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娜玲 《科技信息》2009,(22):35-36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核心理念。文章在提出营销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概念的基础上,从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就业、学校管理、师资队伍、企业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育中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洪英 《科技信息》2009,(24):I0173-I0174
工学结合(Work-integrated Learning)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学生技能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采用的“2+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为例,对G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如何进行“2+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地论述,并以此来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加强工学结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爱  郭瑛 《科技信息》2009,(25):214-214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是目前高职深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文章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改革过程中,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思路,以与目前高职各专业进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周虹 《科技咨询导报》2014,(31):149-150
计算机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计算机专业群将专业培养要求与相关职业标准结合。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教学计划体现工学结合,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素能并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企业课堂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本文阐述了商务英语专业如何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以何种模式实施教育的过程。希望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应该是“企业主导”和“学院主导”相补充,“工学交替”与“工学并进”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陈玉萍  马艳 《科技信息》2009,(34):I0089-I0090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讨论了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合实际的理念,结合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以期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培养复合型汽修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实施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通过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积极配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来实施。可是现阶段政府和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热情",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外部环境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到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把工学结合模式具体地落实到专业的教学中,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董德明 《科技信息》2009,(29):I0299-I0300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将“工”与“学”,“校”与“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本文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三个阶段,工学结合的三种形式及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与同行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0.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因此,改革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是我们每一个高职教师应尽的责职。  相似文献   

11.
许刚慧 《科技信息》2011,(36):395-395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对高职课改的要求,探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赵玮  金鸿  郭萍 《科技信息》2010,(32):I0189-I018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根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归纳出企业的“专业性”、“技术性”、“社会责任感”和“地域性”等几条工学结合企业选择准则。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建设为重点,实施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改革,开展职业素质渗透教育;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标准融入、项目贯通”的实践教学系统,实施“学做一体、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555”顶岗实习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落地的核心问题.“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从理论上来说,工学结合能够实现校企“双赢”,但现实中,工学结合却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对“矛盾”,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二是工学结合决策与执行之间的“矛盾”。因此,工学结合要真正实现“双赢”,必须正确处理这两对“矛盾”,明确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的角色定位,构建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建设学习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需要树立“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与产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的建设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导、校企共建等模式;引企业进校园、融专业入产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立长效机制、育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B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全过程渗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其具体措施有:引进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企业专家专业教师联合授课、实施“双元教学”模式;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进行“模块式”订单培养;开展工学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全程渗透式的职业素养养成。全过程渗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前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如何构建"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技术院校“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育,是培养出具备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精一会二”的人才。在学校边学边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能够达到就业标准。在企业“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一面提高素质,一面熟练掌握技术应用方法。如何构建“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商榷。  相似文献   

19.
刘萍 《科技信息》2013,(4):286-287
传统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职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知能力,采用项目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经验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高职汽车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学校各专业寻找切入点。汽车专业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的实践等,是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