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从邓析思想的精髓“两可之说”入手,对邓析思想进行了专门、细致、深入的考察,澄清了传统观点的一些模糊认识,在如何全面评价邓析思想及其在名家学派中的地位以及邓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从逻辑的角度考察著名的"半费之讼"所涉及的推理,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其总前提有问题,有人认为违反了同一律,有人认为违反了矛盾律.但是,还有人认为推理没有逻辑错误,是一个逻辑悖论.无论是否认为它是诡辩,多数人认为其推理在形式上没有问题,属于正式的"两难推理".从推理形式的角度分析"普罗泰戈拉推理"中的诡辩性质,指出其主要问题并不是违反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而是以偏概全,实施了隐蔽的不等价命题代换,认定它是一个形式错误的推理.  相似文献   

3.
<正>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在先秦学术思想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呢?至今似乎还不曾作出充分的评价。有人说公孙龙‘以自己的理论创建了一个诡辩学派。’有人把他比为古希腊的芝诺——一个诡辩派哲学家。的确,公孙龙以《白马论》驰名,而《白马论》就被后世一些人释为诡辩。日本学者加地伸行说:“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论点,至今仍作为诡辩。在日本的高等学校的习题汇编中,列有‘以下的语句是真命题吗’这个问题,其中包括‘白马非马’这句话。就是在现代,一般也认为是一句坏话。尤其是研究中国逻辑学的人,也是这种评价。”(转引自孙中原  相似文献   

4.
《科技知识动漫》2008,(6):31-31
你看到过孔雀开屏吗?能遇见孔雀开屏,有人认为是“吉祥”“幸福”的事,有人认为它是在与人“比美”,事实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宋国之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可惜其学说没有直接保存下来。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且著有《白马论》一文,第一次从逻辑上深刻地揭示了“名”的内涵和外延,论及了“名”在逻辑上的种属差别。公孙龙自己宣称,这是他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命题。但是长期以来,“白马非马”一直被某些人判定为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我认为这样的指责是完全违背《白马论》一文的原意的,而其所谓的“论证”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1.《白马论》从来没有把“白马”排斥在“马”的外延之外,而是明确承认个别(部分)即在一般(全体)的外延之中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警世之作的创作方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二三年十月,沈雁冰同志在《读〈呐喊〉》一文里,就指出它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接着,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更多的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五十年代以后,鲁迅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有人认为它是象征主义作品。八十年代,有人甚至认为《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等等,大家对这篇作品的见解颇异,但大多认为它的创作方法是单一的,直到严家炎同志明确提出“并用”说,认为  相似文献   

7.
歧义现象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学者都在研究这个语言现象。著名的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论诡辩式的反驳)一书中指出,诡辩的谬误有一部分来源于语言上的谬误,这些语言上的谬误多半涉及歧义.当今美国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认为,一种语法理论的确当性(adequacy)就是看它解释歧义现象的本事。而英国的语言学家肯姆普逊(R.M.Kempson)则认为“解释歧义是语义学的基本任务。”歧义问题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因为它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8.
“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日:‘安之,人必奠之卖矣。’得死者患元,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日:‘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相似文献   

9.
辩者论题的科学思想与反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庄子·天下》中所载先秦名家辩者的一些论题大都是诡辩的说法,从科技史和思维学的角度作了重新探讨。认为除一两条外,则都不是诡辩,其中蕴藏着深邃的科学思想,并有一条超越常规的思路。这条思路不同于一般循规蹈矩的正常思维,带有“智力叛逆”的性质,是一种反向思维,也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幽默功能谈     
幽默是英文Humour的音译,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各说不一。有人认为它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有人则认为它是:“美学名词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文艺学领域里,人们常把“讽刺”“滑稽”等喜剧性范畴作为它的近邻。由于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故有人认为“幽默”就是“轻微的讽刺”或“高级的滑稽”;又由于“幽默”时而带来哀伤,时而带来欢悦,故也有“含泪的笑”或“健康的笑”等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11.
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否同源,实乃还需进一步商榷。近年来有人说"诗画同源"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多方考辨,认为"同源"之说并不科学,它的要害在于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有“信、达、雅”之说,随后翻译大师李健吾、钱钟书有“传神”、“化境”之说。小说的标题虽是译文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5.
拿破仑帝国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中外史学家历来有人主张把它同法国革命连结起来,认为它是法国革命的继续,是法国革命的“第二阶段”,是“革命的帝制”。这种观点,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也比较流行。1975年开始有文章专门论述。1977年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两部拿破仑传记的出版前言中,都提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1977年在芜湖召开的世界史教材会议上,有人主张法国革命结束于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分为“真实概念”和“非真实概念”(又称虚假概念、虚构概念、虚幻概念、虚概念等等)。由此产生了关于“非真实概念”的逻辑性质问题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非真实概念”既无内涵又无外延;有人认为,“非真实概念”只有内涵而无外延;也有人认为,如果  相似文献   

17.
“鸠占鹊巢”的“鸠”究竟怎么解释,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布谷,也有人认为是八哥.可《诗经》所指的“鸠”肯定只是一种鸟,不会是两种鸟.文章从历代的典籍和今天的自然科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鸠”应是指布谷.  相似文献   

18.
对79届的高考化学试题(以下简称试题),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少议论,有人把这次试题概括为四多,即“偏题多”、“怪题多”,“难题多”、“内容多”,也有人认为这次试题的缺点是有的,但总的来说,它反映了部编教学大纲的要求,启示了今后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向。我们认为,如何正确地评价试题,是涉及到今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问题,为此,,我们对试题结合部分试卷作了分析,并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从卑南族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家”入手 ,考察了自 1 895年日据时期至 2 0世纪末期这一百多年间卑南族社会文化的变迁历史 ,说明卑南族社会由“双边继嗣”取代“两可系继嗣”是卑南族文化的一个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寂寞文坛近一个时期,美国资产阶级文学界不断有人慨叹文学遭到了危机。他们称大战以来的这一段时期为“荒凉时代”,认为这些年代所提供的只是“冷战下的焦急感及动荡不定或消极冷漠的心情”。更有人哀叹在今日美国,小说已是“一种奄奄一息的文学形式”。并认为“在过去二十年中,小就在完成它的主要任务——紧密结合现实——方面,遭到了明显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