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人工浮岛在水体原位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浮岛技术是水上湿地,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对人工浮岛的现状、原理及浮岛设计进行了概述;指出人工浮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净化效率低,浮岛技术没有形成规范,浮岛植物及载体选择无相关标准,抗风浪能力差,这些阻碍了人工浮岛技术的推广,这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工浮岛是一种生长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的漂浮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特点,能够被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滨水区,对湖泊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净化功能。本文以苏州河水域为对象,设计人工浮岛,并对人工浮岛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为苏州河水质净化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由美人蕉、灯心草、菖蒲多种植物构建的人工浮岛,试验研究其在动态条件下对生活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停留时间7d时,TN、NH4+-N、TP的去除率平均为66.4%、79.6%、78.1%。试验证明了组合植物的人工浮岛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佛山市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治过程中引进和创新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比如:阿科蔓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不仅在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治过程中很好的为其服务,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其他地区的河涌整治、污水治理等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景观水微污染控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分析了景观水污染控制现行措施和研究动向,提出开发具有强化水污染净化功能的低成本园林环境功能材料及组件,用其构筑具有假山、生态浮岛、跌落等人工景观的水体净化新型生态系统和微生物处理系统,以满足景观水治理技术与环境协调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6.
缅甸的浮岛     
缅甸掸邦的高原上,离该邦首府东枝约六公里的地方,有个风光秀丽的英莱湖,湖面长达二十公里、宽约七公里。湖里有许多人造小浮岛。浮岛是在腐烂的植物上覆盖泥土构成。泥土有一两尺厚,浮土下面的树枝等植物腐殖质约有三、四尺厚。浮岛上种满瓜果蔬菜,较大的浮岛还可种粮食。浮岛周围生长着绚丽多采的鲜花,岛的中央可以建筑轻便的房屋。在这些浮岛  相似文献   

7.
复合生态浮岛处理重度富营养化水体的静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新型的浮岛结构(复合生态浮岛),采用陶粒和亲水性矿物纤维作为载体,高羊茅作为浮岛植物,对重度富营养化水进行处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羊茅适宜作为浮岛植物,曝气条件对高羊茅出苗状况影响较大.经过34 d的试验,未曝气复合生态浮岛CODMn去除率可达到65.7%,曝气条件下达到70.0%;对于TP的去除,未曝气复合生态浮岛和曝气复合生态浮岛两者达到的去除率分别为85.5%、89.1%;NO3--N和ORP、pH的变化曲线表明,水样中存在较强烈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了解我国海水养殖污水处理的严峻形势,分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对海水养殖污水处理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进行了综述.近年来,活性污泥、生物浮岛、人工海草、人工湿地、机械过滤、泡沫分离等技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建立经济有效的海水养殖污水处理系统成为可能,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风车草泡板型浮岛在污染河水中的脱氮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泡板型浮岛在污染河水中的脱氮试验.实验表明浮岛植物的脱氮效能依次为:风车草>香根草>菖蒲.研究了去除负荷与覆盖率及进水负荷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以30%覆盖率为分界点,去除负荷与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变化;去除负荷与进水负荷之间满足二次函数关系.最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的最适宜的覆盖率和进水负荷.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下沙地区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不完善的现状,基于水体原位修复的理念,设计了太阳能、风能生物浮岛成套设备,以太阳能、风能等为能源,利用空气泵对水体进行造流充氧,结合复合生态浮岛进行水质净化,实现原位采能供电、原位供氧和原位高效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1.
生态浮岛技术是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多应用于南方地区,在寒冷地区应用却鲜有的研究。该文简要概述应用于寒地的新型生态浮岛设计原理以及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人工湖为对象,对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湖中的固体污染物、人群活动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湖共有浮游藻类植物37属,隶属于7个门,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13属35种,占该湖浮游藻类总属数的35.14%;蓝藻门(Cyanophyta)有10属15种,占总属数的27·0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属占16·22%;黄藻门(Xanthophyta)有4属,占10.81%,绿藻和蓝藻类是人工湖中的主要优势藻类.按照浮游植物组成特点划分,2个人工湖均属于绿藻-蓝藻型湖泊,多样性指数(Margalef)显示,整个湖区已处于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分析了导致人工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建议通过防渗整修、有规律地轮换湖水、湖岸浅水区建立人工湿地及在湖中投放人工浮岛等措施,来降低或彻底改变人工湖的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13.
生态浮岛技术概述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国璋  叶旭红 《江西科学》2010,28(4):470-472,486
生态浮岛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概述了其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发展前景和今后重点,列举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对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人工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湖中的固体污染物、人群活动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湖共有浮游藻类植物37 属,隶属于7 个门,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 13 属35 种,占该湖浮游藻类总属数的35.14%;蓝藻门(Cyanophyta)有10属15种,占总属数的27.0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 属占16.22%;黄藻门(Xanthophyta)有4 属,占10.81%,绿藻和蓝藻类是人工湖中的主要优势藻类.按照浮游植物组成特点划分,两个人工湖均属于绿藻-蓝藻型湖泊,多样性指数(Margalef)显示,整个湖区已处于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 两湖持续的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最初的设计不当导致湖水自净能力差,且周边植物的大量落叶在水中分解导致水体营养过剩造成的. 建议通过防渗整修、 有规律地轮换湖水、湖岸浅水区建立人工湿地及在湖中投放人工浮岛等措施,来降低或彻底改变人工湖的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15.
人工浮岛栽培蔬菜及花卉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泡沫塑料作为浮岛载体,进行7种蔬菜、6种花卉的单物种单池室内试验,通过跟踪水体TN、TP、COD、BOD5,研究不同蔬菜和花卉对栽培污水水体的净化作用.结果显示,13种植物对TN、TP、COD、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31%(60 d生长期)、69.30%(60 d生长期)、73.23%(45 d生长期)、85.94%(45 d生长期);单位生长量的去磷效果最好的是茄子,其次依次为:吊兰、叶用莴苣、石竹、辣椒、苋菜、空心菜、一串红、番茄、芹菜、万寿菊、矮牵牛、美人蕉.综合各因素,认为美人蕉和苋菜作为浮岛花卉和蔬菜类植物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6.
陈威 《海峡科学》2008,(9):63-64
在城市内河生态恢复治理研究过程中,尝试采用璃因玛逊生态浮岛净化系统技术,探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在福州城市内河中的应用,该文通过过程跟踪与分析,研究探讨该技术在内河恢复治理过程中的适宜性与局限性,并针对该项目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效果与完善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湿地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污水处理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人工湿地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概念、原理及工艺组成,结合近年来人工湿地运行实例,综合分析了人工湿地在城市景观建设、区域气候调节、地下水补给以及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总结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独特性和生物学价值,为其有效地推广和发展提供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8.
人工自然是人工创造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原研究的基础上,就人工自然的概念、基本特征、人工自然利用、人工自然影响的因素及人工自然的作用进行了再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河网水系的水质,建立综合考虑河道复杂形态、生态浮岛、河道底质释放污染等因素的河网水动力及水质模型,并利用世界博览会园区引、排水试验测定成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具有工程适用性,可用于模拟复杂河网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利用河网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对河网常规污染、初期雨水污染、突发水污染和世界博览会泵闸故障4种情况下的调度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小区域、多节点控制的潮汐河网水环境治理的应急水环境调控预案。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人工湿地法去除氮、磷、有机物的主要机理、人工湿地内植物的作用及其它一些问题,从而说明了人工湿地是一种造价低、运行简单及管理方便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系统。并详细论述了人工湿地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为人工湿地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