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青将自由体新诗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其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形式。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这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新诗形式的自由性;一是新诗语言的口语美。艾青抛开一切外在形式的羁绊,保存真正诗的个性,这就使他的诗作的思想容量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与弹性。朴素的诗歌语言是艾青追求散文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艺术探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艾青在诗歌语言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把“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当作诗歌语言的最高规律,强调“绘画入诗”、“题材的语境”的重要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其主要的语言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质朴自然.由于情感直达本质而产生了“动情”的艺术魅力;简约、明快,由于弹性强、张力大而给审美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地释放审美着潜在的意蕴和情绪,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艾青引绘画入诗使用色彩达34种之多,同一诗中不仅颜色间彼此协调,组织结构合理,而且与其主题也紧紧相扣,十分和谐、题材的变化导致语言使用材料的变化,语言为题材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境。艾青在诗歌语言上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质朴自然的大众化语言风格;在新诗史上树立了精典大众化诗语的典范。艾青诗歌谣言对新诗的影响主流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一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追求一种异乎寻常的怪诞美,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孟郊诗歌的怪诞美是和传统的中和美相颉颃的,也与同一流派中的其他诗人的诗风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孟郊诗歌的审美形式、意象和意境上来分析其怪诞美,并从中唐诗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诗人自己的审美趣味来分析孟郊诗歌的怪诞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诗要有体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是诗歌有效传达与新诗发展之必需。在当下这样一个非诗盛行、诗歌写作标准混乱、新诗出现危机的时期,强化新诗的体式自律十分必要。强化新诗体式自律,首先应走出对新诗的一些认识误区;其次应坚持以自由诗体为主,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自由体诗;第三应更多地从民族诗歌中汲取营养,探讨出舍乎民族审美心理需要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词曲中具哲理艺术趣味作品的分析,归纳出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哲理的诗性美,哲理的情感美,哲理的趣味美。认为这些作品是人类对自然、宇宙、人生理性感悟与思索的审美化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理趣诗审美特征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先民富有民族性的艺术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7.
新月派的诗打破词的固定形式,吸收了婉约词的音乐旋律的美;又把“花间词”的绸缪婉转与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糅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东方情调。新月派的诗受婉约词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通过不着痕迹地消化吸收词的优点,使新诗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使诗艺趋向成熟。新月派诗的艺术实践,标志着中国新诗开始理性地对待民族传统,从时代高度综合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的优点,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在新诗意象的熔铸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审美视野中,寻觅诗人艾青创作的个性特点.文章从对应互立、相反相成的特殊视角切入,着重从心理定格与形象升华、浓墨着色与简笔素描、缩微强化与特写放大、虚实相生与物我互宅、典型呈示与动态流变、全息聚焦与高密辐射等六个方面讨论其诗歌意象的艺术造型手段,从而构成艾青新诗艺术反映的全息视屏.通过艾青诗作塑造意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揭示出诗人在利用矛盾张力的审美整合中所作出的艺术化育、超越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朱自清先生诗论的基本审美取向是“中和美”。通过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阐明他这种审美取向的成因及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审美态度的一致性。文章主要是从朱先生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风格与品味三方面的态度,观点及论述证实了他诗论审美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雍容公正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诗人梁上泉先生即将出版的第27本诗集《不老草》,几乎兼有诗人以前全部诗集的所有新诗体式,首次入选诗集的有246首微型诗,语言形式的技巧玩味,诗歌思想的深度开掘与诗美表现的创新品位等等,是《不老草》关注的艺术目标,但日常生活的诗意发现与保存形式,才是诗人当下兴趣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1.
艾青 原名蒋海澄,中国诗人,1910年2月1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艾青是南方省份一家地主的儿子。曾在巴黎留学,接触到雷蒙德(Rimbaua)和阿波利奈尔等欧洲大师的作品。回国后,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而被捕。1932年至1935年,艾青被拘禁在上海的法租界。他在那里写出第一个诗集,即后来发表的《大堰河》(1936)。标题诗是献给他的奶妈的,他爱他的奶妈,奶妈以当地村名作为名字,奶妈是位不识字的妇女。艾青从此背判了自己的阶级,把生命与艺术献给了被剥夺了的大众宣称“诗与伪善是绝缓的”。他很快投入了爱国的革命活动,从普通民众那里和他在北方的家乡那里搜集素材。 艾青的诗歌是他那个时代写出的最直白的诗歌,显示鲜明的形象和大胆使用色彩的特点。艾青一贯坚持诗歌必须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艺术形式,是“鼓励群众、教育群众的工具”;他劝告他的同行“坚持惠特曼·凡尔哈伦和马雅可夫斯基带进诗歌的革命精神。我们必须把诗歌变成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要毫不迟疑地使用任何适用于这个目的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他们对诗歌“真、善、美”和艺术形式本质的阐述并结合他们的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对这两位文学大师诗歌美学的异同作了充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散一骈,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者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被称为艾青体、郭小川体是难得的殊荣.  相似文献   

15.
编辑价值论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论述了编辑的价值和编辑者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编辑的价值在于: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最高价值是真、善、美);编辑者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所编图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如西方诗歌流行十四行诗体.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格律诗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务的特殊文体.长期轻视诗体建设.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诗体建设的条件.百年间在新诗诗体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诗体建设.诗的体式包括诗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在诗体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诗的形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晓雪,原名杨文翰,1935年生,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6部和《晓雪选集》6卷。论文《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长诗《大黑天神》、诗论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1986年《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相似文献   

18.
白春平  张宏武 《科技资讯》2012,(16):208-208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即自然之美、留白艺术和诗境禅意。自然之美是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审美境界,王维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留白艺术是王维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引入诗歌",计白当黑",留下无限遐想;诗境禅意是王维把禅理与诗意融合的天衣无缝,真可谓妙手天成。现在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些成就,对于古典诗歌学习和发掘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依然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