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四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城市 (邑 )建筑方面资料情况的讨论众所周知 ,“城市”代表着文明 ,是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在长江三峡东部 (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 )地区发现有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城址群” ,最早的城址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大溪文化时期 ,距今年代约在6000年以前。另外在长江三峡西部 (成都平原 )地区也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即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群” ,距今年代约在4600一3700年的范围内。这些“城址群”可算是这一区域的人类最初的城市 ,上述东、西两地的城址一般都有城垣。夏商周时期 ,三峡以东的湖北…  相似文献   

2.
“”与“质”的本来涵义是:“”谓饰,质谓质朴,它的原始形态,是早期儒家学派论夏、商、周三代化历史形态之简要表达。周、秦以降,沿着品人和论世两个分支发展。钟嵘《诗品》论诗,是这两个分支的完美融合。“体被质”犹如“质彬彬”,是诗评质论的最高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夏人居于河南说和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都斟寻阝说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 ,那些文献都是由于古代学者把《逸周书·度邑》中武王所说的“有夏”错误地理解成商以前的有夏后 ,逐步附会、演绎出来的 ,并非真实的古史记载 ;《度邑》中的“有夏”实乃周人的自称 ;河南伊、洛地区应是商人的活动区域 ,二里头应为先商时期某商王的都邑 ;夏都斟寻阝当以山东潍坊的斟城说为是 ;夏人的活动区域是在今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历史学上的“东夷文化”才是真正的夏文化。  相似文献   

4.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西藏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擦擦”脱模泥塑、“风高”旗、“玛尼”石刻、天花彩绘、建筑木雕等的发展历史脉络,表现内容、形式,种类、地域风格特色、审美内涵及其影响等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夏商周时期,中国先民已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春秋战国时期乃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经济疾进,社会发展迅猛,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学派林立,理论纷呈。管理思想不断生成,其代表人物有夏禹、周公、吕尚、李耳、庄周、孔丘、孟轲、荀况、孙武、孙膑、墨翟、韩非、子贡、白圭等。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虽然两国佛教理念相同,但中国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境界型建筑自然观,而日本飞鸟时期则是神道意识型建筑自然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及其自然观是日本飞鸟时期的母体,而日本飞鸟时期则为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关系做旁证。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代京城宫殿郊庙建筑所用的楠木、香杉等均采自云南、四川交界处的深山中。本文简述并分析明清时期在滇东北、川南实施“木政”的基本情况。包括原木的采伐,运输及后果。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溶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的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此所谓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丰台档案     
《科技潮》2007,(8):20-21
区域概况 丰台区是北京市的城八区之一,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总面积306平方公里。丰台在商、周时期为蓟和燕国之地,源于“丰宜门外拜郊台”而得名。清朝称“丰台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名而得名。古都北京城的水源——莲花池、大葆台汉墓、金中都古城遗址、金代卢沟桥、明朝宛平城等体现了丰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台素有“花乡”之称,“丰台十八村”的花卉栽培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1.
清华学报十一卷三期雷海宗先生发表汉武帝建年号始於何年一文,推定为元鼎元年差不多同时日木的东洋史研究一卷五号有藤田至善先生的史记漠书之一致察──开於汉代制定年号之时期,主张元鼎三年说。随後在东洋史研究二卷一号,藤田先生又专写一篇关於汉武帝制定年号来批判雷先生的文章。 藤田光生在第一文中指出史记封禅书与汉书效祀志中“有司言”的一句,史记是“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日狩,”漠书误改作“今郊得一角 曰狩。”引用 召商(汉书补注卷六)及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卷四十二)等的说法,这是对的。但这只够证明“有司言”是在後来所谓元鼎三年(…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及清江流域使用釜的历史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在夏、商、周时期的早期巴人遗存中则大量出现,战国到两汉以后出土的铜釜和铁釜则是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釜是早期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对后世的土家族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期的高阶等差级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沈括、杨辉、朱世杰在“隙积”、“垛积”和“招差”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研究,发现高阶等差级数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正确、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商民族根据“玄鸟生商”的传说,用一种特殊符号记载他们祖先契十月孕育的过程,这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后来人们称之为“天干”。继而商民又用刻符记述了从子契到王亥,这一上古时期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情况,这就是子丑寅卯展已午未申酉戌亥,后来人们称之为“地支”。天干地支是整个商民族、商部落起始的历史载体。干支刻符既是商部落的史前史,也是汉字字符的根,为汉文字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西藏文明的象征。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布达拉宫的建筑规膜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试图从吐蕃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提取有关布达拉宫的零星记栽,分析自吐蕃时期布达拉宫建筑规模的变化,为还原布达拉宫的原貌提供一些历史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商、周时期的“格”字一义,经叶师舒宪综合前人之说,深入的探讨,认为“格”为巫师通神的媒介符号,巫自此沟通神人,也为天神下凡之阶,即天神降临之义。台湾红头小法在执行法术科仪的过程中,也有“格界”这一项仪式,法师在仪式中诵念“格界咒”,咒中所叙述的意义与仪式的意函,即是请神降临,守护神圣的场域、庙宇、村庄聚落,安顿人心祈求平安的仪式过程。亦见“格”字天神降临之义,虽经历了三千余年,迄今仍然存在台湾的汉人文化“红头小法”之中。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常用词“皮”、“肤”在两汉时期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先秦时期,总体上看,“皮”表示动物的皮,“肤”表示人的皮肤,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在口语中,“皮”对“肤”的取代从东汉中前期开始,到东汉末年这种替代关系基本完成,“皮”成为表示人和动物皮肤的常用词,同时,复音词“皮肤”逐渐活跃。“皮”和“肤”之间的替换过程鲜明地反映出了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先秦时期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戎夷蛮狄诸多部族,无论就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都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所谓"夏"、"夷"间的最主要区别即表现于饮食、服饰、社会生活习俗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然而,二者之间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别,可以随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逐步消失.夏夷思想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统一中国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产生而日渐系统化的.华夏族由于占据了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带,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周边四夷的歧视心理和敌对态度.但与此同时,战国秦汉时期对周边地区大规模的政治军事经营,却又具有一统天下夷狄诸族的意义,容纳夷狄和统一夷狄的思想遂构成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夏夷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华夏一体与天下一统最终成为夏夷思想的理想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园林早在商代就有所记载,商、周时期的囿、苑、台是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时我们还不能称之为园林,因为囿、苑、台只为宗教祭祀和帝王登高远眺之用,并没有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设计,简单的强调建筑的体量,并且不能居住。两周时期的园林的性质有所改变,因为对鬼神的信仰有了变化,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台榭园囿的功用已与饮食声乐为伍,从单纯的宗教崇拜转变为有意识的为人所用。秦汉  相似文献   

20.
“八五”时期(1991年~1995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7.2%,本文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方面的规模,结构,效益描述了“八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