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常勤毅的新著《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是一本以文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共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或者说是站在文学史与党史的交叉点上来研究文学的学术专著。该书被认定为与中共党史“配套”且十分重要的“辅助教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该书的探索和尝试更表现在作者站在党旗背景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些作家比如蒋光慈等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上。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蒋光慈小说引发了现代文学史最早、最大的翻版、盗版现象,畅销一时。蒋光慈小说有着多重流行元素,特殊时代造就了其小说先锋内容,革命加时尚的恋爱、激情的宣泄与通俗的书写迎合了作为当时文学主要接受者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阅读趣味,同时,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也为蒋光慈小说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3.
一 作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的一个倡导者,蒋光慈在理论和创作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历史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群众已登上了政治舞台,集体的生活已经将个人生活送到了不需要的位置了。”①因而他大声疾呼,要求新文学作家去反映和描写工农民众的革命斗争生活。而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蒋光慈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年知识分子。人物形象刻画最为成功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作家情感倾注最多的也是青年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1933年2月20日,日本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被日本反动派残酷杀害。然而,真理的光辉是磨灭不了的。小林多喜二光辉的一生以及他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深深地印在日本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心中,他在一系列论著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理论以及他所身体力行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指明了方向,为战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从小林多喜二的主要创作及其文学见解的分析研究入手,试图对其文艺思想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左联"在1932至1933年间创办了一些刊物,如《文学月报》、《文化月报》、《文学杂志》、《文艺月报》、《文学》月刊等。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讨论,研讨了一些无产阶级文化问题,彰显了北平"左联"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实绩,尤其是《文学》月刊的刊行和《子夜》的出版,标志着左翼文学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革命+恋爱”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但随后就遭到了左翼批评家们的严厉批评和清算。考查这背后的深层动机则发现,这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有机知识分子代表,为保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和纯粹性而有意为之的一次对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文学思潮的批判和清算,从而也拉开了政党意识形态对文学干预的序幕,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著名革命作家蒋光慈祖居何处,众说纷纭,其中“河南固始说”较为普遍。针对此说,从地方史迹、家族宗谱、实地勘察等方面寻找论据,根据蒋光慈祖籍变迁情况,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蒋光慈父子和河南固始关系虽密切,但蒋光慈乃“皋城(六安)蒋氏”后代,而非源出河南固始县“兴八公”蒋姓后代。  相似文献   

8.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凸显。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9.
蒋光慈、冯乃超、冯雪峰、瞿秋白是30年代前期有代表性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他们集中讨论了文学的阶级性、革命文学、文艺大众化、创作自由、现实主义、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性目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局限性则体现了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运动,不仅更新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而且产生了以鲁迅《呐喊》,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充满革命精神的新文学作品。1923年至1924年同,一些关心文学工作的共产党人热情倡导革命文学。1924年蒋光慈《新梦》诗集的出版,可说是飞出了革命文学的第一只春燕。  相似文献   

11.
革命者形象是蒋光慈小说中重要的人物类型,这类人物形象类型繁多、特征鲜明,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蒋光慈的小说是对创作革命文学的初步探索,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缺陷,可是作为革命文学先锋代表,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作品的价值,从公正的角度去评价。  相似文献   

12.
蒋光慈是20世纪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左联"的重要作家。他开创了"革命+恋爱"小说的创作模式,引领了革命文学的时尚。他于30年代初的创作的都市小说《丽莎的哀怨》,以一个流落中国上海的白俄贵族妇女的口吻,书写了其在异国他乡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个体命运与革命必然性的冲突。因小说不符合革命文学的规范要求,蒋光慈本人受到了"左联"的批判并因此被开除出党。蒋光慈的这一经历展现了一名革命作家在革命集体中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3.
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前的文学研究中,始终围绕作者而建构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等,读者始终处于被遮蔽、被边缘化状态,成为文本意义的被动消费者。自语言论转向以来,作者逐渐淡出文本,直至作者死亡,读者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文本意义的合作者、创造者。由此带来了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方面,重视读者是人文学者以文化形式参与社会、反抗压制的意识形态诉求,契合了意义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语境;另一方面,强调读者在文学意义呈现中的作用并不是以读者代替作者成为主体,而是强调通过对话与交流建构民主化社会,重树人类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再认识论──高尔基创作思想危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尔基历来被誉为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在对高尔基的研究中,回避或忽略了对他思想和创作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的深入探讨。高尔基在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期间经历的两次重大危机以及所犯的政治错误和创作失误证明他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起码是在1919年成之前不是一个成熟的布尔什维克,而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5.
左翼作家蒋光慈的上海书写成功借用了“上海”这一特殊空间复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质,营造出一个物质绚烂而又革命激进的另类摩登城市。通过对蒋光慈小说中关于上海的书写进行分析,能使我们对左翼作家的都市书写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体验”为中国文艺界带来了新的生命感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异域文化,同时,它激活了中国左翼作家的强国梦想、革命欲望和建构无产阶级文化的诉求,这对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蒋朝群 《科技信息》2009,(30):I0122-I0122
考察茅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他在内心深处将革命文学奉为圭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并且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向此目标靠拢。茅盾善于选取时代潮流中的女性作为革命理念的载体,其小说创作的脉络又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女身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革命理性秩序。然而其文本中新女性生存意义却面临被革命消解的处境,各种声音在作家脑海中宣泄自我,女性个体生命逻辑与作家主观愿望、潜意识交锋冲撞,使得其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呈现交错渗透、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19.
谈及女性与文学,二者关系无外呼有以下几种:作为文学对象的女性、作为读者的女性、作为作者的女性和以上情况兼而有之的女性。由于本文是在读乔以钢《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感伤传统》的基础上而作的,而其文主要谈及的是作为作者的中国古代女性,因此,本文谈及的女性也是作为作者的中国古代女性,所谈的女性文学或才女文学即由中国古代女性创作的文学,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介成为主流,中国文学正式进入新的时代,传统的文学承载物和文学传播方式发生剧变。与此同时,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出现了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从精英文学到通俗文学,和从金钱付费到注意力付费的转向,并呈现出广泛的开放性与参与性、作者与读者和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性、与其他圈层的联动性、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的数据库属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