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普中国     
正中国北斗已各就各位作为北斗导航"排头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卫星团队始终高举自主创新旗帜,致力于打造高性能、高可靠、高效益北斗导航系统。2月12日,北斗三号第五、第六颗导航卫星从西昌升空进入轨道,以圆满成功迎接农历新年的来临。从北斗一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到北斗二号服务亚太地区,再到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全速推进,近20年来,中国北斗彰显着英勇善战的品格和创新攀登的自信,为建设"世界的北斗"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正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北斗系统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七大系统组成,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26年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汇聚到研制、建设一线,几代北斗人怀揣航天强国的梦想不懈奋斗,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相似文献   

3.
无源北斗探空测风系统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无源北斗探空测风系统的误差,研究减小其测风误差的方法,从分析"北斗一号"无源定位接收机测距定位误差入手,分析了"北斗一号"无源定位的误差来源.对与卫星、卫星信号传播、气压计算高度和接收机有关的误差这4个影响伪距测量精度的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误差性质和提高伪距测量精度的方法.试验表明,"北斗一号"无源定位误差小于100 m,则"北斗一号"探空测风系统误差小于2 m/s.  相似文献   

4.
李京淑 《科技潮》2012,(4):42-45
要干就实干 与"北斗"结缘,原本并不在胡刚的料想中. 1993年从部队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胡刚留校任教,一干就是三年.此后他进入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攻读研究生,原本是主攻"分布式计算"方向,但恰巧学院承担了当时国家"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任务,于是就顺理成章跟着"掺和"了进去. 研究生毕业后,胡刚正式投入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建设中,亦让"北斗"这两个字成为他往后人生中毫无争议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4日下午1点52分左右,美国航空天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相对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公里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 "深度撞击"这个新闻事件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我们要思考美国什么进行这样的试验,以及蕴含的对各项技术的牵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双模"定位的优越性,建立了一个以GPS和"北斗一号"双导航系统模式的车辆定位调度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构架、原理和工作流程,扩展了北斗一号的应用,增加了车辆定位调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史晓强  欧钢 《科技信息》2008,(3):355-356
分析了"双模"定位的优越性,建立了一个以GPS和"北斗一号"双导航系统模式的车辆定位高度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构架、原理和工作流程,扩展了北斗一号的应用,增加了车辆定位调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主编的话     
正过去的2018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2018年,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几十年的艰辛与坎坷、数代人的拼搏与汗水,我国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出色答卷,科技创新大潮澎湃,重大成果竞相涌现:克隆猴诞生、"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北斗导航服务全球、嫦娥四号探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14,(8):41-44
<正>八月:罗塞塔号着陆彗星、知识产权法院、"意念控制"机械手、互联网大会、海洋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观察一:罗塞塔号着陆彗星一、主要媒体报道统计表二、主要内容在10年间超过40亿公里的漫漫太空之旅过后,欧洲空间局罗塞塔探测器于北京时间8月6日17时,按计划完成持续6分26秒的点火制动,顺利进入"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轨道。这标志着欧空局耗资13亿欧元的彗星探测计划进入了关键  相似文献   

10.
科普中国     
正我国"一箭双星"发射成功1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卫星入轨后,经测试及入网验证,可对外提供服务。按照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8  相似文献   

11.
最近,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研制出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小型电动汽车.它将覆盖有非晶形太阳能电池的塑料板安装在车体上面及后部的翼片上.晴天充电3.3小时可行驶20公里左右,充电一整天(晴天时间6小时)能行驶36公里.最大装载量为150公斤,最高速度为每小时24公里.这种车可供工厂、学校和博览会会场作简便的运输工具.操作方法与小型摩托车同样简单,且几乎不需要维修.  相似文献   

12.
纪事     
《世界博览》2011,(23):9-9
1987年12月1日,英法海底隧道正式开工,并于1994年5月6日开通。它由三条长51公里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隧道启用后,把伦敦至巴黎的陆上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3小时即可到达,而从伦敦飞到巴黎,航程一股也需要3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回首过去一年,我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喜报频频。"天舟一号"将中国航天带进了"空间站时代";"墨子号"为千百年来人类实现"不被破解的加密技术"这一夙愿,奠定了科技基础;"悟空"获得了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TEV电子宇宙射线能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实现蓝天上的"中国制造";"一箭双星"发射北斗三号,中国北斗精度媲美美国GPS,开启国际新合作;"复兴号"、"天鲲号"皆是我国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力证。  相似文献   

14.
<正>[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8/30]11月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24和25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北斗三号卫星将增加性能更优的互操作信号B1C和B2a信号,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星  相似文献   

15.
宗和 《创新科技》2012,(12):10-11
“高铁,让我回家方便多了”十年前,中国铁路的平均时速不到100公里,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十年后,全国铁路大面积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时速达300公里的高铁里程世界第一,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年前,乘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最快要2小时40多分钟,从北京到上海最快要11个多小时;十年后,乘坐高铁从北京到天津只要30多分钟,从北京到上海只要4—5个小时。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1年多的"勤奋"组网,中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宣布了上述消息。至此,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截至目前,北斗建设历时约20年,已经在导航定位、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减灾救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撞击器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造成彗星表面冰雪、尘埃四处溅起, 如同在太空中放出了一团巨大的“焰火”。6分钟后,美国宇航局收到飞行器传回的第一幅图像。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技》2014,(11):28-31
<正>十一月:"北斗"成为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蛟龙"号首赴西南印度洋科考、中国高铁将实现百分百"中国制造"、国产手机操作系统亮相、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观察一":北斗"正式成为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主要媒体报道统计表  相似文献   

19.
导航信号结构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独立建设、自主运行的标志.本文分析了北斗三号B1频点卫星导航信号设计的需求与挑战,详细介绍了为满足北斗三号新一代导航信号性能提升、多样化接收以及与其他导航系统兼容与互操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我们为北斗三号主用信号B1C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正交复用二进制载波偏移(Quadrature Multiplexed Binary Offset Carrier,QMBOC)调制技术,以及为解决北斗三号B1频点新旧两代和军民两类导航信号并存的重大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多频多分量导航信号恒包络复用(CEMIC)技术,并通过对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实际播发的信号接收处理与分析,验证了新一代B1频点信号的先进性能.QMBOC调制和CEMIC复用构成了北斗三号B1信号的核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号的时频域特性、接收性能及发射效率,目前已经部署在北斗三号所有的组网卫星上并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成为北斗三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据报载,从1996年7月1日起,沪杭线的列车将全面提速运行,从上海到杭州的行驶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30分左右,而现在则需4小时左右。这是继去年沪宁线列车提速运行成功之后的又一举措。列车高速化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繁忙路段更显迫切。在普通铁路上行驶的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仅在100公里左右,最高也不能超过150公里。如果要达到更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