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从诗歌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单元—-意象入手,对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意象解读这一论题作一些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指出诗歌鉴赏教学中,找出意象性语词是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解读意象的第一步;然后,将意象串联起来,进行整体解读,这样才能领悟诗歌深层次的意蕴,感受诗歌的整体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典诗歌具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走一条健康的鉴赏诗歌之路。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是授人以渔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尝试以课本安排为媒介,直观而形象地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向学生进行演示与练习,从朗读诗歌、解读内容、品评意象、再创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以此来带领学生初扣诗歌鉴赏的大门并逐渐养成好的鉴赏习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4.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的一个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本文从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等基本理论出发,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诗歌鉴赏中意象分析的重要性,并以现代诗作鉴赏为例,探讨了意象分析的可能性与方法,指出意象分析的两个方面,即具体意象探究与意象群落的系统而整体的赏析,前者应注意意象构成的三种类型,后者要注重意象群落组合的关系与表现。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的鉴赏,大体经过还原、深化、超越三层境界。还原重在通过意象组合及其关系读懂诗意;深化重在作品比较、历代点评的辨析中深化诗意;超越则重在读懂深化的基础上创生诗意。三种境界拾阶而上,逐层递升。而鉴赏境界的提高,又与读者的学养和鉴赏实践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从鉴赏诗词的意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等方面浅谈了中学语文的古诗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简洁凝练,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象。诗人借助意象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赋予诗歌以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意趣。诗中的意象往往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并与悠久的中国历史有着密切联系,换言之,意象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尊重和保持意象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英译中的得失,强调指出意象翻译中对意象民族性和历史性考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汉诗和英诗不但数量浩繁,而且各自拥有伟大的诗人和杰出的诗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重复诗法在形式上的异同,进而探讨其修辞功能的各自特点,期盼对英汉诗歌的鉴赏、创作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古典汉诗英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阶段。古典汉诗与英诗既有共性,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古典汉诗既有可译性,又有某些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3.
曾慧 《科技信息》2009,(13):175-176
本文旨在研究遭弃于中国正统文学圈子的寒山诗复活于美国的原因。中国诗学传统从内容到语言均强调含蓄和雅致,而寒山诗白话日常,敌未能获得传统的认同;但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寒山诗由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等的译介给适逢“垮掉派运动”的美国人,契合了当时美国人对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加之美国诗学传统里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一脉相承,因而在美国复活并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4.
陈旋 《南昌高专学报》2009,(2):65-66,69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汉英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目的就是向英语读者传达原著中的中华文化。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对汉英翻译例子的分析。论证了异化策略将是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中英诗歌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诗经·采薇》两种译文的欧美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可接受性测试为出发点,研究中诗英译的可行性策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话题,而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主题。在中英爱情诗中,除了语言风格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外,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诸多相同点,如: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借助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来抒发感情等等;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民族个性差异等等使得中英诗歌在表述爱情时又有不尽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古诗难以被英美译者译成恰当英文的观点,试图通过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和西方两首意象派诗歌的分析比较,探究第二代华裔美国诗人Arthur Sze成功翻译这首中国著名古曲的原因。模仿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模式英译一些中国式“意象诗”也是一务能为英美读者认可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基础研究,素体诗的汉译策略在形式上可以设定“兼顾顿数与字数”的量化标准,还应该使译文尽可能体现句中停顿与跨行、节奏替换与缺省等原作中有意义标记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把握诗歌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诗歌鉴赏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结合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和诗歌的内容,体会并把握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以及辨析诗词用典等方法,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体会和把握诗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翻译活动中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成为当前翻译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框架语义学,探讨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英译。分析结果表明框架语义学对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有较强解释力,验证了框架语义学对文化意象英译的解释力。该研究对古典诗词英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