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曾力群 《遵义科技》2008,36(1):34-3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ABPP)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把486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的结果按ABPP〉60mmHg和ABPP〈60mmHg划分为两组,将两组的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中主动脉内径(AO)、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EF、E/A,以及两组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脉压差增大,出现心电图异常病例增多,心肌肥厚、心脏扩大、主动脉内径增大病例增多,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结论脉压差增大,增加了对靶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对心脏损害,进而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中积极控制脉压差将有效减轻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是中国极不均衡的地区之一,人口空间化为了解精细人口分布特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区域发展提供指导.基于1993、2003年和2013年贵州省夜间灯光数据及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建模反演得到人口分布格网图,先以常住人口统计数据为真实数据,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再以2013年贵州省人口分布图分别与土地利用、海拔、坡度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探究人口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①20年间,人口集中于以贵阳市为中心形成集中区域,并且此区域逐年增大.②各县级区划人口集中分布在城镇,人口密度增大,集中面积增大.③贵州省46.05%的人口分布在草地区域,其次是林地和耕地,城镇用地面积较少,且人口密度大,分布集中.④按海拔梯度可将贵州省划分为三大阶梯,东部低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海拔地区的人口分布较少,中部中高海拔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总数最多.⑤贵州省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于坡度15°的区域,随坡度的增加,人口分布减少.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车型实地行车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载重汽车在不同海拔、坡度下的运行速度-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在3 000~5 000 m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汽车在相同坡度路段的爬坡速度下降越快,达到的稳定速度也越低;高海拔地区设计速度为100、80和60 km·h~(-1)公路的最大纵坡与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相同设计速度下一般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相比降低了1%~2%.  相似文献   

4.
探索不同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为不同海拔区域间牦牛的饲养交流提供帮助. 本研究随机采集海拔2 897~4 717 m的12头牦牛的新鲜粪便样本,用16s rDNA技术对样本宏基因组测定,比较分析高低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的OTU丰度差异,研究高低海拔区域的牦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 结果显示,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牦牛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种层面菌群结构组成不同. 高低海拔区域的牦牛肠道菌群有8个菌在属水平差异显著(P<005). 结果表明,高海拔与低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低海拔地区牦牛肠道菌群OTU丰度比高海拔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西昆仑山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从海拔6530m钻取的崇测冰帽冰芯发现,20世纪90年代前的60多年间,沙尘沉积和年积累率存在着一致的下降性趋势变化.结合对沙尘源地、沙尘输送路径及其沉积特征的调查研究,分析源——汇的诸多影响因素,探讨影响高海拔地区降水的主导过程,结果表明:1)在高海拔地区,尘埃可能比低海拔地区对降水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凝结核数量的变化发生的;2)在高海拔地区降水形成过程中,悬浮的尘埃数量会直接影响凝结核的数量;3)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这样的干旱环境,大气水汽供应在高海拔地区相对更为充分些,因此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海拔山地冰川上的降水过程对大气尘埃微粒浓度的变化似乎更为敏感; 4)在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盛行气候条件下,冰川冰雪积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与沙漠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过去几十年间塔克拉玛干低海拔区降水增加,沙尘减少;5)这种行将持续的趋势可能会通过大气尘埃的变化继续影响高海拔冰川的物质平衡.本研究的这一发现可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些地区性冰川变化的原因,如中亚地区持续了几十年的冰川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研究区DEM数据,借助InVEST及ArcGIS等软件,对太行山淇河流域不同地形要素下水源供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淇河流域地形起伏度自中部向东、西部呈阶梯状递减,2000-2015年单位面积水源供给量随起伏度逐渐降低.研究区主要以小起伏(70~200 m)为主,但单位面积水源供给能力较小,水源供给能力较大的是平坦(0~30 m),其次是微起伏(30~70 m).(2)淇河流域水源供给能力随着海拔的升高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主要受当地降雨及植被影响,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的是林地与草地,降雨量低,加之植被对降雨的截留与蒸散,导致研究区高海拔区水源供给能力较低海拔区低.(3)淇河流域在微坡区单位面积水源供给量最大,随坡度的增加逐级微减而后微增,在较陡坡处达到峰值后突减.(4)淇河流域平地地区单位面积水源供给远高于其他坡向地区,阳坡的单位面积水源供给总量小于阴坡.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 5 6个苦荞麦栽培居群的 13个数量形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苦荞麦栽培居群分为 2个类群和少数过渡居群 .第 1个类群的苦荞麦栽培居群生长于低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高的类型 .第 2个类群生长于高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较低的类型 .因此 ,对苦荞麦品种资源的保护无论在高海拔地区或低海拔地区皆需进行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对大鼠药物代谢酶CYP2D6活性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低海拔(平原)、中度海拔和高海拔急性缺氧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探针药物右美沙芬(DM),采用RP-HPLC法测定给药后8h尿液中右美沙芬和代谢产物去甲右美沙芬(DX)的浓度,以DX与DM的浓度比值评价CYP2D6的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CYP2D6的蛋白水平.结果低海拔、中度海拔急性缺氧和高海拔急性缺氧大鼠CYP2D6的活性值分别为1.09±0.67、0.97±0.49和0.92±0.31,蛋白含量分别为3.72±1.18ng/g,3.48±0.86ng/g和3.74±0.99ng/g.相关数据与低海拔比较,中、高海拔急性缺氧大鼠的CYP2D6活性和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急进高原对CYP2D6的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根系生物量的变化及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低海拔(2 900~3 250 m)还是在高海拔处(3 250~3 600 m),随着森林的恢复,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加。在低海拔处,不同恢复时期根系生物量为21.000~51.583 t/hm2;在高海拔处,不同恢复时期根系生物量为20.363~35.316 t/hm2。对于相同林龄的林分,高海拔处根系生物量比低海拔处均有所减少。在低海拔处,10~20 cm土壤层根系生物量最大,而在高海拔处,0~10 cm土壤层根系生物量最大。90%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30 cm的土壤层。径级5 mm的粗根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5.0%以上,径级2~5 mm的小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对于相同林龄的林分,粗根(径级5 mm)、小根(径级2~5 mm)和细根(径级2 mm)生物量呈现低海拔处大于高海拔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地理区位等地理环境明显影响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地势与2017年青海省41个县域教育、经济等关联指标的空间统计分析(SPSS、Arcgis等),结果表明:海拔越高,基础教育的规模越小,教育的质量越低,教育的支出越少,教育资源的配置由中心城市向边远县城及乡镇逐渐减少的趋势明显;随着海拔升高,表达民族教育规模与效益的指标值变低,显示地势对民族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在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需要提高高海拔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加强高海拔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投入;(2)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加强高海拔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整合,提高高海拔地区学生的受教育质量;(3)通过提高高海拔地区教师待遇,全职招聘和定期支教相结合等方式,加强高海拔地区教师队伍建设;(4)加强高海拔地区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让基础教育能够突破地势导致的阻碍,以提高高海拔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5)加强高海拔地区民族教育的资源投入,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质指数(BMI)与心肺功能的增龄性变化特征,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以江苏省参加2011年国民体质监测的418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身高体重计和功率自行车测试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心脏功能能力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性别BMI、心脏功能能力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的增龄性变化特征,分析BMI与性别、年龄、心脏功能能力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男性BMI值的峰值出现在20-30岁年龄组,女性在该年龄段的BMI值则为谷值,男女性心脏功能和最大摄氧量的峰值均出现在30-40岁组年龄组,男女性BMI值、心脏功能和最大摄氧量三指标均在40-50岁组呈现不同程度的功能衰减趋势;男性BMI值、心脏功能和最大摄氧量三指标值均大于同龄组女性。(2)性别、年龄、心脏功能能力、最大摄氧量与BMI的相关度均较低,性别与BMI的关系是显著的(P<0.01)。(3)对机体进行适时的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或提高人体的BMI和心肺功能。结论:在40-50岁进行长期的有氧运动干预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或提高男女性的BMI和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男女两性寿命差距不断扩大,女性老年人在老年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一定程度上讲,解决女性老年人问题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女性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独特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处于年龄与社会性别双重边缘的女性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遇到比其他人群更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中国中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健康中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中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中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也在逐渐的增大,相关性很显著.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中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依据中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6个区  相似文献   

14.
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武汉市2003年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及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处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初三(15岁)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优于乡村学生,但约1/4城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交叉现象.武汉市选择BMI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4项指标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年龄因素对成年人平地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力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三维测力台系统,对20名不同年龄段的健康成年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的地面反力进行数据采集,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足底压力在前后、左右、竖直3个方向上的力-时间曲线图,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步态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把不同年龄段人平地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老年组在竖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步态时间参量要小于青年组,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行走时步长较小,使得身体重心经过髋关节的时刻要早于青年人.  相似文献   

16.
为制定中国健康中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收集了中国各地测定的健康中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健康中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健康中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在逐渐的减小,相关性很显著.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变可以用这个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健康中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依据健康中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六个区.  相似文献   

17.
寻慧  杨明  吴慧 《贵州科学》2012,30(5):30-34,48
印泥法采集贵州籍19~24岁汉族青年大学生300例的指纹(男146人,女154人),放大镜下计数并纹型分析,为体质人类学和肤纹学研究提供基础指纹参数。结果显示斗形纹W占48.17%,箕形纹L占49.23%,弓形纹A占2.60%;纹型分布频率L>W>A;同名指各组合频率按由高到低排序为:W/W>L/L>L/W>A/L>A/A>A/W;一手五指组合频率排序为:OLW>同型组合>ALW>ALO>AOW。男性总TFRC为138.24±36.20,女性为128.48±37.07;男女合计白线出现率为24.20%(男:16.99%,女:31.04%),与其它汉族群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按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和56岁以上分组统计,对不同年龄城乡居民未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未参加体育活动者比例与1996年相比有所下降,不同年龄段人群未参加体育活动组内比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形态;除“缺乏余暇时间”外,体育设施贫乏已日渐成为制约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准备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以及希望解决的问题等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常德市成年人的体质现状,按((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从常德市20~59岁的成年人中随机抽取531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常德市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66.97cm、平均体重66.67kg,成年女子平均身高156.13cm、平均体重54.93k;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男女的身高逐渐降低,体重、身体围度、皮脂厚度持续增加(女)或先升高后略降(男),导致超重和肥胖者所占比例较大;成年人心血管、呼吸机能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静力性力量素质维持时间较长,耐力、暴发力、柔韧性、平衡能力和神经反应能力等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2010年成年人体质合格率为89.5%,男女差异极小,但城镇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充分地发展身体与精神的能力,培养特长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推翻旧有制度,建立新的民主制度,反对忠孝主义,取得思想自由与经济自由。他们认为,妇女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妇女解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哲学上坚持了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在内容上也有许多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