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摸清B病毒(BV)感染现状,从而有效降低BV在恒河猴群中的感染率。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恒河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检测样品629份,其中350份呈BV抗体阳性,10份血清呈BV抗体可疑,其余血清为抗体阴性。结论种猴(≥11周岁)BV感染率89%;青年猴(3~10周岁)BV感染率39.2%;幼龄猴(≤2周岁)BV感染率7.6%。随着年龄的增长,恒河猴群中BV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供马来西亚食蟹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为我国从马来西亚进行食蟹猴引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野外捕捉的1 916只食蟹猴后股静脉采血,低温静置,高速离心、分离血清,用玻片免疫酶法(EIA)和ELISA诊断试剂盒法两种方法对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总的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为68.5%,其中年龄<2岁、2~4岁、4~6岁的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0%、63.8%和76.4%.结论 马来西亚食蟹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较大;B病毒相关抗体的阳性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B病毒的感染不受性别的影响.因此在引种过程中应选用年龄较小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昆明亚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室外猴场食蟹猴和恒河猴群B病毒(猴疱疹病毒Ⅰ型)的抗体情况,以了解B病毒在母猴和幼猴之间的传播.方法对繁殖年龄的雌性和雄性猴血清B病毒抗体进行检测,按照血清抗体B病毒阳性和阴性分开饲养,建立繁殖群.对出生1岁以上的幼猴进行血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的137份B病毒阴性群自繁幼猴血清中,没有B病毒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0%;检测的426份B病毒阳性群自繁幼猴血清中,有27份B病毒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6.3%.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非洲绿猴具有不同于食蟹猴和恒河猴等猕猴的生物学特征,如脂质代谢、自发性高血压、SIV 感染不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等,本研究拟对食蟹猴和非洲绿猴肠道细菌的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随机选取 SIV 抗体阴性的成年食蟹猴和非洲绿猴各 12 只,排除肥胖和疾病个体,收集其新鲜粪便样本,按 200 mg每份等分后进行液氮速冻,-80 ℃ 保存。 其中 1 份进行肠道细菌的实时定量 PCR 分析。 结果 与食蟹猴相比,非洲绿猴双歧杆菌、乳酸菌以及肠杆菌相对含量显著偏低( P<0. 05) ,而普氏菌以及丁酸盐产生菌 ———普拉梭菌和真细菌相对含量更高( P<0. 05) 。 结论 非洲绿猴产丁酸盐的细菌相对含量更高,反映出其肠道免疫细胞稳态和黏膜完整性具有不同于食蟹猴的进化适应特征,为深入研究非洲绿猴对 SIV 感染不致病的相关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BV EIA、BV ELISA在检测食蟹猴BV抗体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中心待出口美国、德国的 5 34份食蟹猴血清用国产BVEIA抗原检测片检测后送美国BioReilance公司进行检测。 5 34份血清中 ,11分为阳性 ,5份为可疑 ,5 18份为阴性。经美国复检 5 14为阴性 ,8份为可疑 ,12份呈阳性。两者的检测符合率达 95 9% ,说明BVEIA检测准确度已达到国际检测水平 ,可为国内猕猴生产单位控制BV检测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原有猴群及新引入猴群进行志贺菌带菌情况及抗生素敏感性调查。方法采用国标(GB/T14926.47-2001)的检测方法,对1 149份猕猴粪便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原猴群感染率比引入猴群高2.75%,且两组均以B群志贺菌感染为主;原猴群D群感染率也较高,而新引入猴群无D群感染,C群感染率较高。药物敏感性试验,原猴群感染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唑啉较敏感,但高敏菌株并不多,绝大多数菌株耐药;新引入猴群感染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痢特灵、头孢哌酮较为敏感,且高敏感率较原猴群高。结论由于引入新的猴群,志贺菌的分型较复杂,且综合药物敏感性较差。此试验为动物生产及防病治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猴食道口线虫病 (Oesophagostomiasis)是由毛线科 (Trichonematidae)、食道口属 (Oe sophagostomum)的多种食道口线虫 (Oesophagos tome)寄生于猴的大肠与小肠中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 ,且该病可由猴传染给人[1 ,2 ] 。食道口线虫在广西猴群中感染率较高 (约2 0 % ) [3] ,但未见严重感染引起死亡的报道。本文对送检的 7只来源于广西的自然死亡或濒死的实验用食蟹猴进行了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合临床症状及粪检结果 ,诊断为食道口线虫病。1 临床症状  患病…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中猴腺病毒Ⅰ型( SAdV-1) 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 ,为检测实验猴群中SAdV-1 的感染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SAdV-1 病毒感染BSC-1 细胞,待50% 细胞出现病变时,用胰蛋白酶消化以 20μL 1 × 107 个/mL 浓度的细胞液滴到24 孔镀膜玻片上,丙酮固定。利用制备的抗原片通过浓度滴定确定猴血清、 羊抗猴二抗最佳工作条件。对IFA 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验证并初步检测猴血清样本。结果建立了SAdV- 1 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在采集的21 份猴血清样本中,检出SAdV-1 抗体阳性9 例,12 例血清检测为阴 性。结论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作为SAdV-1 检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大量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2.1×10~6)和猪尾猴疟虫子孢子(9.53×10~6)各经股静脉接种一猕猴。前者在接种子孢子后第7天,后者在第8天分别出现首次原虫血症。两猴皆用氯喹(10mg/kg)连续5天作胃管灌服,以清除血中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经氯喹治疗后出现3次复发,时间分别为子孢子接种后30,56和155天。每次复发均用上述剂量的氯喹作同样的治疗。在猪尾猴疟原虫则在第1次氯喹治疗后一直无复发出现。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IFAT)和吉氏染色法在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第7天和62天的猴肝切片中均找到典型的休眠体,而在感染猪尾猴疟原虫第8天的肝切片中,只查到发育成熟的裂殖体而无休眠体。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疟疾“复发”是“休眠体”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发育成裂殖子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SIVmac感染的食蟹猴、恒河猴外周血粒系统变化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白细胞 (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DC)。结果 感染了SIVmac的恒河猴、食蟹猴其外周血粒系统变化与人类AIDS外周血变化相似 ,显现规律性的白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感染SIVmac病毒两周后 ,恒河猴、食蟹猴的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 ,异型淋巴细胞数开始上升 ,随后白细胞总数持续回升至高峰 ,8周后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数下降 ,其中三只食蟹猴先后于 8周后死于病毒血症和早期死亡 ,余 1只猴白细胞总数于 12周后仍持续下降。结论 本文中描述的现象同人类HIV AIDS的诊断标准实验检查部分中提及的基本一致。另外 ,本实验还表明恒河猴、食蟹猴对SIVmac毒株的实验感染是敏感的 ,食蟹猴对SIVmac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河南济源太行山猕猴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及河南境内太行山猕猴种群的分布、数量、活动范围、群的结构、食物、繁殖、生存及繁殖条件、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猕猴在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等方面都与人类相似,在医学和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对血液生化参数的研究不仅是灵长类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亦是实验研究的重要资料,本文对26只太行猕猴血清中六种酶活力进行了测定。雄性18只,雌性8只,年龄均在4岁以上,体重4.5—9公斤。测定结果,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γ-L-谷氨酰转肽酶等四种酶活力数值和南方猕猴数值相接近,均在人类正常值范围;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数值则高于南方猕猴和人类,这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状态不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郑子修  李靖炎 《江西科学》1997,15(3):149-153
离体培养试验表明,小鼠颌下腺表此生长因子对离体培养猕猴胚胎眼角膜上皮组织具有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效应。培养4d的实验组角膜上皮的厚度,上皮细胞增殖层烽以及上皮组织中基底层细胞核与表层细胞核两者的比率均较正常猴胚角膜增长3倍。与此同时培养4d的实验组角膜上皮厚度和上皮细胞的层数,都达到成年猴正常角膜上皮的结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野生恒河猴作了B病毒(BV)、猴爱滋病毒(SIV)、猴T细胞白血病毒(STLV)、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轮状病毒(SAl)、腺病毒(SAV)、痘病毒(Monkeypox)、麻疹病毒(Measles)、柯赛基病毒B-1型(CoxsackieB1)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等10种病毒血清抗体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结果表明,云南省野生恒河猴中,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有SA11(90%),SAV(831%),BV(446%)和Monkeypoxvirus(206%);3种逆转录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STLV-1(88%),SRV(47%),SIV(22%);未发现Measles,和CoxsackieB-1病毒血清抗体及HBV感染,但在1只动物血清中有HCMV抗体.病毒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有关,成年猴明显高于未成年猴.对来自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和文山州动物的调查表明,B病毒相关抗体和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率有地区差异,思茅地区的野生恒河猴,抗体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试验材料采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三年的五只黔金丝猴,取下肢静脉血,氏染色后用目视法进行血小板计数。通过病理彩色图象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黔金丝猴的凝血机制同人类,猕猴,藏猷猴和滇金丝猴的凝血机制有无显著性差异及黔线猴性别和龄 凝血机制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太行山猕猴染色体组型的观察,并根据测试数据经统计分析,绘出染色体组型图及其相对长度、臂比指数和置信限。结果证明太行山猕猴和其它地区的猕猴,在染色体组型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并测定了磁场(强度为0.4T)对太行山猕猴(Macacamulatta)眼形态学及眼内某些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这一强度的磁场不会对猕猴眼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重量比率的性别差异.方法:测量了55例掌骨和跖骨重量,根据5根掌骨和跖骨重量的可能组合得到相应重量比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于掌骨和跖骨重量,除左侧的1 Mt,5 Mt和右侧的5 Mt重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外,其它掌骨和跖骨重量都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掌骨重量比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跖骨重量比率除左侧的1 Mt∶2 Mt有显著的性差外(P<0.05),其它重量比率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不考虑侧别的情况下,掌骨和跖骨重量比率也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太行山猕猴的各掌(跖)骨重量比率的性差既有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可能与它们特殊的生理和行为习惯以及胚胎发育期的雄性激素的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epidemic, so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nd antiviral agents effective against the causative agent, 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HTLV-III), is vital. This work would be greatly simplified if a suitable animal model could be developed. Here we report the isolation of an HTLV-III-related retrovirus, STLV-III/Delta, from rhesus macaques (Macaca mulatta) with transmissible simian AIDS (SAIDS) and from asymptomatic sooty mangabeys (Cercocebus atys). SAIDS was initially diagnosed in several macaques previously inoculated with tissue homogenates of mangabey origin. 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both the mangabey and macaque sera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antibody cross-reactive primarily with the HTLV-III proteins p24 and p61. In a related experiment, analysis of these same sera revealed simian antibody to STLV-III/Delta proteins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to those of HTLV-III with estimated relative molecular masses (Mrs) of 16,000 (16K), 26K, 35K, 45K, 60K and 110K. Infection of the mangabey, an African primate, with an HTLV-III-related virus may provide a clue to the origin of HTLV-III in humans.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susceptibility to SAIDS-like disease between infected macaques and mangabeys suggests that these species may respond differently to STLV-III infection.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活环境猕猴血清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猕猴血清中钾(K)、钠(Na)、氯(Cl)、镁(Mg)、钙(Ca)、磷(P)、铁(Fe)、铜(Cu)等8种矿物元素的含量,比较分析不同生活环境下猕猴血清中矿物元素的差异,为人工繁育猕猴饲料配方的筛选和诊断防治营养代谢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A组(人工笼养猴)和B组(猴园猴)P、Mg和Cu的含量与C组(野生猴)差异显著(P<0.01),而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中Ca含量与C组差异显著(P<0.05),但B组与A组和C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K、Na、Cl、Fe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人类血清矿物元素的正常范围为参照,猕猴血清K、Na含量高于人类参考值,血清中P含量只有人工繁殖猴超出正常范围的上限,其余的则在人的正常范围之内;此结果可为实验猕猴血清矿物元素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