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烯丙基和芳基的茂金属络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EA)表征,确认了其化学组成,在甲基铝氧烷(MAO)助催化下,这些茂金属络合物有效催化乙烯聚合以及乙烯与1-己烯共聚,在50℃、1.0 MPa时,催化活性最高达到520 kg/(mol·h)。研究结果表明,烯丙基的引入稳定了催化活性中心,使得聚合反应能够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芳基的引入提高了该类络合物的共聚能力。同时还研究了聚合温度、助催化剂比例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温度升高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80℃时活性最高,为352 kg/(mol·h);含有双官能团的茂金属催化活性随着助催化剂比例升高而升高,聚合物分子量随着助催化剂比例升高而降低;1-己烯插入率最高可达4.30%,这表明双官能化茂金属有效提高了双配体茂金属共聚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环戊二烯负离子与双富烯2,2′-二(3-亚环己基-1,4-环戊二烯基)乙醚的加成反应得到配体,所得配体锂化后与四氯化钛四氢呋喃络合物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的3-氧-戊基桥连双核(C1-桥连二茂钛)催化剂.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存在下,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聚合.聚合实验结果表明:MMA与该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 500∶1,MAO与该催化剂的摩尔比为40∶1,聚合温度为60℃,反应15 h的条件下,MMA单体的转化率可达96.1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黏均分子量为7.31×105,分子量分布为4.66.  相似文献   

3.
张旭  荣华  李晶辉 《科技资讯》2013,(29):61-61
合成了三氟甲磺酸钕化合物[Nd(CF3SO3)3],及其与DMSO的络合物Nd(CF3SO3)3·4DMSO。该络合物可与烷基铝形成二元催化体系并引发异戊二烯单体的定向聚合。产物聚异戊二烯具有中等cis-1,4结构含量(90~94%)、较高相对分子量(2.8×10-5)、窄等分子量分布(2.00)的聚异戊二烯产品。随后考察了温度、催化剂浓度及催化体系陈化时间等因素对异戊二烯聚合行为,及产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金属络合物作催化剂的合成反应,经过约20年之后,已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应用古典的合成手段不可能合成的反应现已成为可能的例子可列举许多,在工业实用方面已带来了非常大的进展,已成为合成化学领域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在最近更是高速度的发展,这个领域方面的研究报告的数量也是极多的,在此,从最近文献中摘录具特征性的一些例子介绍如下:一、通过并用二种金属络合物催化剂获得相乘作用的优良结果示例。  相似文献   

5.
以NaNO2为催化剂,在稳定剂A存在的条件下,利用盐酸酸洗废液(或铁屑、氯化亚铁),催化氧化制备出稳定化聚合氯化铁絮凝剂.本工艺具有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环氧氯丙烷,不经过预先聚合,直接与三乙醇胺反应,制得交联的氮氧杂冠醚型聚合物.研究了这类聚合物与二乙基锌配位催化酮的硅氢加成反应.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芳香酮硅氢加成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阴离子聚合引发剂萘锂络合物是否引发自由基聚合,进行了萘锂络合物引发醋酸乙烯聚合的实验,实验证明,萘锂络合物可以引发自由基聚合型单体醋酸乙烯的聚合,生成聚醋酸乙烯,反应转化率-时间曲线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聚合物相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符合自由基聚合的特征。证明了萘锂络合物不仅具有阴离子的性质,也具有自由基的性质,不仅可用于阴离子聚合,也可用于自由基聚合。  相似文献   

8.
聚苯乙烯乙醇胺-Fe(Ⅲ)络合物催化缩醛(酮)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高分子金属洛合物催化剂聚苯乙烯乙醇胺与Fe(Ⅲ )络合物 (CPSE -Fe(Ⅲ ) )的合成 ,并研究了它对缩醛 (酮 )反应的催化性能 .主要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物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及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 ,该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能较好地催化环己酮乙二醇的缩酮反应 ;也能催化其他的缩醛 (酮 )反应 ;与产物分离容易 ,可循环使用 ,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以NaNO2为催化剂,在稳定剂A存在的条件下,利用盐酸酸洗废液(或铁屑、氯化亚铁),催化氧化制备出稳定化聚合氯化铁絮凝剂。本工艺具有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引言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这类络合物对有机反应的催化作用、生物过程的模拟、磁交换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Schiff碱过渡金属络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有逆吸氧的能力,因而可以用作氧载体.目前,以2-水杨醛基亚胺基酚作配体的络合物报道还不多.本文所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PtMoNi/C(w=20%)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原子配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用循环伏安曲线和阶跃电位曲线研究催化剂对CH3OH的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当Pt:Mo:Ni为6:2:2时催化剂的催化氧化甲醇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含量Ni-W、Ni-Mo金属组合对加氢脱芳烃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含有w(NiO)=4%和w(WO3)=26%催化剂的加氢脱芳烃效果最好的结论.同时认为先浸渍W,再浸渍Ni的制备方法有利于增强催化剂的脱芳率,且金属在载体上分散性较好.处理FCC柴油的结果表明,研制催化剂的加氢脱芳烃性能优于一种已经工业化的参比剂.  相似文献   

13.
在常温常压下用模拟渣油和模拟氢气近似模拟了微膨胀床渣油加氢处理反应器内的气液流动状态,考察了催化剂粒径和堆密度、虚拟气液流速以及催化剂装填高度对催化剂床层膨胀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粒径、低堆密度的催化剂床层膨胀率较高;虚拟气速与床层膨胀率关系曲线上存在拐点,拐点值随催化剂装填高度增加而增大;虚拟液体流速对催化剂床层膨胀率影响较小;在工业操作条件下,微膨胀床渣油加氢处理反应器的催化剂床层膨胀率小于10%;催化剂装填高度对床层膨胀率有明显的影响,催化剂装填量较大时,需要采用较高的气油比才能保证催化剂床层处于微膨胀状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O-CeO2-ZnO催化剂,利用TG-DSC,XRD,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晶粒尺寸明显增大,结晶度明显增加;过高的焙烧温度致使催化剂出现严重的烧结现象,使催化剂表面颗粒的分散性大大降低;50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优良氢气选择性和氢气产率,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制氢性能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结合典型流态化催化裂化(FCC)废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阐述其改性再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FCC废催化剂可以在原本已沉积有Ni的基础上再补充负载Ni制备优良的加氢催化剂并应用于农林产品松脂的催化加氢反应;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进行再利用;可以制备改性催化剂用于废塑料和生物质的裂解;可以经水热反应合成高精度超细分子筛;可以用于废水处理和润滑油、石蜡精制。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FCC废催化剂的排放量不断增长,为了实现FCC废催化剂的资源化再利用,以FCC废催化剂制备加氢催化剂和固体吸附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PAA-AM-Mn高分子金属络合物,以此为催化剂,在环氧氯丙烷存在下,由甲醇和二氧化碳在热压下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研究了配位体配比、金属离子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反应物甲醇与环氧氯丙烷配比及催化剂用量对DMC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孔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纳米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和介孔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能.研究了浓硫酸和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催化性能,系统考察了酮和醇物质的量的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试验表明,介孔TiO2固体超强酸是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良好催化剂,在n(酮):n(醇)=1:1.5,催化剂用量1.0g,环己酮用量20.66mL,带水剂环己烷用量20mL,反应时间2h的优化条件下,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82.1%.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WC对Pt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还原煅烧方法制备得到WC混合物,将其加入常规Pt/C催化剂中,利用循环伏安作为表征方法,将加入前后的催化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WC混合物的加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的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在甲醇溶液中的氢氧催化反应的受抑制情况得到缓解,且交换电流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固体碱催化制备麻疯树籽油生物柴油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麻疯树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效果为指标,筛选出以白云石为原料的固体碱催化剂.并通过均匀设计法得出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实验表明,该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后,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甲酯含量仍在90%以上.结果表明,改性白云石催化剂具有原料廉价、来源广泛、催化活性高的特点,并具有良好的工业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作者简要地回顾了丁-丙交替橡胶的开发历史,评述了两类催化剂(Ti系和V系)的演进,着重讨论了V系催化剂在改变配体,聚合动力学特征,活性中心模型、交替共聚机理,活性中心量化论证及V-AI三组分催化剂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