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温后高性能混凝土和细晶粒钢筋间粘结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配制了C100高性能混凝土,制作了标准立方体试块,并选用500 MPa级细晶粒钢筋制作了中心拔出粘结试件.分别对立方体试块和拔出试件进行了200,400,600,800 ℃的高温试验,完成了高温后的抗压强度试验和拔出粘结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高温作用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的影响,研究了高温后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的关系,并通过与普通混凝土高温后粘结性能的对比,分析了高温后高性能混凝土和细晶粒钢筋间粘结性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残余抗折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完成了127块100 mm×100 mm×515 mm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在20~900℃条件下的高温试验和高温后的弯折试验.以C40普通混凝土作为参照,考察了C50,C80和C100高性能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在火灾中的特点;通过对强度等级、外掺聚丙烯纤维和外掺矿渣与硅灰等因素的对比,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残余抗折强度与经历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残余抗折强度与经历温度间统计公式.  相似文献   

3.
完成了聚丙烯纤维掺量分别为0.6,1.2,1.8,2.4 kg/m3的C60高强混凝土在常温、300℃、500℃、700℃、900℃后的各项力学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对C60高强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残余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和解析式。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聚丙烯纤维掺量范围内,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能够得到明显改善,700℃以后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冷却方式对不同类型水泥混凝土高温后残余强度的影响,设置了温度为500℃、600℃、700℃、800℃、900℃的梯度,分别对采用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立方体标准试块进行高温后力学试验。通过试验考察不同冷却方式下试块高温后的破坏形态、残余强度,并进行XRD分析,解释了冷却方式、水泥种类、受火时间等因素对高温后混凝土残余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温后混凝土的破坏形态与其采用水泥种类及受火时间有关;冷却方式对不同水泥混凝土高温后的残余强度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配制C100高强混凝土,分别浇筑成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试块和特制的黏结试块.对立方体试块和黏结试块进行200,300,400,500,600℃的高温试验,测量不同温度经历下高强混凝土的残余抗压强度和基于损伤的黏结强度,并分析横压力与黏结强度的关系.对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表观特征和带肋钢筋与高强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退化机理进行研究,为火灾后高强混凝土结构鉴定及加固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分别含有河砂和机制砂两种细骨料的C40高性能混凝土试件在高温烧透作用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分析讨论了细骨料种类对不同高温烧透后的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试验研究表明,高温后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作用的最高温度,在相同的烧透条件下,C40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经历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河砂混凝土和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在300℃、500℃和700℃高温后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虽然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不如河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机制砂混凝土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高温后进行粘结劈拉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在高温(火灾)损伤后进行混凝土粘结修补的粘结性能,对经历高温混凝土与新混凝土的粘结试件进行了劈拉强度试验。温度从常温到900℃分为9个温度段,采用空气中自然冷却和喷水冷却两种降温方式,考虑了新混凝土强度和界面剂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参数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高温后粘结机理主要是由老混凝土的损伤程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高温后双轴压混凝土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型混凝土静、动三轴试验系统,对常温20℃及200~600℃高温后的混凝土进行了5种比例加载路径的双轴压试验,测得了混凝土的强度及应变,发现高温后双轴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应变值比单轴压状态时高.根据试验结果,系统地探讨了高温后混凝土在不同比例加载下的双轴受压强度和变形等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与应力比的高温后混凝土双轴压的强度破坏准则.这些结论为烟囱、核反应堆安全壳、火灾后的建筑物等处于双轴压组合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剪切裂缝和拉剪箍筋销栓作用,浇筑了两种强度高强混凝土Z形试件.分别对试件进行了200,400,800°C的高温试验,通过高温后试件的直剪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混凝土强度对剪切裂缝的影响.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了箍筋销栓作用模型,结合实测的剪切裂缝宽度和裂缝滑移,计算得到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与箍筋之间的销栓剪应力.研究结果表明:除200°C以外,高强混凝土的裂缝峰值位移(裂缝峰值宽度和裂缝峰值滑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无论经历多高的温度,混凝土的强度越高,裂缝峰值位移越小;箍筋的销栓剪切应力与裂缝滑移呈线性关系,销栓剪切刚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混凝土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销栓剪切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温后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的受力性能,以温度及混凝土强度为变化参数,设计了15个试件进行高温后的静力加载试验,观察了高温后试件的外观变化和破坏形态,分析了其荷载—轴向位移曲线,研究了各个参数对高温后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引入材料强度折减系数后已有规范对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后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和腰鼓破坏两种,温度低时倾向于发生剪切破坏,温度较高时易发生腰鼓破坏;温度在400℃以下时试件的承载力和轴压刚度变化不大,超过400℃时承载力和轴压刚度迅速降低,温度从常温升至200℃、400℃、600℃、800℃时,试件承载力分别为常温试件的101%、105%、76%、54%,其轴压刚度分别为常温试件的97%、96%、62%、51%;极限承载力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混凝土等级从C60提高至C70及C80时,平均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7%和12%。延性系数随温度的升高经历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过程,温度为400℃时延性系为常温试件的92%,800℃时为123%,混凝土强度对试件的延性系数影响并无明显规律。引入折减系数后我国规程DBJ 13-51-2003及日本规程AIJ(1997)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再生粗集料的强度和砂浆附着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对比试验,以再生粗集料的强度和砂浆附着率为变量配制C50强度等级混凝土,并对C50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粗集料砂浆的附着率对再生粗集料的基本性质影响比较显著.再生粗集料的砂浆附着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而对混凝土的塌落度、碳化深度和电通量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瓦楞纸板的成形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正交试验方法设计试验方案,边压强度为试验指标,并研究了影响C型瓦楞纸板强度的因素。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C型瓦楞纸板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瓦楞芯纸的定量、楞型、楞数和楞高,得出了不同参数对C型瓦楞纸板强度的影响规律。优化后的最佳组合参数为A2B2C3D1,即楞瓦楞芯纸定量为110g/m2、楞型为UV型、楞数为43个/30cm和楞高为3.4mm。  相似文献   

13.
纤维体积分数对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0%,30%和25%3种不同纤维体积分数的针刺整体毡为坯体,经3次化学气相浸渗后制备C/C复合材料;测定其未经热处理与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石墨化度,抗弯、抗剪、垂直与平行抗压强度;在偏光下观察其微观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断口形貌进行观察;研究纤维体积分数与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关系及不同热处理条件下C/C复合材料的断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当纤维体积分数为30%时炭/炭复合材料的抗弯、抗压和抗剪强度均最高;经热处理后的试样,其力学性能降低,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热处理温度越高,其力学性能降低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验证拔出法在超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上的适用性,采用先装拔出法及后装拔出法对超高强度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试验。试验用超高强混凝土分C120、C150、C180共3个强度等级,每个等级设置6组试件及相应数量的立方体试块。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回归方程的各类参数,结果表明,各类参数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得出拔出法适用于检测超高强混凝土强度的结论。通过对比,得出同种材料下先装拔出法精确度更高、超高强混凝土的测强曲线与钢纤维砂浆趋势相近、后装拔出法的检测范围较先装拔出法更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钢纤维掺量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高温后的抗压强度和20~800℃温度段内的线膨胀系数,借助TGDSC测试手段对RPC热膨胀性能变化规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RPC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0℃内下降缓慢;200℃以上下降较快;钢纤维掺量越高,剩余抗压强度越高;线膨胀系数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钢纤维掺量为1%时较素RPC大,钢纤维掺量大于等于2%时较素RPC小。  相似文献   

16.
固井水泥石微结构发育规律是固井工艺设计和固井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以HYMOSTRUC3D软件为基础,建立了水泥水化模型,获取了CH[CH表示Ca(OH)2晶体]含量和抗压强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偏差基本都在10%以内.然后,基于水泥水化模型获取了不同水灰比(W/C,W/C=0.4、0.44、0.5、0.6、0.8、1.0、2.0)和水化龄期对固井水泥浆水化过程中C3S(3CaO·SiO2),C2S(2CaO·SiO2),C3A(3CaO·Al2O2),C4AF(4CaO·Al2O3·Fe2O3),C-S-H(Ca5Si6O16(OH)·4H2O)CH、孔隙率、孔径分布、抗压强度和三维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采用Ryshkewitch方程、Schiller方程和二次线性方程重点讨论了抗压强度与孔隙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泥水化过程中,随水化反应的进行,水泥石孔隙率逐渐减小,抗压强度增大;随水灰比增大,粗孔含量增加,细孔占比减小,孔隙率增大,孔径分布变宽,抗压强度减小.采用Ryshkewitch方程、Schiller方程和二次线性方程拟合抗压强度与总孔隙率和毛细孔隙率的相关系数都达到0.92以上,分别为0.96、0.92、0.95和0.98、0.97、0.98;毛细孔隙率是固井水泥石强度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针对铁路交通车辆用 60 0 5A铝合金型材的焊接变形 ,采用火焰加热方法进行矫正·研究了火焰加热温度对焊接接头抗拉强度、硬度及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加热温度低于 2 0 0℃时 ,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硬度未降低 ,热影响区内软化区的显微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 ;当加热温度超过 2 0 0℃时 ,焊接接头的硬度发生较明显降低现象 ,软化区范围加宽·软化区材料性能下降的原因是在火焰加热的热输入过程中过热导致该区晶粒粗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HPC)配制试验数据拟合出胶水比公式系数,并借鉴前人经验,引入水化活性因子,以及确定胶凝材料、砂、石和外加剂用量,从而提出了超高强HPC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该方法设计出C90和C100超高强HPC配合比,并采用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原材料及通用制备工艺进行实验配制,得出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塌落度都满足要求.该方法计算过程简明,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操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石粉含量对C25、C45、C60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和易性、抗压强度、早期收缩变形、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得出了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机制砂中石粉的合理含量范围.试验结果表明:中低强混凝土(C25、C45)的合理石粉含量在11% ~ 14%之间,高强混凝土(C60)的合理石粉含量在6% ~9%之间.指出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超出现有国家标准关于强度等级低于C30、C30 ~ C60、高于C60的混凝土用机制砂石粉含量分别为7%、5%、3%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