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简要回顾了伽罗瓦短暂的人生历程,其中包括他艰难的求学道路。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以及他与命运的几次抗争,这对当代青年将会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2.
鸳鸯、晴雯和司棋是《红楼梦》中奴婢阶层的三位烈女,她们敢于抗争,但都难逃悲剧的命运结局;她们出身卑贱,因而都有相同的人生追求;她们勇于捍卫人格尊严,但个性和抗争的意义不同,在抗争中表现的德操也有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3.
在阎连科的乡土小说里,底层民众面对生存的绝境和乡村政治人权力的宰制,纷纷做着悲剧宿命的抗争,在角逐权力的过程中被异化的人性、爱情、人生使人触目惊心;面对生存之痛的绝望抗争导致对死亡之美的向往,他们以死抗争,维护生存尊严和做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礼仪主要由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构成。文章拟在对壮族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人生礼仪中所体现出来的壮族人的生死观念、社会伦理观以及贯穿于各人生礼仪中的人际馈赠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十分丰富深刻的作品。其基本主题既表现了对人生荒诞无意义的了悟,更重要的是它在对人生无意义的彻悟基础上抗拒荒诞,在同荒诞的抗争中显示人的尊严、价值,在虚无中寻找出不朽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场的经历和宸濠忠泰之变是王阳明人生经历中的两件大事,王阳明的思想在这两次事件之后都发生了变化:龙场悟道后,阳明开始发展自己独立的心学思想;宸濠忠泰之变后,阳明"始揭良知之教"。这两次事件对于阳明来说都可以看作是"生死考验",而在这样的"生死考验"之后,阳明均实现了某种意义的"道德觉悟",这一顺序似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分析生死考验对于阳明思想发展的意义,从阳明对生死问题的理解上来看阳明的学术发展,尤其是从这一问题入手,丰富对阳明"良知"的理解,即阳明的"良知"实包含德性之外的丰富内容。对于儒者阳明,并不存在独立于道德问题的生死问题,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内化于其道德修养之中的,对于生死的超越,是阳明道德觉悟的契机,也是道德觉悟的直接体征。  相似文献   

7.
对于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就是用来思考生命的,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一开始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同厄运作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然后是从精神上无休止地超越人生困境,在超越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最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过程的享受。这些对于生命意义深沉的思索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及时行乐诗歌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圣轩  滑彦立 《科技信息》2009,(14):146-147
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宣扬及时行乐的诗文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诗人们打破常规,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对生死困惑的理性思考,寻求超越生死时空的心灵慰藉的不懈努力。“及时行乐”虽然有消极颓废的一面,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极现实的意义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9.
夏楠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53-253
本文将从隐喻入手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偶然的,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作者运用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于东方式的顺从的独特的命运意识,探究了主人公是如何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是古代哲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自然的生死现.儒家肯定个体死亡的必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将个体生命对于死亡的超越落实到现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以"生"解"死"的超越之路.这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其虚幻性色彩,但儒家的生死观却赋予人生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死的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画大师傅抱石虽然在南昌出生长大,却一直把祖籍新余章塘当作他的故乡。父母艰苦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共有的性格倔强、豪爽大方、心地善良、勇于创新、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个性,深深地影响着傅抱石的道德和为人。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许多的宗教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佛教把人生看作一大苦海,即所谓的"人生八苦",其所宣讲的是人死精神不灭,以彼岸世界的生活为幸福和永恒.  相似文献   

13.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其成名作《天边外》,通过对罗伯特、安朱和露丝三人悲剧人生的描述.体现了奥尼尔悲剧审美现和审美价值。让现代青年人更加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如何定位、如何与命运抗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苏轼流传千古的遗闻轶事 ,从幽默的角度重新观照苏轼的人生形象和内在精神。文章着重归纳分析了苏轼幽默的类型、特征及其抗争厄运和苦难的生存艺术 ,从而展现了苏轼幽默的智慧光彩和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刘溪 《青年科学》2010,(10):61-61
人生处处存在着考验,存在着磨炼。人们总是忘不了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忘不了那些生死相随的执着,忘不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代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人生道路跌宕起落,其人生领悟丰富深刻。他将自己的人生抱负与时代课题结合起来,确立起以恢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为己任的人生目的,明确否定以功名利禄为终极目标的人生价值观,以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现点来看待生死、贵贱、贫富等人生问题,并形成以积极用世、旷达自适、宁折不弯、真情待人为主要特点的人生态度,达到了封建士大夫在人生哲学思想方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与汉地儒教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乃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往往对生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因为生代表生机、温暖、活力,而死则意味着消沉、冰冷、黑暗,所以人们都乐生怕死,对死都持否定的态度。死亡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事件,也正是由于有了死亡的存在,才使生命显得可贵。藏传佛教和儒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生死问题上都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人生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何述强被评论家张燕玲誉为仫佬族散文三强之一。就像仫佬族小说家鬼子一样,仫佬族散文作家何述强的视角不再局限于本土和族群,而是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观照人心人性。这意味着新一代仫佬族文学家跃上了更高的起点,正走向更高的展示平台。何述强把历史熔铸于个人的命运,有痛彻思考生死之后的豁达与智慧。描写的小人物的命运,引发对历史、苦难、“革命”及生死的思考,唤起人们勇于直面历史和人生,这就是何氏散文里的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