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中外科学史学者参加了这次北京盛会.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件盛事.《科学时报》周刊为这次北京盛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科学史巡礼”专栏,逐一介绍国内各知名科学史研究机构,梳理中国科学史发展的状况和脉络.该专栏共介绍了全国八所有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3.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4.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6.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7.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本文为转摘《科学时报》科学史大会专刊2005年7月29日发表的介绍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的特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在此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先生就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重点探讨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与再建制化的关系.另外,他还就近年来中国科技史界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他阐述了即将召开的国际大会在中国召开的特殊意义,介绍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的主题及此次盛会可能引起公众与传媒关注的热点等问题.他认为此次北京大会将为中国科技史家特别是该领域的青年学子创造一个同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并希望大家在会场能结识更多的同行与朋友,并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对话者与合作者.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借这次大会的东风,全面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在此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先生就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重点探讨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与再建制化的关系,另外,他还就近年来中国科技史界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他阐述了即将召开的国际大会在中国召开的特殊意义,介绍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的主题及此次盛会可能引起公众与传媒关注的热点等问题,他认为此次北京大会将为中国科技史家特别是该领域的青年学子创造一个同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并希望大家在会场能结识更多的同行与朋友,并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对话者与合作者,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借这次大会的东风,全面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将于2005年7月24~30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若干海外基金会的资助,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伦敦)、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柏林)为主要协办单位。  相似文献   

5.
李佩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 ,于 2 0 0 4年 2月 2 8日逝世 ,享年 80岁。她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常委、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 ,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 (IUHPS/DHS)理事 ,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共发表科学史及其相关论著 50余篇 (部 )。遵照李佩珊先生的遗愿以及家属的意见 ,在李先生去世后未举行告别仪式。 7月 1 3日 ,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课题组发起的李佩珊先生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少数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研究实体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它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心之一。主要从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科技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之关系,以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所的前身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由竺可桢创议成立于1957年,1975年扩建为研究所。目前研究所下设研究部、科研计划处、联合办公室,拥有一个藏书十余万册科学史主题图书馆,编辑出版《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7月31日至8月2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国现代科技史”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相似文献   

8.
200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代表团参加了在墨西哥城举办的第21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代表团以国家会员的身份向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代表大会再次提出举办国际科学史大会的申请,刘钝研究员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做了准备充分的申请陈述。  相似文献   

9.
李春才 《科技馆》2005,(3):I0003-I0003
2005年7月26日,由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技馆共同主办的《爱因斯坦——宇宙大匠》专题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院士,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先生,瑞士驻华大使马提内利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所长雷恩,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郑州市副市长龚立群,洛娃集团董事长胡克勤。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月15~17日,全国中青年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马普伙伴小组、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组织和资助。来自北京、合肥、呼和浩特、武汉等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90-90
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会议名称联系人 (电子信箱)7月 24~30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 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http: //2005bj.ihns.ac.cn8月 15~20日德国慕尼黑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委员会等第十一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中国地区联系人:张藜 (zhangfengok@ 21cn.com)4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等中青年技术史学术研讨班韩连庆 (HanLQ@phil.pku.edu.cn)5月 1日~ 5月 4日全国数学史学会、西北大学西北大学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曲安京,杨宝珊(hs@nwu.edu.cn)7 月 31日 ~8月3日西北大学、丝路基金会…  相似文献   

12.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ICHS)于2005年7月24-30日在北京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国与中国的科学史学者1000多人出席。  相似文献   

13.
2017年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严敦杰先生(1917.11.1-1988.12.23)诞辰一百周年.严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科学史集刊》副主编、《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奠基者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文献学、航海史,发表论著100余篇(部),为研究所蒐集大量图书资料,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其治学为人,堪为后世楷模.为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数学史学会于2017年12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了"继承与创新: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瞻望——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回顾严先生的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并就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文献学、航海史等专题进行探讨.会上,严敦杰先生的高足王渝生做了题为《严敦杰先生生平简介》的大会报告.现将他报告的原稿全文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9月12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2015年青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图1)。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科技史",来自科学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家天文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50  相似文献   

15.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邓楠,全国科学院院长、本届大会顾问路甫祥院士,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历史学家李席条宗院士和柯俊院士国际科学史学会前主席的代表来自土耳其的史学会秘书长Saldana先生,英国驻华使馆的John Oennis公使等出席了开幕弃;、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主持。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者参加了此次北京盛会。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应邀出史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化与多样性”‘,关注的焦点是历史上不同文化间科学与技术的影响二大纷…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 1983年 ,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 ,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 80多项成果 ,主要包括 :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研究 ;中国天文仪器史的研究 ;天文台和天文观测史的研究 ;中国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的研究 ;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外交流史与对外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22-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希腊开放大学(Hellenic Open University,HOU)承办的"第十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中国科技史及其与希腊文明的相互影响国际会议"[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13th ICHSC),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Greek Civilization(ICCHS-IIGC)]在希腊雅典举行(图1).中国科技史及其与希腊文明的相互影响国际会议是2010年11月10-12日为庆祝"世界和平与发展日"(The World Science Day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技史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ivilization,ICCHS-HOC)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成立于1986年,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主要研究基地。这支队伍的专业结构合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科技史、物理学、化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范围涉及科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稃技文化、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传统工艺、参与式计划、性别与妇女发展、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评估等。2000年,学科带头人万辅彬教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该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研究室。研究室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南方民族技术史研究、科技考古与科技文化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研究等。在教学、研究和社会咨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曾多次应用跨文化的知识,参与进行世界银行投资项目社会评估、政府决策咨询、区域文化策划等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室建立以来,已承担了5项国家级项目和多个省级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出版各类著作10多部、论文200多篇,取得了一批能与国际对话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特别是2001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日1项,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科学技术史硕士点之一,也是南方唯一的科学技术史硕士点。硕士点的四个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技术史、科技考古与科技文化、教育技术史、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  相似文献   

19.
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于1998年10月在广西南宁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主办,广西民族学院具体承办.出席会议的有美国、法国、德国、泰国、越南、日本等国以及台湾的学者,有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湖南、湖北、...  相似文献   

20.
关增建,男,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侧重物理学史、计量史、科学思想史领域,兼顾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和通识教育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兼任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编委.其计量史研究获国际好评,日本计量史学会前任会长岩田重雄曾在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上评价说,关增建教授的"研究范围极广,仅其部分研究内容就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理论、制定计量单位的科学过程、天文计量史、中国计量与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计量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计量交流史等多个分支.此外,他自1998年以来,还得到财团法人松下国际财团的研究资助.其业绩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因此,他和丘光明成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自述有云:在已有的成果中,对中国古代物理思想和计量史的研究,偶得风气之先;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阐释,树碑与毁庙并存,唯以取得合理解释为追求.治学取向向往兼容并包,对科学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亦感兴趣.希望在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能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