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部署的沙参2井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后又发现多个古生代油气田及塔河大油田,并创立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的过程,对其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对当前和今后古生界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海相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成岩作用以及烃类形成环境,阐述了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机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经历了三大沉积构造演化阶段: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演化阶段,中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改造阶段.三大阶段造就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上、下油气组合.与国外海相沉积盆地和国内陆相沉积盆地相比,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间早,热演化程度高,经历了长期演化和复杂的生烃与成藏过程,勘探目的层埋藏深等特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明显受控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烃源岩发育与空间分布;优质盖层的发育与分布.尤其是膏盐岩的分布:有利储集相带发育与分布.同时,我国大中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田往往发育于沉积盆地古隆起、古斜坡及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目前我国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前景主要应聚焦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及周缘、鄂尔多斯盆地.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在保存条件良好和有利油气聚集的部位仍可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柴西地区古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流体势分析是油气成藏研究和盆地、区带含油气评价的基础。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计算了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分析成藏期古流体势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柴西地区古流体势场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显,在主要成藏期(上油砂山组沉积末期、狮子沟组沉积末期)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内,高势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等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古流体势分析是油气成藏研究和盆地、区带含油气评价的基础。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计算了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分析成藏期古流体势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柴西地区古流体势场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显,在主要成藏期(上油砂山组沉积末期、狮子沟组沉积末期)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内,高势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等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从岩相古地理、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特征等角度,对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进行了对比,认为三大盆地石炭系均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质量比准噶尔及塔里木盆地差。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在烃源岩类型、生烃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烃源岩类型包括灰岩、泥岩、碳质泥岩,且均经历了二次生烃,具有混源油气等特征。借鉴准噶尔、塔里木2个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柴达木盆地需加强寒武-奥陶、石炭系等古生界地层的整体勘探,岩体侵入对于烃源岩成熟度产生重要影响,古油藏、次生油气藏及混源油气藏共同构成以石炭系为油源的油气保存形式。  相似文献   

7.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新生代前陆盆地3个构造演化期,发育多套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盆地油气成藏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主力产层渐新统卡沃内拉组表现为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对亚诺斯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家利  腾格尔 《科技资讯》2013,(14):120-121
长期以来的勘探实践和大量研究证实,塔里木、南方和华北下古生界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实现我国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的现实领域,并在下古生界多元生烃与示踪指标体系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下古生界海相层系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仍存在诸多理论技术难题,如早古生代生烃物质特殊性与长期生烃演化过程认识有待深化,其中早古生代有机质多元成烃机理与油气示踪标志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是20世纪90年代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进展,但在多旋回构造变动区,国外盛行的油气系统定义及成因分类法多不适用,必须修正。根据中国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区特点,创立了油气系统的历史-成因分类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东营凹陷广饶潜山周缘油气成藏期次及富集过程研究难点,展开了成藏关键时刻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研究中采用多个层系油水界面统计分析及古油水界面恢复方法,明确了各个含油区块的成因关系。馆陶末期和明化 镇末期是油气成藏的两个关键时刻。由于高砂泥比地层不整合面的遮挡能力十分有限,随着北部生烃洼陷的不断供 烃,多层系油藏围绕大型不整合面不断调整,形成了自北向南多层系逐步调整的动态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聚集过程 在盆缘区应具有普遍性,这对该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有关烃源岩定量评价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烃源岩定量研究是成因法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 ,在烃源岩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日臻完善的背景下 ,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1对烃源岩的定义仍存在一定分歧 ,应明确区分烃源岩与有效烃源岩的差别 ;2确定有效烃源岩规模时 ,不应以烃源岩成熟范围代表有效烃源岩的展布 ,有效烃源岩的厚度统计标准也应因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发现和有效排烃厚度的否定而需重新审视 ;3烃源岩中实测残留烃由于取样、搁置等原因损失很大 ,但对其进行轻烃校正至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所用方法不够成熟 .另外 ,利用氯仿“A”或热解参数 S1 模拟烃源岩残留烃变化规律及能力同样也需慎重 .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2.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充注、喜山期受到调整改造而形成的残余原生油藏 ,三叠—侏罗系油藏主要为奥陶系古油藏在晚喜山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古油藏普遍发生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是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期高—过成熟气强烈的气侵作用 .因此 ,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轮南古隆起的斜坡部位 (包括轮南西斜坡和南斜坡 )为重点 ,它们是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城晚二叠世树皮体成烃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等方法,对贵州水城含树皮体煤中的主要组分——树皮体的生烃潜力、烃类组成特征、成烃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树皮体的生烃潜力(S1+S2)和氢指数(HI)都较高,分别为297.1和491mg/g;在高成熟条件下树皮体仍能生成大量烃类物质,其生烃高峰期集中在VR0为1.55%左右;烃类组成以轻质烃(凝析油或轻质油)占绝对优势,湿气次之,并且烯烃含量较高(此现象与开放体系热模拟有关);气态烃与液态烃演化规律相似,据此可以认为,气态烃很大一部分是由液态烃进一步裂解来的。  相似文献   

14.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构造、沉积、源岩、盖层、断层、运移路径和圈闭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的研究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认为构造反转带是油气成藏有利构造区 ;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盖源空间质量匹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 ;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层位 ;油气运移路径的汇聚区位于南屯组烃灶内或其附近 ,有利于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运聚成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源岩、盖层和断裂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是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By means of Py-GC,13c NMR and fluorescent analysis, the properti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rnaceral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evolution model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established for macerals and coal of the Tuha Basin.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oil generation for the coal of the Tuha Basin, whose values are 0.40 %–0.80 % and 0.90 %–1.20 %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相似文献   

17.
以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资料为基础,分析锦州25-1大型轻质油气田基本成藏条件,并对其生烃史、排烃动力、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油气田是一个优质的大型油气田,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该区具有多成因的大型圈闭群、充足的烃源岩条件以及理想的储盖组合;烃原岩排烃的主要动力是干酪根向油...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台盆区有效源岩排烃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排烃门限理论 ,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 2套烃源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排烃特征 .研究表明 ,寒武—奥陶系源岩存在 3个重要排烃期 :加里东晚期 (O -S)、晚海西—印支期 (C -T)和燕山—喜山期 (K -Q) ;中下寒武统源岩累积排烃量 35 87亿t ,第一、第二个排烃期为其排烃高峰 ,早期成藏为主 ;中上奥陶统源岩累积排烃量 714亿t ,从石炭纪开始大量排烃 ,第三个排烃期为其重要排烃阶段 ,晚期成藏为主 ;供烃中心在地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9.
渤南洼陷深层(沙四段)油气成藏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渤南洼陷实际地质资料,认为渤南洼陷深层具备油气成藏条件,并总结出两种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即自生自储型和上生下储型成藏模式,后者主要以侧向供烃方式为主.借助物理模拟实验对油在两种成藏模式中的充注、运聚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储层物性特别是渗透率是影响油能否充注到储层中的关键因素;储层中的含油饱和度主要受充注压力、注油量的影响,并随其增大而增大,但不超过60%;储层物性只对含油饱和度增长速率影响较大,但对其大小的影响不大;储层物性影响油运移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从而限制了油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向,最终影响油的聚集程度———含油饱和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生烃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参数的,确定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皆具生烃能力,尤其是雾迷山组为本区重要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圈定出烃源岩的厚度及范围,并对其生烃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