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自觉的读者意识和通俗的文体风格为金庸小说赢得了最广大的一般读者,在具体创作中,前者主要表现为作者和读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后者主要表现为便于华语世界里的读者阅读接受的传统叙事模式的采用。  相似文献   

4.
哈代小说的艺术模式(上)──“性格和环境小说”研究之四朱宝荣从《远离尘器》(1874年)到《无名的裘德》(1895年),“性格和环境小说”的创作历时二十余年。其间,哈代对生活的认识起了很大变化,思想的发展也有明显的轨迹。但我们在对这套小说的考察中,却...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无论是论鉴赏还是论批评,他都十分关注接受主体,并非常重视接受主体──读者的关键作用。为了纠正不良的心理偏向,刘勰提出了接受主体必备的条件──“博观”,即“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一直享有盛名,在欧美国家也广受欢迎。美国、法国等国家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贾氏小说文本,《浮躁》《废都》等在西方世界备受关注。分析西方文化对贾氏小说的翻译、研究现状,以及文化选择、接受原因等,对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彰显大国的文化自信无疑具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是陕西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界3位大家。他们的小说记录了三秦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诉说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伟大与传奇,让读者不断感受到中国人生存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他们创作过程的资料,感觉他们的作品创作过程与科学研究非常类似。3位作家都是在用生命进行创作,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他们精神所致的必然。我们能从他们小说创作的过程,获得对我们科研工作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发财秘诀》是近代少数正面反映过渡期经济变性轨迹的重要小说之一,但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出于憎愤的情绪而“怒眦先裂”,以致不能酣畅淋漓地进行客观冷静的描摹。事后作者在懊丧之余,期望读者在“言外得之”。引用不少有关历史文献与作品,以虚拟复原之法,帮助读者在作家的“暗示”中体认这篇小说丰盈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两个领军型的作家,贾平凹和莫言关于人的本性的描写都有着自己所独有的特色。本文从贾平凹和莫言小说中关于人的本性的描写进行对比,将贾平凹和莫言小说中的农村、农民的形象再一次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1.
《怀念狼》是一部内容诡异的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折认为,在小说中贾平凹借助狼与猎人的传奇性故事表现了作者“万物有灵”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失去对立面,生命失去自然界的挑战后生命力衰退的疑虑。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传统的,而内容则体现了贾平凹先锋性的方面:放弃经验,演绎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文学是一种借助于时间上的变革获取其正当地位的文学阶段,新世纪文学发展于文化焦虑的中国语境之中,为摆脱“东方学”陷阱,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文体开始有意向古典文学传统回溯,借鉴其写作手法,确立中国小说的独特意义。贾平凹和莫言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史传传统”中的以传写史、现实主义和民间视角的手法,“诗骚传统”中的抒情和言志的手法以及“叙事传统”中的笔记体、章回体和文本杂糅等文体构建手法,在借鉴中有所创新,在新世纪文学向外“还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莫里亚克以其独异卓绝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对现代西方社会资产阶级家庭丑恶内幕的敏锐体察、深入开掘及其成功独到的艺术表现,不仅为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使得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爱的沙漠化”,成为高度概括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本质特征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本能到价值追求:哈代的女性形象──“性格和环境小说”研究之五朱宝荣在“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与男性角色相比,女性形象格外显得鲜明、生动,而且多数写来招人怜、惹人爱。这大概是每位读者都会得出的最初阅读印象。实际上,英国另一位大作家伍尔夫早就这样评论...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小说创作不算很多,只包括一部长篇、一部短篇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共100来万字。可是他的小说家地位却很高。《厌恶》被誉为当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局外人》一起,是受到最多评论,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像萨特评论福楼拜那样,处于“当今一切文学问题的十字路口之中”。存在主义文学风靡世界,萨特的小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萨特在评论福克纳的小说时说:“随着时间推移,优秀的小说完全像自然现象一样,人们忘了它们有一个作者,人们就像对石头或树木一样接受它们,因为它们在那里…  相似文献   

17.
1930年前后,贾平凹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转向真实地反映沉重的现实,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是贾平凹创作的重要转折,这对他以后创作的格调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与作用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逐渐显示出纵欲主义的欲望话语叙述模式,作为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话语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也是欲望话语叙述逐渐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时代背景、作家的文化心理构成、文化审美品格以及作家的性意识四个方面对造成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纵欲主义欲望观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重视读者及其艺术接受是鲁迅创作活动和文艺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鲁迅认为,创作和接受二者缺一不可,创作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活动;读者的接受活动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再创造过程;创作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界和接受水平;读者的艺术接受带有民族、时代、阶级和个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往“大气散文”的桥梁──试评贾平凹散文的地域性特色赖闽辉,陈玉龙在小说家的盛名之下,贾平凹的散文仍能与之同辕共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在新时期文坛确属罕见。贾平凹是位自我意识很强的作家,这不仅使其散文极富特色,而且决定了其散文风格转变的必然性。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