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多个假说和激烈的争论,近年来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出土的许多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为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2.
淮南生物群是60年代以来,在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生物群落:是产自刘老碑组和九里桥组所有宏观碳质化石和其它大化石的总称,是产有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最古老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的生物群。刘老碑组、寿县组和九里桥组的同位素年龄值分别是840±(Rb-Sr),738.6(K-Ar),738.5(K-Ar)。除此之外,刘老碑组还产有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九里桥组产有丰富的蠕虫类和大型疑源类化石,还有叠层石Linella,Tungussia,Gymnoso-Ien,其上是以白云岩组成的四顶山组,产有叠层石:Baicalia,Tungussia,Linella,Boxonia,Jurusania,Gymnosolen等。在淮北与九里桥组相当的赵圩组富产Inzeria等  相似文献   

3.
谢飞 《科技资讯》2014,(36):217-217
恐龙是中生代最庞大的生物群,其中兽脚类恐龙种类繁多,化石数量发现的较少,但是其中的牙齿化石相对较多。由于带齿根的牙齿多与齿骨一同保存,很少有单独发现的牙齿,因此单个牙齿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牙齿化石不仅可以对恐龙进行系统分类,而且对恢复古环境、古气候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今天简单介绍几种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阿贝力龙类,棘龙类,异特龙类和暴龙类牙齿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主要进展包括:(1)蓝田生物群与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对比研究,对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我国华南的蓝田生物群以及庙河生物群中产出的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比较古生物学和功能形态学的证据,证实了传统的水生埃迪卡拉理论。(2)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生物地层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利用改良的疑源类分析方法,在我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中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有机质壁保存的微体化石,为我国胶辽徐淮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归属和对比,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地层的全球层型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地层学资料。(3)新元古代冰期最直接的岩石学证据在贵州开阳地区南沱组冰碛岩中发现重晶石和含硫酸盐的自生孔雀石,硫酸盐具极低的δ180值,与现在极地冰川的氧同位素相似。该项研究为南沱组杂砾岩的冰川成因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泥盆纪牙形石、竹节石分带及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泥盆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泥盆纪生物地层较为理想的地区。本区岩相横向变化极为复杂,故地层类型较多。其中有两种重要类型:1.象州型或底栖型——代表富氧、动荡、滨浅海沉积,生物群以底栖动物为主,如珊瑚、苔藓虫、层孔虫、海百合、腕足动物,介形类等。2.南丹型或浮游型——代表缺氧静水海盆沉积,生物群以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6.
许梦园  时国  楼法生  杨玲 《江西科学》2023,(3):464-471+506
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分布广泛,出露良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区内恐龙骨骼、蛋、牙齿和足迹4种化石资源类型及其产出特征。恐龙骨骼化石主要包括4科10种,蛋化石分为5科6属24种,牙齿化石属于霸王龙新种-中华虔州龙和鸭嘴龙,足迹化石属中华虔州龙。恐龙化石类型主要为蜥臀目的窃蛋龙类,少数为霸王龙和鸭嘴龙类,大多分布于赣州盆地;在池江盆地、信丰盆地、于都盆地、瑞金盆地和会昌盆地也产有少量恐龙化石。赣州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是研究恐龙生物群演化、古生态及古地理的宝贵素材,也是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总结了研究区恐龙化石类型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化石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为赣州地区恐龙化石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体化石。瓮安生物群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为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10余年来,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确认至少5种不同卵裂方式的动物胚胎化石,胚胎化石分类从单纯的形态学分类向生物学分类转变,为揭示瓮安生物群中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线索。同时,相关研究更新了繁盛于埃迪卡拉纪大型带刺疑源类生物属性的传统认识,并将之与有表面装饰的动物休眠卵(滞育胚胎)化石相联系。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CT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胚胎化石三维无损成像难题,为古胚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李建军 《大自然》2013,(5):54-57
和政动物群是指我国甘肃省和政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所代表的动物群。和政县位于兰州市南偏西约100千米处,行政上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常常把发现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的各种古生物化石组合统称为一个动物群,并经常以发现地或其代表动物命名。比如,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就是发现于辽宁西部及华北地区白垩纪早期的一个古动物群,其中包括中华龙鸟等带羽毛的恐龙、孔子鸟等中生代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后来,科学家在该地区的相同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被人们称为第一朵花的"辽宁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于是科学家将热河动物群更名为热河生物群,即包括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生物群。另外,三叠纪晚期的关岭生物群和中新世的山旺动物群等也是如此命名的。  相似文献   

9.
“淮南生物群”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地层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本文介绍了震旦纪“淮南生物群”的发育和组合特征及其产出状况,初步确定了该生物群繁盛的时限,对以往许多学者曾依据地质历史分析和其他方法进行对比的地层,作了综合分折和比较,进而就“淮南生物群”在地层对比中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贵州寒武系含有丰富的棘皮动物化石,其中凯里组及杷榔组中的始海百合数以千计.近期贵州下司淑里村杷榔组上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的新类型殷氏原始球状始海百合(新属、新种)Protogloboeocrinus yini (gen.et sp.nov.),使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分异度加大,达8属、种及1科、属、种未定,分属3个亚门.演化趋势是:类群增多,始海百合个体变小,缝孔变圆,吸盘附着的化石类型增多,生态日趋复杂.凯里生物群也是棘皮动物大辐射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梳理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和沉积环境。方法对10个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了岩家河生物群之外的9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代表了一系列生活在泥砂质基底的、从时空分布上逐渐过渡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生物群落。结论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在中晚寒武世应该会有更大规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陕西南郑梁山地区的南郑组中,产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化石,以锥石类、海绵骨针、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三叶虫、介形虫和笔石更为多见,另有少量腹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其中有许多化石是在该区首次发现的。过去对本组生物群的面貌了解甚少,所以对该生物群的研究,不但能使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南郑组的时代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对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划分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该区晚奥陶世晚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的恢复,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了与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进行交流,以便对该组的地质时代及生物群面貌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现将该组的地层剖面及其所含生物化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作者所发现的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属于带软躯体化石的布吉斯页岩型的动物群,是继云南澄江动物群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个早期后生动物群。它和新近发现的晚震旦世庙河生物群,分别填补了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我国带软躯化石生(动)物群的空白,形成了我国多时期带软躯化石的生(动)物群体系。对于研究我国及世界早期后生动物演化并不断揭示其演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贵州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出现了新的门类叶足类;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大量增加;棘皮动物又添新类群海座星纲及海参纲;软躯体化石蠕形类大量增加,并出现具软躯体的节肢动物;藻类十分丰富.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及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动物化石超过100属,成为包括澄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内的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群核心组成主要由棘皮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等门类组成,并以含大量棘皮动物为自身特色.认为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生物多样化的证据,在寒武纪生物演化上起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古板块、古地理、古埋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大自然》2011,(2):70-72
鸟类的起源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涉及鸟类的形态结构、飞行和羽毛等多方面内容。随着越来越多重要化石的发现,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已经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保存精美的带毛恐龙、中生代鸟类化石等,  相似文献   

16.
洛南生物群研究进展洛南生物群是西北大学地质系晚前寒武纪课题组于1991年春发现的,以后经过多次发掘,1993年做了初步报道和描述。1994年课题组成员又两次赴该地,获得了众多保存精美,类型多样的化石。除已报道的几类介壳状壳、肾状壳、球状壳及一些黑色碳...  相似文献   

17.
莱阳古生物发现与研究具有辉煌的历史迄今为止,在莱阳地区已经发现3个著名的白垩纪生物群,即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莱阳恐龙动物群和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化石生物群都集中分布在莱阳五龙河流域,许多重要化石遗址都分布在城郊四周,如金刚口和将军顶等。1923年,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山东莱阳采集了恐  相似文献   

18.
黔中寒武系底部生物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州中部寒武系底部的桃子冲组泥质粉砂岩、硅质岩和牛蹄塘组底部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中发现了大量帽状化石和少量的类Ediacaran型化石,这一发现说明早寒武早期不仅小壳动物繁盛,而且还有大量的其他动物存在,它们包括海绵动物、软体动物、蠕形动物和类Ediacaran型动物;也说明早寒武小壳动物繁盛期和澄江生物群繁盛期之间存在有另一个重要的生物繁盛期.特别是其中发现的类Ediacaran型化石,说明Ediacaran动物群的分子可能延伸到早寒武早期.  相似文献   

19.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恐龙化石非常丰富,属种之多,延续时代之长,举世罕见,堪称“恐龙王国”。最近几年,我国辽西地区下白垩统热河群产出的恐龙化石再次引起了世界瞩目。从分类上讲,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一块恐龙化石,是产出于朝阳县梅勒营子的鹦鹉嘴龙化石。鹦鹉嘴龙是一种亚洲特有的恐龙,因其吻部长得像鹦鹉嘴而得名。这种恐龙是一类两足行走的植食性动物,是许多恐龙研究学者感兴趣的一类恐龙。不过,真正把世界的目光引向辽西的发现,是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发现于辽西北票,从形态上看,它处在向鸟类演化的一个相对原始的进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