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朝“二武灭佛”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上曾有过三次著名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灭佛”,其中两次发生在北朝时期。北魏太延四年(438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侣一概还俗。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正月,又诏曰:“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两年后,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于是,拓跋焘下达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史称“太武灭佛。”  相似文献   

2.
宰相李德裕在唐会昌年间,佐助武宗抑制宦官势力,加强皇权,平定昭义镇叛乱,提高中央权威性,毁寺灭佛,挽救危机,开创了唐“王室几中兴”的良好政局。李德裕在唐代历史上应有其地位。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通过"格义"的方法,依托《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实现了其中国化目标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到隋唐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佛道两家的关系更为复杂,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此时,道教理论家通过"援佛入道",从而提高和完善道教理论建设。成玄英和杜光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既促进了道教义理建设,又为佛道的融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初,儒释道三教并存。儒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伦理学说,用以经邦济世,协调社会关系不管名义上位几何,实际上被统治阶级奉为镇国至宝。为神化李唐政权,皇室奉道教祖老子李耳为自已的始祖,道教为血亲宗教。血是,三教顺序排定为道先、儒次、佛后,成为基本国策。玄奘从印度回国后,为争取佛教同道教的平等地位,从三个方面开展活动,其一,尊重朝廷,美化皇室,争取国家对佛教的理解、亲近和支持。其二、诱皇室入彀中,迫使其发表弘扬佛教的言论,部署发展佛教的活动,制造轰动效应。其三,直接提出调整佛道名位的要求。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中央和地方官吏,都十分崇信佛教,皇室要超度亡灵、追崇福业和树立功德,都不可能利用只讲个人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道教来做这些事,只能利用具有业报轮回和普度众生说法的佛教。玄奘虽然及身未能最终使皇室调整佛道名位,但由于所作努力与现实状况契合,故而为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在他死后,几代帝王分步骤矫正道先佛后的国策,使佛教取得了同道教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敦煌地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但汉文化居主导地位。唐宋敦煌民俗佛教是汉传佛教儒教化的结果,糅有藏传佛教道教化的因素,集佛菩萨、祖先、天神崇拜三位于一体。研究唐宋敦煌民俗佛教应立足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文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儒佛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们的哲学思想,即儒学、佛学、道学;一为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两个方面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书法与儒佛道的关系:儒佛道的传播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儒佛道与书法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滇西山地白族古村宝丰,明崇祯二年至民国十八年为云龙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宝丰宗教较为繁荣,佛、儒、道和三崇本主相互交融的现象较为突出,至今宗教文化遗存较多。以宝丰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三崇本主信仰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探析宝丰宗教文化的历史源流、特点及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时行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坚持抗金,反对投降,却不为朝廷重用,居家十七年。其时,佛教与道教盛行,冯时行也受其影响,因此,其诗中表现出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融合。本着重论述他的佛道思想。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初传与道教初兴时期,这一时期佛道二教相互竞争、排斥而又相互吸收、融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时期佛教与道教争论的几个问题及二者的相通之处来研究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宗教发展到晚明,经过历朝的融合碰撞,已经达到了佛道不分家、三教合一的地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性灵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谭元春早年浸染佛教,晚年研习老庄,诗文受其影响亦深。因为明代佛教与道教的特殊关系,研究谭元春创作受到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1.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文学中"镜"意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意象,其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古代哲学宗教, 主要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儒家文化、道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丰富了"镜"意象的内 涵。  相似文献   

13.
此文可大体确认为东晋后期之作,或成于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作者可能为道生一系后学.“神道自然”观为其主旨,并据此抨击道教民俗神泰山神府诸神.佛教“阎罗王”神系,本据道教泰山冥府神系而成,却反过来斥泰山神府及都录使者为“神不正”者.正统佛教看重隔世果报,反对现世祭神感通,因而痛责泰山神祭.同时,本“不杀生”教义,声讨泰山之祀供奉“牺牲”.此文从一个侧面,折映出方兴未艾的佛道论争,以及佛教力图摆脱道教影响而独立的意向.  相似文献   

14.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试谈《格萨尔》中的藏密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佛教在藏地的弘扬和传播,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藏文史籍把它称作“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佛教,是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佛教初入吐蕃始,直到九世纪朗达玛赞普“灭佛”止,中间大约经历了近二百年时间。后弘期佛教,是指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佛教,传延至今,也近十个世纪的历史了。但不管是前弘期佛教,还是后弘期佛教,都是以弘传修持密乘教法为重点的,今人把它通称为“藏密”。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长期以  相似文献   

16.
安奉法会,盛况空前。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台湾接受供奉37天后于2002年3月31日回归。图为法门寺举行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圆满及安奉法会。现在,举国关注、共同努力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这应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就此,我想谈一谈“构建和谐社会与重新审视宗教”。关于这个题目,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二)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三)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对“一”,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宗教源远流长,谁也不…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有五铺主佛身着白色衣衫的说法图壁画,为北魏和西魏时期所绘。关于其身份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多数都是从宗教史或佛教典籍的角度进行揣测。泰山地区发现的一通北齐佛教造像碑底座恰有"白衣大像"题名,成为研究敦煌北朝"白衣佛"问题的新证据。这一发现证明,白色与弥勒的关系在佛教经典和艺术现实中如此密切,"白衣佛"正是弥勒无疑。  相似文献   

18.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维与禅宗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隋唐而空前繁荣,艺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佛之色彩,文人学士颇受影响,唐代就有所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之说。  相似文献   

20.
五代金陵宗教的发展,呈现出日益繁盛的趋势:杨吴时金陵道、释二教不断恢复和发展,南唐时道、释二教则走向全面繁盛.但道、佛二教的发展又各有其特点:道教由兴盛而逐渐衰落,佛教则由相对弱势地位而逐渐取代道教成为宗教的主导力量.这一变化的趋势又与南唐内外政局的变化和统治者的提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