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沿科学》2015,(1):79
全世界有大约几千万的自闭症患者。他们大多孤独离群,行为刻板,感知及智力发育存在障碍,几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自闭症和大脑中一些与学习、记忆及情绪相关的神经网络和信号分子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神经性功能障碍(包括感觉、认知及行为异常)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而2月17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表明,神经系统针对性的知觉训练有助逆转自闭症相关的感觉和认知障碍及其脑信号分子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2.
选取特殊教育学校某班轻、中、重度自闭症儿童各一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一受试研究法之跨被试多探测设计,以探究合作游戏对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以合作游戏为自变量,以被试同伴交往的3个目标行为即分享、回应性行为和主动性次数为因变量;运用视觉分析法和C统计对干预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3个目标行为在干预后都具有显著性效果,且具有一定的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闭症是一种小儿广泛性发展障碍。语言障碍、社会障碍和想象障碍是自闭症的三个核心障碍。本文通过对一例自闭症儿童行为的观察,分析该儿童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了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类多发于青少年的发育性神经精神疾病,目前的神经基础还未能查清,也没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2016年1月26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仇子龙研究组在《Nature》在线发表了《Autism-like behaviours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in transgenic monkeys overexpressing MeCP2》(MECP2转基因猴的类自闭症行为表征与种系传递)一文,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第二个与甲基化DNA结合的蛋白质)的转基因猴模型及对/MECP2转基因猴进行分子遗传学与行为学分析,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人类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与社交障碍等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不分国家、民族、家庭和贫富差别都可能出现自闭症患者.根据马来西亚和中国学者联合调查统计,马来西亚有2万6千自闭症患者,中国有130万自闭症患者.作者领导的一个国际自闭症研究课题组,试就自闭症的成因、表现、心理治疗以及行为介入训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9,(5):114-117
自闭症儿童存在人际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语言发展障碍、行为刻板异常、感知觉反应异常。唱游与律动是培智学校的必修课程,也是自闭症儿童获得音乐陶冶和运动康复的重要课程,唱游与律动能够激发和补偿自闭症儿童的运动机能,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调整他们的不良情绪。因此在唱游与律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课程目标的生活化、人本化,课程内容要来源于现实生活,课程组织形式注重社会性,并从对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探讨了教学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当前我国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诊断、治疗方法、干预和训练的具体内容以及干预效果评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实际干预过程中应考虑到自闭症儿童多障碍并存的特点,训练内容应全面,治疗技术应综合,对自闭症儿童的综合性干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学前儿童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的性别观念,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测量104名学前儿童的性别观念,并探究其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日常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刻板,且年龄越大越刻板化.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行为领域中的性别观念已刻板化.  相似文献   

9.
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能够尽早弥补缺陷,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教育三个部分。自闭症患者幼儿时期的诊疗和干预极为重要,干预矫治在2~5岁时最有效,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否则反之。如果错过这个最好时机将会遗憾终生。通过简要介绍自闭症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及干预原则,阐述自闭症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例自闭症儿童与一例ADHD儿童案例的对比分析,探寻引发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原因与行为表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产生自闭症自伤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不仅仅是因为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包括了强化影响及情绪表达与宣泄等因素;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多于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在自闭症儿童中具有普遍性,在教育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其自伤行为发生的程度轻,频率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笼养动物对听觉丰容的行为响应,以天津动物园笼养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5只成年,4只未成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不同听觉环境(自然音乐、古典音乐和摇滚音乐)对北豚尾猴行为(刻板、理毛、休息和移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空白环境相比,自然音乐环境下,群组水平上北豚尾猴的刻板和休息行为增加,理毛和移动行为减少;②古典音乐环境下,北豚尾猴的休息行为增加,刻板和移动行为减少,理毛行为略有减少;③摇滚音乐环境下,北豚尾猴的刻板、理毛、休息和移动行为均减少;④3种音乐环境下,成年北豚尾猴的刻板和理毛行为均多于未成年北豚尾猴,休息和移动行为均少于后者,2个年龄组4种行为的排序均为休息行为刻板行为理毛行为移动行为.综合比较不同听觉环境对北豚尾猴各类行为表达影响的整体效应,认为相比于自然音乐和摇滚音乐,古典音乐更适合作为笼养北豚尾猴听觉丰容的适宜音乐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时间取样法对成都大雄猫繁育基地的10只圈养大雄猫的刻板行为进行了观察,大熊猫成体和亚成体的刻板行为差异明显,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与性别无关,不同时间段刻板行为发生的频率差异大,结合观察结果,对大熊猫刻板行为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刻板行为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机制认识的欠缺,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因、神经机制和康复等进行综述,包括很多用于解释自闭症谱系障碍病症并揭示其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神经递质和神经通道等因素的理论模型,以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与小脑、额叶、颞叶等脑区的发育和功能不全有关等研究成果,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是其神经机制以及干预和康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一名自闭症儿童Y同学进行案例分析。首先,通过仔细的观察,描述了Y同学所具有的典型自闭症特征。接着,努力去寻找Y同学患自闭症的主要原因。继而,着重介绍分析了K学校的C老师,如何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和感觉统合训练,对Y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阐述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与正常幼儿共同接受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轻度自闭症幼儿在社会交往、言语沟通和行为方面存在轻度缺陷,能真正融入普通托幼机构是一个挑战.本研究在全面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以幼儿发展为本,从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角度为融合教育环境中的轻度自闭症幼儿的早期教育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实验设计,选取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行设计的奥尔夫音乐治疗.目视分析、C统计与社会效度分析结果表明,奥尔夫音乐治疗提高了自闭症儿童与同伴主动拉手、微笑、回应性行为的次数,促进了自闭症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7.
 自闭症是近年来公众关注度很高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因其能够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和操控微小RNA(miRNA)的效应而在自闭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MeCP2因突变而功能缺失时会导致瑞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而当MeCP2拷贝数过多则会导致一种名为MeCP2重复综合症的自闭症。虽然目前科学家已经构建成功了MeCP2的转基因小鼠,但在这种小鼠模型中无法很好地观察到类似人类自闭症的表型。本研究组通过慢病毒侵染的方法构建了能在神经系统中特异表达人源MeCP2的转基因食蟹猴模型,并通过深度测序检测出了转基因插入位点以及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blot)确证了外源基因的表达。该转基因食蟹猴模型在行动、社交及情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类似自闭症行为,并呈现转基因的种系传递现象。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非人灵长类模型在脑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对自闭症群体文化特质的阐述,从人类文化模式的视角重新认识自闭症人士的行为特征。对基于自闭症文化理念下的结构化教学如何与自闭症的文化特质相契合做出一些解读,体会结构化教学的要素内涵,为自闭症儿童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应用层面上,行为矫正有不同的干预方法,其中包括单元教法、分段回合教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简称DTT)和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简称PRT).通过分析PRT的理论特色及主要操作技巧,能够为自闭症儿童教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观察及其激素水平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Focal sampling)和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于2003年3-4月的周六及7月22-29日9:00-16:00对北京动物园3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刻板行为进行了观察,同时在各观察时段采集粪便样品,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粪便样品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Cor)的质量分数w(Cor).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高峰期在14:00-15:00,刻板行为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峰分别在9:00-10:00和15:00-16:00,该时段与人工投食的时间相吻合.在昼间刻板行为发生的低峰期(11:00-12:00)和高峰期(15:00-16:00),其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所占比例与w(Cor)并无显著相关关系(r=0.5,0.5,0.5,P>0.05,n=3),但在其他时间段两者极其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刻板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环境胁迫所导致的Cor水平上升和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