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释"面"     
"面"字的甲骨文的形体为人头的左向侧面状,所以仅见其一只眼睛.<说文>"面"的小篆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面"形体的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2.
"吝"字在<易经>爻辞中使用较为频繁,共出现了十九次,但关于"吝"字的解释,历来并无定论.本文对带有"吝"字的全部爻辞进行了浅显的分析,通过引证前人的一些观点,从而得出爻辞大意,进而指出"吝"字在每一处的含义,并加以分类总结.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值得研究归纳,还有可补之处.本文主要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对<离骚>"落英"之"落"字的理解历来不一,训"始"训"落",各执一词.今又有人提出"下垂"一义,笔者难以苟同,主要从文献角度论证"落"当解释为"凋落".  相似文献   

5.
"克隆"的意义流变与外来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克隆"一词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在词义、用法(词性)、使用范围上的流变,试对外来词的汉化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耿军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5):102-103
中古"船"禅"二母字多有混淆,难以分辨.本文把<广韵>中所有"船"禅"二母字加以统计和分析,使我们对这两个声母的字在今天的读音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魏微的短篇小说<父亲来访>做个案研究,分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与父辈间的隔膜关系以及他们在"逃离"与"等待"的夹缝中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攫示孔尚任著<桃花扇>之"史心".从其恪守<春秋>史笔之"家法",并佐证以孔氏有关诗文,认为<桃>剧意在挞伐门户之争与"党祸",旨趣乃在鉴借"遗事"以警时世.  相似文献   

9.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10.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斯密问题"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5):44-47,71,105,120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矛盾问题.已有研究证伪这一命题时没有区分"同情心"和"利他"两个概念,未切中问题要害.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道德情操论>中人性基础是"同情心"而非"利他心",然后论述斯密思想体系中同情心对利己心的促进与约束作用,因此二者相互统一,并不矛盾,"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题.  相似文献   

12.
丁杰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Z1):310-312
在执行<音乐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归纳了"五字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4.
巴渠人的祖先-巴人,"勇健好歌舞",在古代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战歌舞<巴渝舞>及民歌<下里巴人>、<竹枝词>.劳动先于艺术.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最古老的歌谣.各类"劳动号子"、"薅草锣鼓"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歌,以嘹亮而富有地方风情的歌声震撼着巴渠山河.这些歌谣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忠实记录和创造历史的最好证明,也是构成巴渠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5.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与<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非常相似,它的基本精神主要源于当时邓小平领导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提出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16.
"箕裘"新解     
"箕裘"典出<礼记·学记>.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从唐孔颖达疏之说,将"箕裘"之"裘"错作"皮衣"、"皮袍"解. 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冶金史研究所得,对这一典故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卡尔·马克思哲学与佩鲁的<新发展观>的比较研究,从七个方面漫谈了佩鲁的<新发展观>基本思想,并着重从哲学层面分析了佩鲁的以人的"自由个性"和"丰富潜能"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最后提出了笔者十多年来所创意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信息·生态·人道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扬雄<方言>中的"用字之奇",是指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字虽然在传世的先泰两汉文献中见到过但不是通常的用法,这些字都是扬雄根据方音而借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具体包括借音字、联绵字和译音字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型世言>中的"来"字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它可以位于处置式和工具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位置上,回指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并兼表单数和复数;还有用作位于处置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定语的.这种用法类同于<型世言>中可以出现在相同位置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包括"他"、"她"和"它")的功能.文章藉此探讨了这种"来"的身份、来历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