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用化学交联法合成了P(MMA-PEGDMA)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MA)大分子单体作为交联剂使其形成网状结构.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SEM)以及交流阻抗(EIS)等技术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热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MA-PEGDMA)膜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随着聚合物中有机电解液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有机电解液的质量分数为70%时,其室温电导率达最大值3.62 ×10-3 S/cm.  相似文献   

2.
以室温离子液体N甲基N′乙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BF4)为溶剂,钛酸丁酯原位水解合成TiO2纳米粒子复合聚合物基体,制备固态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热失重测试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初始分解温度超过了300 ℃,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当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中含有3%质量分数的TiO2纳米粒子时,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4.1 × 10-3 S/cm,有望在超级电容器或动力锂离子电池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电纺法制备PVdF/PMMA纤维膜.电纺膜的形貌,结构和热行为分别用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差热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将电纺膜浸入1 mol/L LiClO4/EC+PC (1∶1, V/V)溶液中,从而得到聚合物电解质.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如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界面阻抗和电池性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MA的加入增加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高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3.5 mS/cm,电化学稳定性达5.1 V.PMMA的加入降低了界面阻抗.另外,由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组装的Li/PE/LiFePO4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试验表明,电纺法可能很有希望应用于制备微孔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  相似文献   

4.
以自制的水杨酰肼(4)、间苯二甲酰氯(5)为原料,以DMF为溶剂、三乙胺作缚酸剂,间苯二甲酰氯(5)与水杨酰肼(4)摩尔分数为100/275,于90 ℃反应9 h,合成了N,N′二(2羟基苯甲酰基)1,3苯二甲酰肼(7),产品的收率达到793%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对苯二甲酰氯(6)为原料,合成了N,N′二(2羟基苯甲酰基)1,4苯二甲酰肼(8),收率达到了802%其结构经1H NMR和MS等技术得到确证并进行了热重分析和针对PVC应用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4,6二乙酰基2,5二甲基间苯二酚铕配合物和协同配体(1,10邻二氮杂菲、2,2’联吡啶或2,2’联吡啶N,N’二氧化物)在二氧化硅基体中通过两步凝胶反应实现了原位合成在二氧化硅凝胶中配合物的形成可以通过电致发光光谱来证明含有原位合成的这种铕配合物的二氧化硅凝胶显示出有铕离子发射谱带特性结果表明有两种方法可以加强铕离子(Ⅲ)的放射强度:(i) 在二氧化硅基体中合成这种复合物;(ii) 合成的铕配合物中应含有能有效转移能量到Eu(III)的协同配体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同时测定4种As形态和3种Se形态的方法采用Hamilton PRPX100分析柱分离,碰撞反应池技术检测各形态的检出限分别为:As(Ⅲ)02 μg/L,DMA 02 μg/L,MMA 02 μg/L,As(Ⅴ)03 μg/L,SeCys 05 μg/L,Se(Ⅳ)04 μg/L,SeMet 25 μg/L当各As形态浓度范围为10~200 μg/L、SeCys和Se (Ⅳ)浓度范围为10~200 μg/L,SeMet浓度范围为50~1 000 μg/L时,各形态均可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 999 5蘑菇和鱼肉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16%~1037%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室温离子液体N-甲基-N'-乙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BF4)为溶剂,钛酸丁酯原位水解合成TiO2纳米粒子复合聚合物基体,制备固态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热失重测试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初始分解温度超过了300 ℃,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当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中含有3%质量分数的TiO2纳米粒子时,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4.1 × 10-3 S/cm,有望在超级电容器或动力锂离子电池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压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P(VDF-HFP)(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EMIBF4(3-乙基-1-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通过SEM和TG分别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考察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分解电压和室温离子电导率.结果表明,聚合物电解质的热分解温度超过300 °C,室温离子电导率达8.43 mS·cm-1.  相似文献   

9.
以三氯化锑(SbCl3)和硫(S)粉为反应物、硼氢化钠(NaBH4)作还原剂及乙二醇(EG)为辅助溶剂,用水热法合成了四棱柱状的Sb2S3纳米棒所得产品用XRD、EDS、SEM、TEM、HRTEM、SAED以及UVVi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80 ℃水热反应12 h可得到结晶良好、形貌规整的四棱柱状的正交晶系Sb2S3单晶纳米棒,棒的横截面为矩形,其宽为75~215 nm 、厚为50~110 nm,长度达2~5 μm经计算,其晶胞参数a=1126 nm, b=1128 nm,c=0382 5 nmUVVis分析表明,Sb2S3纳米棒为半导体材料,其带隙能量为180 eV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了掺铌BaTiO3基纳米粉体及其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ESEMFEG)对粉体及其陶瓷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了掺铌量对粉体及陶瓷的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对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可以得到均匀的掺铌BaTiO3基纳米粉体铌掺杂BaTiO3基纳米粉体由立方相BaTiO3组成,当掺铌摩尔分数ω≥50%时,出现了杂相Ba6Ti17O40烧结后陶瓷由立方相BaTiO3转变为四方相掺Nb后陶瓷介温谱ε T曲线趋于平缓,当掺铌摩尔分数ω=10%时,陶瓷介电常数达到5 539,介电损耗为0008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含有可燃性液态电解质,容易出现腐蚀电极、电解液挥发、漏液等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锂电池的应用领域,固态电解质可解决因可燃性有机电解液造成的锂金属电池的安全隐患。而锂金属理论比容量高达3 860mAh/g,如果锂枝晶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使用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在能量密度、工作温度范围以及循环寿命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梳理了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技术,分析了专利申请的趋势、专利申请分布情况和重要申请人信息,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专利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无机固态电解质技术的重点申请人的技术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铜(Ⅱ)配合物[Cu(phen)(BIP)](ClO4)2(phen = 1,10邻菲咯啉;BIP = 2(3′,4′亚甲二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 (CTDN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方式,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06×105 L·mol-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多金属氧酸盐[Fe(phen)3]2(PMo10VⅤ3VⅣO44)·DMF,采用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和XP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是由杂多阴离子(PMo10VⅤ3VⅣO44)4-,[Fe (phen)3]4+片段和DMF分子组成;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相互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 a=1413 41(4) nm,b=1835 09(6) nm,c=1967 63(7) nm,α=83225 0(10)°,β=69787 0(10)°,γ=87021 0(10)°,V=4755 4(3) nm3,Z=1,Rgt(F) =0045 9,ωRref(F2) =0107 9,S=1016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法制备单相性、均匀性较好的La1-xSrxMnO3(x=0.1,0.2,0.3,0.4,0.5)纳为微粉系列样品,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样品的结构类型。考察样品的烧结特性和高温电导率随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通过电池伏安特性曲线的测量,对锰酸锶镧作为(ZrO2)0.92(Y2O3)0.08电解质燃料阴极的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蓖麻油(CO)改性酚醛树脂(PR),制得改性酚醛树脂(PRC),再与多羟基丙烯酸树脂(MPA)共混,制备了PRC/MPA涂膜;并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和其它理化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RC分子结构中引入了蓖麻油链段,接着热作用下PRC与MPA发生化学交联并形成网状结构的PRC/MPA涂膜,其干燥成膜性、物理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抗紫外性能都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以黄枝瑚菌子实体为原料,探索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温度对热水浸提黄枝瑚菌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浸提工艺利用热重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分别表征多糖热稳定性和结构,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4)g/mL、浸提温度83 ℃下浸提5 h,此条件下多糖得率达(19.21±0.15)mg/g该多糖是主要由吡喃糖构成的杂多糖,含少量蛋白质和糖醛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该多糖具有较强的1 二苯基 2 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 联氮 二(3 乙基 苯并噻唑 6 磺酸)自由基(ABTS+·)、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研究结果为黄枝瑚菌多糖的提取与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合成、表征了三种基于苯并噻二唑的D A D型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C1~C3该类小分子以苯并噻二唑为受体中心单元,以芴、三苯胺、咔唑为给体末端单元C1~C3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其热分解温度(Td)都大于 290 ℃,且在300~650 nm表现明显的光谱吸收以该类小分子为给体材料掺杂富勒烯衍生物 (PC60BM)受体材料制作溶液加工本体异质结光伏器件,其中 C1表现出最好的光伏性能 (PCE =139%,Jsc = 618 mA/cm2,Voc=074 V,FF = 030)该研究表明末端给体单元对基于苯并二唑D A D型有机小分子的光伏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合理选择末端给体单元有望获得高转换效率的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滤嘴添加剂对降低卷烟烟气中部分有害物质的影响,本文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两种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对材料微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研究了两种气凝胶材料不同添加量对卷烟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1)亲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对卷烟烟气中总粒相物的截留率为24.8%,对卷烟烟气在的一氧化碳(CO)、氰化氢(HCN)、氨(NH3)、4 甲亚硝胺基 (3 吡啶基) 1 丁酮(NNK)、苯并吡、苯酚、巴豆醛的截留率依次为2.73%、7.95%、5.96%、6.49%、13.21%、35.64%、23.88%烟气危害性指数降低0.38;(2)疏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对卷烟烟气中总粒相物的截留率为13.1%,对卷烟烟气CO、HCN、NH3、苯并吡、苯酚、巴豆醛的截留率依次3.46%、5.95%、16.88%、21.70%、50.91%、14.93%烟气危害性指数降低0.75  相似文献   

19.
以间二甲苯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硝基还原、重氮化反应、选择性氧化合成了4氟3甲基苯甲酸研究了在中压条件下,用稀硝酸选择性氧化4氟间二甲苯,考察了硝酸浓度、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110 ℃下,硝酸浓度为30%、反应压力为10 MPa时反应2 h,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8267%和6802%,4氟3甲基苯甲酸的产率可达5623%在氟原子取代基对位的甲基比其邻位的甲基更容易被氧化,氟原子取代基对甲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和位阻效应是4氟间二甲苯能选择性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近百年文献中所报道的CoSi体系相平衡数据,尤其是自1991年以来出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评估为了验证文献数据的可靠性,在整个成分范围内通过电弧熔炼制备9个关键合金,并在1 100 ℃退火4天随后采用XRD、EPMA和DSC等分析技术获得了CoSi体系新的相平衡数据在文献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CoSi二元相图,为后续的热力学计算提供了可靠的相图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