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教师应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形象,注重形象美,使学生从教师的内在美及外在美中受到美的薰陶,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化学科学中的形象美、感性美是生动的、直观的、显性的;而化学理论、化学概念、化学定理等呈现出的抽象美、概括美、简约美是隐性的,往往被人们忽视.利用隐性课程进行化学审美教育,就是要深化形象美、抽象美--提高显性美对学生的感染力;挖掘理性美、抽象美--发挥隐性美对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教材,从分析文学形象入手,探索课文的意境美、品味课文的哲理美,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感受"悦耳悦目"的形式美、"悦心悦意"的形象美和"悦神悦志"的意蕴美,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情与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作品的形象美、图画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通过种种教学途径,使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受到美的熏陶,雕琢出一个又一个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芸的形象之美是《浮生六记》的核心魅力所在。文章从陈芸追求的情爱之美、生活艺术化之美和坚韧的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陈芸的形象之美,从而指出,陈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一曲追求爱和美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7.
略论文学美     
文学的本质审美属性决定了文学最重要的价值是美,包括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文学美是绚丽多彩的,呈现为真实美、情趣美、独创美;文学美是流动、发展的,作为美的创造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以新貌新质的美提升时代和读者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外表美、服饰美、语言美、个性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刘兰芝这一高贵美丽、催人泪下的形象,打破了历代文论家认为刘兰芝被休回家时“欲去又不肯遽去的心态”说法,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刘兰芝。着重分析了兰芝这一形象的反封建礼教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强美育有其必要性。英美文学课教师应坚守 自己的阵地,充分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以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自然美为主要内容的与 时俱进的美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品位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一切事物如能将美渗透其中,便会发出诱人的光彩,引得主体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追求愿望。主体在感受某些美的事物时所积累的体验还会产生一种"迁移"作用,即把美的感受引人实践和主体生活的其他方面。[1」[3]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提炼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美的因素,进而通过教学将美的因素渗人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优良品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过程中。豆教师要以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审美客体,处…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14.
J M Smith 《Nature》1965,206(981):239-240
  相似文献   

15.
LOWNDES J 《Nature》1955,176(4476):283-284
  相似文献   

16.
Dr. A.F.S. Kent     
BROCKLEHURST RJ 《Nature》1958,181(4618):1240-1241
  相似文献   

17.
BOYD JD 《Nature》1956,177(4507):505-506
  相似文献   

18.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9.
MELLANBY K 《Nature》1955,176(4482):582
  相似文献   

20.
Bullough WS 《Nature》1970,226(5252):1277; author reply 12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