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 Bc介子非轻子两体衰变 Bc→X+Y,末态强子之一 X是 P波 χc态或 hc态过程的衰变宽度 .强子跃迁矩阵元写成形状因子的形式 ,形状因子表示初态末态介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 ,介子波函数采用势模型理论求得  相似文献   

2.
计算Bc介子半轻子衰变,末态强子是P波χc态或hc态的过程.利用势模型理论求解介子波函数和质量.强子矩阵元写成形状因子的形式,形状因子被表示为初态末态介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  相似文献   

3.
计算Bc介子半轻子衰变,末态强子是P波Xc态或hc态的过程。利用势模型理论求解介子波函数和质量。强子矩阵元写成形状因子的形成,形状因子被表示为初态末态介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研究了相对论氘-金对撞中强子形成机制及随后的末态相互作用对强子产额的影响.如果考虑强子由弦碎裂产生并且引入末态强子散射机制,那么模型计算的反质子和π-介子增强幅度的比值与RHIC上的实验数据符合.对π-介子,K-介子,反质子,φ介子,Λ和Ξ重子对心碰撞相对于偏心碰撞的核修正因子(RCP)的系统研究表明,在中高横向动量区这些强子的RCP具有质量依赖性,这一质量依赖性起源于末态强子散射.如果强子由夸克重组产生,那么这种质量依赖性将会消失,强子的反奇异夸克组分对其增强幅度有较大影响.这一计算首次表明弦碎裂强子化和末态强子散射机制能够较好地描述RHIC能区氘-金对撞中Cronin效应的强子种类依赖性.模型预言的不同强子的相对增强幅度可供实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双重味介子分布振幅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c介子可以在即将运行的LHC实验上被观测到,使得对Bc介子的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在非相对论情况下,给出了双重味介子体系的波函数,并对Bc介子的分布振幅进行了唯象讨论.  相似文献   

6.
BESⅢ合作组最近开始双光子物理研究,主要源于强子light-by-light散射对缪子反常磁矩的贡献有很大不确定性,电磁跃迁形状因子作为实验输入是改善计算精度的需要。在BESⅢ探测器上获得的质心能量3.77 Ge V到4.6Ge V的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测量轻赝标量介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在动量转移低于2(Ge V/c)2时单标记技术测量的结果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该区域对于αμ的计算十分重要,并且也首次开始了π介子跃迁形状因子的双标记测量。这是π~0跃迁形状因子模型无关参数化研究的第一步。另外,多介子末态测量也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开始运行,B物理是实验前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由于LHC的高能量和高亮度,预计每年可观测到约5×1010个Bc介子,从而可以对Bc介子的性质进行详细研究[1].Bc介子质量小于产生BD介子对的阈值,且量子数B=-C=±1,因此Bc介子只能通过弱作用而衰变,因此它的寿命很长,可以在探测器中留下痕迹,这为我们研究它的衰变机制和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弱衰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Bc介子是由两个重味夸克(即b夸克和c夸克)组成的赝标量介子.由于Bc介子很重,不能通过运行在γ(4S)阈值附近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例如美国SLAC和日本KEK的B介子工厂)产生.2009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要运行.LHC的有效质心能量高,亮度强,探测器的粒子分辨能力好,每年可观测到约5×10^10个Bc介子事例,使得对Bc介子的性质研究成为可能,引起物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9.
对B介子对阈值以下的Υ(nS)粒子的两体非轻弱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n=1,2,3).考虑QCD对强子矩阵元的修正,利用非相对近似下的波函数计算了Υ粒子跃迁到B_c介子的形状因子,给出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研究表明Υ(nS)→B_cρ过程的分支比较大,可以达到10~(-10)量级,有望在未来高统计量的重味物理实验中被探测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种不同的势模型下J/ψ波函数,在微扰QCD框架下,计算了Bc→J/ψ形状因子,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