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但这一特点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汉魏六朝,诗歌开始影响绘画并推动了山水画的兴起;隋唐时期,诗歌意境在绘画中逐渐显现,王维的绘画已经被认为是“画中有诗”了;五代和两宋,绘画中的诗歌韵味越来越浓郁,“画中有诗”的特点逐渐形成;元明以后,随着文人画家成为画坛的主流和山水题材在绘画中占了主导地位,“画中有诗”的特点已经成熟了,之后又经过一步步完善,最后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文人画最能体现“画中有诗”的特色,但在文人画出现前,诗歌对绘画的影响早已经开始;文人画形成后,一些被认为是“画工”的画家也同样在积极地追求绘画中的诗歌意趣;“画中有诗”体现了中国绘画对诗歌意境的永恒追求,既不是文人画家的专利,也不是仅仅依靠文人画才能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王万成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206-206,148
20世纪中国绘画的改造与革新基本上没有突破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没有人对当代画家用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去鉴定.这个时期的品评标准在原来的"六法"基础上文人画的要求均融合在其中,也融合了西洋画的许多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呈现出显著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在明清之际已成为绘画的主流 ,但自二十世纪初开始 ,对文人画艺术尤其是明清文人画的褒贬之争一直不绝于耳 ,明清文人画也在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如何正确评价、如何客观认识的问题而始终处在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中。本文以清代文人画家孔衍及其画论《石村画诀》为导入点 ,分别从自我情感的抒发、笔墨独立性的确立及表现、创新求变意识的高涨三个方面阐释了明清文人画的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金星 《科技信息》2007,(35):175-176
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绘画传统在元代的文化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赵孟頫等人为了使北宋的文人传统得以流行,从理论上提出符合文人绘画发展的美学观点,和北宋的文人绘画观遥相呼应,以承接文人绘画观的线脉,为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作出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董源,是中国绘画史上对元代绘画,继又对明清绘画乃至民国山水画有着深远影响的画家之一.明代晚期董其昌将董源推崇至山水画南宗的宗师地位.董源的山水画是文人山水画图式的来源,董源画中的点皴渲染等具有表现性的形式因素,得到后世文人画的继承和发展,为以写意、表现为特征的文人画提供了一个有力标杆.  相似文献   

6.
"逸品"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黄休复在前人基础上总结了逸品内涵;两宋期间,受文人画论影响,逸品论更强调文人意蕴;元代的逸笔说、逸墨说有了更鲜明的涵义,重视表现主体价值的写意;明清的逸品论则更推崇简淡清雅。神和逸皆能达到化工肖物的自然之境,然相对于神品,逸品有着更丰富的精神性涵义。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品”放在了神、妙、能三品之上,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历史转折,“逸”从历史上看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后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因此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将逸品绘画推向了高峰。“逸品”的特征是“崇自然”和“尚简”这种形式因素的突出恰恰形成了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吴历是清初学兼中西的一位文人画家,信仰天主教接触许多西画后,他不学、不模仿、也不贬低西画技法,让东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各行其道;但他在文人画题画诗和画跋中融入了涉及天学思想与修行、传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吴历是清初学兼中西的一位文人画家,信仰天主教接触许多西画后,他不学、不模仿、也不贬低西画技法,让东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各行其道;但他在文人画题画诗和画跋中融入了涉及天学思想与修行、传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倪云林在绘画用笔方面主张"逸笔草草"和"用笔遒劲",本文试图从枯、松、简、淡等几方面来总结和阐述倪云林绘画的笔法特征。另外,笔者还认为,当今画坛尤其是文人画领域,倪云林的笔法成就依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值得当下文人画家的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诗文修养和绘画技艺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和重大的影响。明末出现的绘画“南北宗”之说,实际上是以文人画作为区分南北的主要标准,所以地域上的北方人王维被推举为“南宗之祖”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2.
从中西绘画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世界绘画领域里较为凸显艺术精神性的两个绘画典型。通过对这两个绘画群体的分析与比较,从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画家的人文品质,以及画家个体的心理特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也证实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契合与共通。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发展形成于唐宋,成熟鼎盛于元明清,新生于近现代,其特点是重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创作题材多以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等为主。文人画使绘画由传统的物象模拟转向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性传递,使中国传统绘画逐渐趋于表现性。  相似文献   

14.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基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首先,作者认为明代政府选官制度上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作法。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从画家人数上分析.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再次.考中举人的或文人的在为官之余的绘画创作,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数量。举人和进士加入画家的行列,也提高了画家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晚唐五代起.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文人画和禅宗平行发展,互相交流,文人画会不断从禅宗那里受到感染。禅宗渗入到文人画中来,使中国绘画更多地赋予了想象的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水墨表现能力。但它也真实反映了一些文人士大夫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持的逃避、颓唐、虚伪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又号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人。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多见的诗书画全才。他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实践,对元代文人画的成熟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梁萧贲作山水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①,可谓是文人画的先声。北宋时,在苏武等人的倡导下,文人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儒士的重视和推崇。但在宋代,宫廷院体绘画仍然是一统天下的局面,文人画的发展还没有遇到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契机。时至元代,文人画赖以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散论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文人画,戴逵、顾恺之的作品便是。建立唐代,诸如王维、郑虎之作,也被国人视之为文人画,只不过并未冠以“文人画”之名。到了宋代,文同、苏轼诸家之作,无论写竹画梅,还是图绘山水,都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这才被明清及近人直呼之为“文人画”。 元代文人画非常兴盛,名家倍出,特别是明清时代绘画的题材也更为广泛,它标志着绘画  相似文献   

18.
元四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融合笔墨的写意精神,通过对物象描绘表达画家的主观心绪,忽略物象的形似而重神似,逐渐形成了尚逸、尚意的山水画风。文人画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脱俗”和“自娱”的美学思想体现了文人画家之“隐”与山水画之“逸”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文人的“隐退”思想以“刚性”的意志为后盾,不能简单地看作“消极”。“文人画”实现了再现型绘画向表现型绘画的转变,其图式语言折射的审美追求是“以柔求刚”。其外表的“柔弱”掩盖了其内在的“刚健”。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文人画作为明清时期画坛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作为与当代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因而意义十分重要的艺术。理应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文人画家在明中后期所表现出来开的特有的自我意识也应当进一步被梳理整合。从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角度入手,进一步探究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起源、发展。总结被赋予鲜明时代气息的明中后文人画家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