效性价值,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使受众产生地域与文化上的归属感和方位感,民生新闻因权威性、趣味性、贴切性、服务性等特点更易博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7.
舒耘华 《科技信息》2011,(29):I0024-I0024
电视民生新闻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占重要地位,但对它的争议很多,因此在处理新闻文本时作者比较难以把握。本文从平民的叙事视角,以人为本的内容和新闻的特殊形式三个方面就其文本的叙事性进行探讨,从中看出民生新闻的叙事文本是为群众服务,反映群众心声。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在进入我国之后被认为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新希望“,是继民生新闻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革命、中国新闻改革的出路。公共新闻理论的引入与我国现代的舆论环境及传播环境、传播行为、传播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社会及新闻本身的发展均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和通信手段的多元化,电视民生新闻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但是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出现了瓶颈。为此,该文针对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针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和措施,以期引起电视行业对民生新闻进行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在进入我国之后被认为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新希望”,是继民生新闻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革命、中国新闻改革的出路。公共新闻理论的引入与我国现代的舆论环境及传播环境、传播行为、传播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社会及新闻本身的发展均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洋 《科技资讯》2011,(34):233-233
县级电视台是最基层,也是最贴近群众的电视媒体。最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对群众的呼声听得最清楚,具有制作民生新闻的天然优势。同时,做百姓贴心的电视台也要从民生新闻入手,使新闻节目真正成为百姓的知心人。  相似文献   

12.
韩天雯 《科技资讯》2012,(26):234-234
"三贴近"指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个原则,充分显示出了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电视新闻以其优越的条件优势对于,尤其是强烈的民生意识和广泛的参与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原则,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电视新闻的贴近性表现的就很明显。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标志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诞生。随后,各个省级电视台民生类节目纷纷开播,其舆论监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尚在成长阶段的新生事物,电视民生新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文章着意探讨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为其改进做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岩 《科技资讯》2012,(22):244-244
新闻"五要素"是贯穿整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任何新闻的采访,都离不开事件的本质。电视这一媒体的介入,更需要声音、形象、背景的介绍和铺垫。新闻的包装,要有美学的积淀和认知,这是对新闻报道的深层次要求,也是引导受众关注电视新闻可视性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体现,是当代社会民主进程加快、传媒产业化竞争加剧、媒介功能发生重大转换的产物,也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与时俱进的结果。民生新闻的最本质特征是其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文章从民生新闻的内在涵义出发,分析了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丽 《科技信息》2010,(17):J0410-J0410,J0390
在实践领域,从广播电视到报纸再到网络,民生节目遍地开花,然而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置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猎奇和趣味性成为民生播报的主题,题材趋于“市井化”、庸俗化,只图新鲜热闹,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这一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民生新闻的理论定位,分析其背后形成原因。从而找到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使电视民生新闻走得更远更久。  相似文献   

17.
张军 《科技信息》2011,(11):411-411
当前,民生新闻成为各级电视台主打新闻栏目。从央视的《新闻社区》到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以及山东电视台的《女生新闻组》、重庆电视台《天天3601等等,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8.
从电视民生新闻的定名入手,介绍了这一中国特色新闻分类的成长历程,指出虽然有了近20年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需重新审视其定位。在提出"民生新闻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该是普罗大众"这一定位宗旨的基础上,又根据电视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三方面的定位原则,层次清楚,分析简洁有据。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民生新闻成为一个时髦的新闻专属词语。由于民生新闻的理念就是老百姓的新闻,所以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如何把握民生新闻,从而构建起主持人和百姓“真实与真诚”交流的平台呢?这就需要主持人能够把握好民生新闻的内涵,做好者百姓的传声筒和辩护人,做百姓的邻居、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实与真诚”的“平民化”才能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隋昕 《科技信息》2011,(4):366-366
随着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尤其是民生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出镜记者日益成为民生新闻节目当中的一大看点。与中央电视台相比,地方台的当家花旦非民生新闻莫属,而民生新闻的重中之重则是出镜记者的部分,因此出镜记者的出镜表现也应具有其独特性,来满足民生新闻受众的需求。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出镜记者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