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抨击了维护君主专制的人(小儒),认为他们所谓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为君权辩护的无耻说辞。“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本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让王》对此问题进行了呼应,通过文本可以发现《原君》中的小儒对其内涵进行了曲解:其一是对君主本位的曲解,其二是对君臣关系的曲解,其三是对反抗暴政的曲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原君》篇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并不矛盾,黄宗羲并没有否认君臣存在于历史中的事实,其辨明君主职位的指向也正是处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前提之下的社会职能问题。同时,黄宗羲也道破了“君臣之义”的历史性,破解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易被曲解的逻辑难题,是对原句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叶 《青年科学》2011,(2):36-36
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犰狳(qiu yu)在哺乳动物中,是具备最完善的自然防御能力的动物之一。其防御手段可概括为:“—逃、二堵、三伪装”。 所谓“逃”,即逃跑的速度相当惊人,犰狳具有令人吃惊的嗅觉和视觉,当它所到处处境危险时,能以极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到沙土里。别看它的腿短,掘土挖洞的本领却很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王士祯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入手对其进行剖析,全面论述了王士祯的诗歌风格,提出渔洋诗的风格不能仅以“神韵”二字概括,其诗亦有俊爽轻捷豪迈沉郁之气。  相似文献   

5.
申包胥或称王孙包胥,是忠君爱国的楚国大夫,他在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搬吴兵攻人楚都的战役中力挽狂澜请求秦兵赶走吴兵后,楚王返国赏功,他逃赏时“自弃于磨山”,这磨山可能是当阳以东的河溶镇磨盘山,该地发掘一座出有两件铭文为“王孙包作蔡姬食篮”春秋晚期的楚大夫墓。资料表明该地似乎就是申包胥的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6.
“者”之本义,学界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赞同何金松先生的观点,释“者”为“附著”,正因其有“附着”义,故而“者”作为虚词,只能附著于其他词语之后显示其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肖恩 《上海信息化》2007,(10):64-65
中小企业和SOA,尽管分属不同的纬度,但将它们有机的安装到SAP的中国“发动机”上时,它们一个是目标客户对象,一个是服务赖以支撑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了其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支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链条中的最后一环。标榜“神韵说”的著名诗人王士祯主盟诗坛数十年,以他的诗歌理论和诗作,在这最后一环镌上了一熠熠闪光的名字。他和他的诗友门创作了一批关于泰山的诗文,也为泰山文化增添了“神韵”。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历代仕宦家庭,曾祖父王之垣,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祖父王象晋,明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父王与敕,清顺治元年拔贡,封国子监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仕禄,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仕禧,廪贡监生;三兄仕祜,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四人自幼便受到较深的文化教育,擅长诗文,长后各有成就,蜚声文苑。渔洋六、七岁入塾,读《诗经》已能领会诗情。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济南乡试期间,诸名士集于大明湖北渚亭,举办秋柳诗社,渔洋即景赋《秋柳诗四首》。当时和者既多,后一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起屋”之说并非只限于某些地区口语中使用,在古代它也是作为常见的书面语言,其“起”训“兴建”,发端于先秦,自古迄今一直沿用。可见,“起屋”一语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王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维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赋予了山闲适、宁静、空灵等深刻意蕴,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美境,空山代表了王维佛禅思想的寄托。对王维诗歌中的山的意象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王维的诗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北宋荆公新学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王雱,受父亲王安石的影响。与佛教存在着较多的交涉。从王雱家学渊源、现存著述《老子注》、身后是非等三个层面,可了解王雱与佛教之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5.
南宋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知夔州,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在夔期间作诗315首,表现了他对夔州的深厚情感,讴歌了夔州的山川人文,反映了他治理夔州的一系列德政;表达了对诸葛亮、杜甫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仰慕之情,以及通过歌咏夔州"十贤"以建构本土诗教文化体系的愿景。王十朋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夔州诗的内涵,还充分调动地方行政资源,弘扬夔州诗传统,巩固夔州诗城地位,并将其官方意识形态化。可以说,夔州诗城的基础是由杜甫奠定的,而夔州诗城的传统文化建构和维护,王十朋则无愧第一功。  相似文献   

16.
从王蒙的红学研究、李商隐研究以及王蒙对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等方面探讨王蒙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强调了《红楼梦》作品的原生性,以及由原生性引发出的无限的"话题价值",而内容的博大精深又决定了对它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王蒙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锦瑟》等无题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王蒙还阐述了李商隐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梅曾亮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八蔽"说出发,来论述其诗学思想。梅曾亮的诗学思想,其核心是真实,写景状物要真,思想感情要真,评品作家作品要真,这是他超越桐城派的地方,因为桐城派中人从来没有如此突出地强调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其次,是强调真实地反映现实,干预现实,要有用,要有讽喻教化作用。这一思想也超越了清代前期的诗学思想,清代前期的四大诗歌流派——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大多从艺术上论诗,都没有如此突出地强调诗歌的真实性,现实性,这可能与梅曾亮所处的嘉、道时期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无关系。再次,是强调艺术规律,如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问题、体势问题。最后是作家的修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王维山水小诗是考察盛唐文人审美经验之历史原态的绝佳标本。面对此一标本,出现了如下四种解读:宇文所安把它读成一种“隐喻”,其方法论背景是颇有形上学意味的抒情论;叶维廉提出“任物自然”说,将山水诗的美学源头上溯自道家学说,而对禅宗与现象学作了相当的误读;萧驰认为王维晚期山水小品的观法是一种如来清静禅的禅观,其意境是直观下的“心境”;张节末则以为传统观法牵引着空观主导下的王维,其山水小诗达到了纯粹看与纯粹听,“现象空观”发明了山水诗境。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坚持儒家文艺观,认为诗歌越古越好,诗风每况愈下,今不如昔。他的诗歌退化论偏见,与其诗论及诗歌评论标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楚辞章句》在注解《楚辞》的过程中体现了王逸本人的一些思想,其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尤为突出和鲜明。具体来说,王逸的文学本质观包括:文学的本质在于"言志"、"述志";"志"中含有"情"的成分;"舒泻忧思"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楚辞章句》中提到的"情"大都指一己感情,只要内心的感情激荡欲出,就可以形诸文字。而且王逸指出,感情可以尽情地抒发,甚至到了呼天抢地不能自已的程度也无关紧要。只要感情抒发得足够动人,足够悲,就是好文。这就超越了汉代《毛诗大序》所规定的"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