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及机械化初探李耀明水稻秧苗的移栽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各种插秧机或人工将秧苗直接插入水稻田中,常称为插秧;另一类是将秧苗育成带土钵体苗(或人工将带土秧苗分成小块),然后抛入水稻田中,常称为抛秧.用插秧机插秧,技术要求、设备投资及其...  相似文献   

2.
水稻钵苗行栽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研制成功的水稻钵苗行栽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样机的性能指标检测和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的检测项目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满足水稻生产要求;采用水稻钵苗行栽机作业与人工抛秧相比具有生产效率高、秧苗分布均匀、直立度好等特点;与插秧相比具有栽植深度适宜、植伤轻、缓苗快的优点,作业质量显著提高;每公顷可增产558kg,增产幅度达到10.0%,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钵苗行栽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水稻移栽机械.  相似文献   

3.
覃征  邓楚洪  谭立斌 《科技信息》2009,(27):I0372-I0372
水稻抛秧要求秧苗素质高。秧苗必须具备苗壮,根系多,落泥好。抛秧易操作,省工省力,投资少。达到分裂多,抽穗早,产量高,效益好为目的。因此.湖北省利川市农业局退休职工杨再松老先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水稻旱育塑盘抛秧基础上,创造发明了一项高寒山区水稻抛秧的新型育秧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操作规范、流程化,苗床小,用种量少,出苗整齐,苗期立枯病轻或无,带土均衡,易抛秧,立苗稳。近年来利川已累计推广万余亩。  相似文献   

4.
水稻无盘旱育保姆抛秧就是在旱育秧苗床上撒播稻种,在栽秧时将秧苗从苗床中扯出。将其抛入备栽田中,由于秧根带土的重力作用,可使秧根入泥,并将秧苗固定于一定位置,它与我们常说的抛秧的区别在于育秧时不使用软盘。2006年,我镇在东岩村搞了180亩的无盘旱育保姆抛秧示范片,据测产考种调查,最高产量为720.5kg,平均产量为630.5kg,与软盘旱育抛秧平均亩产629.4kg。基本持平。比旱育秧手插亩产560.5kg,亩增产70kg,增产12.5%。通过三年的示范推广,2007年我镇推广了水稻无盘旱育保姆抛秧1400亩。占水稻总面积11.5%,该技术节本增效显著,深受我地农民喜爱。  相似文献   

5.
洋县水稻旱育机械化抛秧技术,通过10年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成效显著。实现了水稻传统栽培方式的转变和高产、高效、节本、减负的目标。该技术集水稻旱育秧、机械化抛栽、大田管理等优点于一身,应用价值高。本文通过对该项技术操作方法、技术要点和优越性的介绍,以供水稻种植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项目针对东台市水稻生产实际,改进和简化了旱育苗床的培肥工序;组装配套了可提高秧龄弹性、秧苗素质有新突破的塑盘旱育实用技术;增加了抛秧的直立苗率,促进了大田早发.并通过薄水抛秧、适当降低基本苗与控水调肥等技术的开发集成,有效地协调了旱育抛秧个、群体系统,显著提高了成穗率;建立了塑盘旱育抛秧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新体系;丰富与发展了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论水稻节本增效高产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农业高新技术的提高和推广,水稻的耕种技术由以前火耕水耨到早期的直播耕种,再到如今的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水稻的栽培耕作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如今水稻节本增效高产是水稻种植的一大目标。对广东省三线城市区域内的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中的钵形毯状育秧机插新技术进一步阐释,目的是提高秧苗素质和栽插的质量,挖掘水稻增产的内在潜力,努力实现水稻节本增效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农用机具新品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广。有关专家认为,以下几种农机用品是目前农村市场最需要的。地膜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对小麦铺膜。穴播机提出要求。同时,也对地膜回收农机具提出要求。在华北地区,小麦精少播已被逐渐认识,它不但可以节省种子,而且可以促进粮食增产。因此,小麦精少播种机具在这些地区将逐步推广应用。玉米免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秸秆处理问题。它不但需要秸秆粉碎还田机,还需要免耕精播机具和喷洒药液的机具。水稻的育秧设备、插秧机及摆、抛秧机具和直播机具也将会有很大的需求。此…  相似文献   

9.
晚稻免耕抛秧高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全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水稻根系发达,分布在浅表层,生长后期叶片长势好,青叶数多,合成干物质多,具有良好的穗粒结构,穗大粒多,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多,最后形成了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在农业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种植从撒种到插秧,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又有了抛秧的新技术,抛秧的水稻不仅有效的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抛秧的水稻没有缓苗期,在这诸多优势下,抛秧水稻种植面积不断的扩大,产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从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各环节及其注意事项,以期促进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维金 《遵义科技》1998,26(2):12-16
本文通过对水稻旱育大苗与两段育秧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它们对水稻产量,效益的影响,得出结论为:改旱育小苗移栽为大苗移栽,采取适当扩大育秧面积,严格消毒调酸,培肥及挖水等措施,培育出的秧苗墩实矮壮,秧龄弹性大,叶龄可延至65天秧苗不老,且秧苗素质好、抗性强、早发、分蘖2多、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比两段秧增产14.67%。  相似文献   

12.
张永生 《遵义科技》2005,33(2):52-53
油菜田免耕抛秧是在水稻翻犁抛秧耕作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和改革,它具有节本增效、操作简单等特点。为摸索油菜田免耕抛秧与翻犁抛秧栽培技术在我县推广的适应性。根据省站的安排,2004年我站特进行油菜田免耕抛秧与翻犁抛秧大区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水稻应用矮苗壮进行喷施、浸种田间试验及发芽试验;小区试验,大区示范,采用肥床旱育苗期叶面喷施、浸种旱直播、塑盘旱育抛秧和旱直播稻,试验取得了浸种,能矮化水稻秧苗,促进基部增粗,缩短叶片长度和宽度,使叶片变厚,叶色变深,白根比例提高,低位分蘖增加,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的分析喷气纺纱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喷气纱的芯纤维和包缠纤维结构。对喷气纱的性能从机械性能、条干、毛羽、捻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喷气纱伸长小、缩率低、条于均匀、纱疵少,3mm以上毛羽较环锭纱少,纱的表面光滑。芯纤维无捻度捻向、条于均匀、粗节少,重不匀小。虽成纱强力较低,但强力不匀率较环锭纱好,质量的综合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15.
蔬菜轻型基质穴盘育苗是指用通透性能好、孔隙度高、容重小的保水保温固体材料代替天然土壤.以特定的塑料穴盘为载体,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育苗方式。与传统的阳畦育苗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秧苗素质好,生长发育整齐,根系发达,叶片肥厚,茎杆粗壮,干物质多。(2)育苗期不分苗、不囤苗、移栽时不伤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侵染。(3)定植后缓苗时间短、成活率高。(4)有利花芽分化、现蕾期提前7—8天,可提早成熟。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农业 所谓农业工厂化是指农业也能像工业那样,有计算、有规模地进行生产,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具有质量稳定、供应稳定、价格稳定等特点。一旦农业完全实现了工厂化,人们就能在一定场所或反应器中,有效地控制环境因素,从而做到一年四季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农作物、畜牧产品和水产品。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日本科学家利用液体培养的细胞技术代替固体培育的细胞再生技术,获得水稻细胞再生幼苗。该项水稻育秧技术的日益完善将为水稻秧苗工厂化生产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水稻大棚钵体旱育超稀植栽培技术是集旱育稀植、超稀植、抛秧栽培和大棚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用抛秧钵体盘在大棚中育成全根带土、带营养钵和带孽的壮秧,再按超稀植规格浅插秧,靠壮秆大穗和低位分蘖实现高产。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减少育苗田面积和秧苗数,减少秧田和本田管理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支增效。  相似文献   

18.
将一个区域气候模式和一个水模型耦合,模拟研究了降水及入渗能力非匀性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陆面气候的模拟对两种非均匀性是敏感的,特别是入渗能力非匀性考虑后,较大地提高了我国湿润地区的径流比,与实际观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领域。在这一趋势下,农业部和科技部提出利用网络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辽宁水稻机械插秧已经跨进全面机械化阶段,但要想发挥机械插秧的高效率的特点,就需要培育高质量壮秧,只有大棚集中育秧才能确保提供高质高量的秧苗。由于水稻育秧工作专业性很强的,不同生长时期秧苗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近年来经常发生育秧失败的情况,这不单造成经济损失更耽误农时;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监控大棚内环境参数,通过自动控制确保秧苗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以千山物联网水稻冷棚为例,介绍其架构和运作模式和应用成效及现阶段存在问题,只有配套相应政策才能保证农业物联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新技术具有显著的降本增产优势,近年来得到迅速推广。它是将肥床旱育稀植和塑盘温育抛秧合二为一,具有省工、省力、省田、省水、高产、简便易行等优点。该项新技术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苗床要求。选择靠近水源的菜园地、豆茬田、棉茬田等肥沃、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