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荜路蓝缕的开拓者,他对中国小说形式的现代化起了开创性的先锋作用。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虽仍包裹在文言躯壳里,但已显出强烈的现代小说意识。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入手,分析其情节的淡化、生活横断面的截取、心理描写的中西合璧以及叙述视角的革新等,从中挖掘出《怀旧》在形式上的“现代魂灵”。  相似文献   

2.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唐人街》并不以艺术性见长,而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的优质品性。小说叙写了大都市纽约唐人街上冯氏一家的生活,但着力的是尽管生活艰辛,却洋溢温情、宽容与和谐的理想家庭形象建构,这个华人家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小说还通过还原童年经验来演绎具有家庭精神的中国文化,这种自传式写作更加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小说中多元文化景观的展示、皈依乡土的强烈意向和中国文化现代价值的全面张扬,具有全球化表征,中国文化成为“主题化的乡愁”。小说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强化了怀旧意味。  相似文献   

5.
刘璋一生创作过多种小说,其中讽刺小说《斩鬼传》最为有名,另有《幻中真》、《凤凰池》、《巧联珠》、《飞花艳想》等才子佳人小说。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才子佳人小说中所体现的婚姻、爱情观。  相似文献   

6.
摘要:《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近代四大小说杂志。《月月小说》与前两种相比,不仅是刊登小说最多的一种,而且在杂志的商业操作、内容的娱乐性以及围绕读者转移的文化品位等方面都显示着独特的个性;《月月小说》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于其后创刊的《小说林》,在近代小说杂志的发展中体现着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重要的作品是他自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一套作品 ,包括六部小说 :《绿荫树下》、《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最后两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称《苔丝》) ① 和《无名的裘德》 (以下称《裘德》) ② 这两部小说在开头 ,主题、基调等方面与前四部小说完全不同。然而 ,对于这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如果把这两部小说对照着看 ,这种联系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创作了《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老黑奴》、《噢!苏珊娜》和《美丽的梦神》等一大批经典“怀旧”歌曲。他的歌远走欧洲、亚洲,走遍全世界,他和苏格兰的彭斯、奥地利的舒伯特一样,属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笔下总有自已最熟悉、因而也最容易生色的人物.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显示了他对当时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系列人物的深刻认识.而在知识分子这一人物系列中,鲁迅对教师这个阶层体察得尤为准确细致.这无疑与他青少年时期同教师的接触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与他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教师生涯密切相连.教师,是鲁迅一生中从事过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职业是作家).对教师,鲁迅有着深刻的心理感受.多年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来透视鲁迅作品一直注意不够.由此窥测到鲁迅作堂奥之一角,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鲁迅笔下的教师形象主要出现在他的小说散文里.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塾  相似文献   

10.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吴国禹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87-187,73
鲁迅先生农村题材小说中,构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特别是小说<社戏>最为典型,反映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以与他所描述的不幸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这折射出鲁迅先生怀旧及寻找中国出路的苦闷和彷徨.  相似文献   

12.
神魔小说《西游记》就其实质,应归于浪漫主义农民起义小说,与作为现实主义农民起义小说的《水浒传》相比较,二者所叙写的起义斗争故事在斗争背景、斗争12号及路线、斗争过程及结果等等方面处处暗暗契合。因而,《西游记》与《水浒传》虽似两番故趣,实为一共悲歌。  相似文献   

13.
产生《金瓶梅》的时代只能是萌芽时的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的时代 ,它不同于产生《三国》、《水浒》的时代。因为与其把后两者看作小说 ,还不如把它们视作长篇传奇故事更为合适。《金瓶梅》是以个人主义为内在动力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广泛的读者群、经济个人主义者社会出现后的产物。这一点 ;中外文学都遵循共同的发展规律。本文以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瓦特《小说的兴起》为鉴照对象 ,分析中外文学中真正意义的小说诞生的社会条件 ,确定《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发展中的坐标位置 ,并对《金瓶梅》后中国世情小说的流变及发展分期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学革命拉开序幕的1917年,上海《民国日报》与《神州日报》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小说《九尾龟》的"隔空笔战",论争双方是民国报人成舍我与《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论争背后是"小说与社会关系"这一"新小说"核心理论的再次思考与强化,既反映出《民国日报》小说家对清末民初小说发展的回望与反思,也引起了之后《民国日报》小说家对小说改良的讨论与规划,他们的小说改良方略包括现实层面的若干具体操作,也曾寄希望于附设在教育部内的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民国日报》小说家成舍我、叶楚伧、姚鹓雏、胡怀琛等各有小说论著,并且试图从理论层面矫正民初小说界的不良习气,然而在古今、中西的交互冲击之下,他们却难以突破旧文学渊源的束缚,种种努力最终被"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时代强音吞没。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对现代江南市镇文化的文学书写,建构了现代江南市镇文学。此类文学中的留守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许钦文小说《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许杰小说《大白纸》中的香妹、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中的菊英母女和《屋顶下》中的阿芝婶、叶绍钧小说《倪焕之》中的金佩璋等。这些留守女性形象,除了金佩璋为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女性外,其他都是传统女性,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的叙事视角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比较小说《风声》与电影《风声》的不同特点以及分别产生不同的叙事的效果。《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在叙事视角上各有特点:小说《风声》是一个具多重叙事视角的文本,它注重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以彰显叙述层次上的对比性张力、突出小说的内涵。而电影《风声》则主要采用相对单一的旁观者全知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注重从观众对故事情节、悬念的期待来设置叙事视角,以达到情节结构上的险象环生、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17.
E·M·福斯特在其小说理论专著《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小说的七个方面。本文从《小说面面观》中的七个方面着手,系统分析福斯特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探讨福斯特的小说创作实践是怎样达到与理论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继承了《金瓶梅》开创的文人自创和人情小说的传统,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中介,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和低估。其妇女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小说特别是《红楼梦》有显著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阮晓静 《科技信息》2013,(25):148-149
麦克尤恩的《赎罪》是一部具有多种特点的小说,其元小说结尾,既体现了麦克尤恩叙述历史、再现历史的努力,也反映了他对小说虚构本质的清醒认识。小说主干部分和结尾部分的比重相差悬殊,主动揭示小说的虚构性,给予读者强大情感冲击力。因为作者精心采用了元小说技巧,因此,把《赎罪》归为元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夏,在《当代》这块为当代人所瞩目的沃土里,萌放出一朵绚丽的花——报告小说。报告小说刚一呱呱坠地,就以其潜在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关注。目前,不仅《当代》先后发表过数篇报告小说,其他诸如《小说天地》、《朔方》以及大型刊物《十月》等,也登载了一批此类作品。完全可以预见,它的进一步发展,势在必然。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