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桑提亚哥形象的社会含义的分析,透视该形象下蕴涵着的作者的深厚感情.对海明威来说,死亡的意识和精神抑郁一直困扰着他.而那句著名的话或许是他自杀的理由(并非原因)——一个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海明威拒绝了失败,而选择了毁灭.这种态度和行为反应的是一种硬汉形象的感情:永不言败.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桑提亚哥形象与人类自然关系的深刻意义,新颖、独到的观点,论据充分的论证,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形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孤独奋斗和执着追求的性格以及非凡超人的意志力,使得桑提亚哥这个渔夫本身就成为赞颂人的精神的一首诗。作者将他的复杂情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从而更加突出了悲剧式的英雄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英雄     
周琪 《少儿科技》2010,(3):38-38
<正>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这句话在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老人与海》讲述的是老渔夫桑提亚哥千辛万苦终于捕到了一条  相似文献   

4.
在《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身上,海明威寄托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信念。他简朴,贫困而不寒酸,谦卑而不低贱,动作之中自有一股尊严,令人敬仰。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特质——-压力下的冷静和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出了一种阔远宁静的心理素质。如果说桑提亚哥在其行动中显示了尊严,在遭到失败后继续保持不败的精神则显示了他的硬汉本色。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作者一生所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老人与海》的故事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揉进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可以说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桑提亚哥"的生命与价值的评述,向人们展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男主人公对生命的评估、对价值的评判,同时又向人们展示了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海明威准则"———意志、高傲和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7.
将张扬的人性在时代大潮中直挂云帆,以饱满的斗志去问鼎财富之门,以中国创业的“元老”身份,靠科技本命赚得第一桶金,然后置身于资本漩涡、名利场上、圈钱游戏和产业革命的中心——段永基,狂热的唐吉诃德、孤独的哈姆雷特、屡败屡战的桑提亚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桑提亚哥"的生命与价值的评述,向人们展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男主人公对生命的评估、对价值的评判,同时又向人们展示了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海明威准则"--意志、高傲和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9.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竭力扣紧超越与反超越这一尖锐的两极对立,即桑地亚哥与大海、鲨鱼、马林鱼之间的对立,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超越与反超越的相互循环,正是在这种超越与反超越的循环中凸显出古希腊以来形成的勇于进取、主动抗争、那怕失败也是轰轰烈烈这一西方悲剧精神。为此,在海明成笔下的桑地亚哥的结局尽管是悲剧性的,然而我们被桑地亚哥所打动的不是悲剧结局而是隐含其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就是面对失败超越失败,在失败面前顽强地保持着人的尊严,展现出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精神。而海明成在桑地亚哥身上赋寓的这一精神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超越意识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正狩猎采集部落经常被称作"原始富裕社会",因为人类学家发现,他们平均每天只工作3-5小时,更加平等,精神健康问题也更少。去年,一名26岁的美国传教士前往印度洋上一个郁郁葱葱的小岛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让与世隔绝的桑提内尔人部落(Sentinelese tribe)改变信仰,然而却惨遭悲剧。桑提内尔人部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离群索居,远离着现代的科技、疾病和宗教。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被提出来的一种经济思想,它与经济发展中的以物为本相对立.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北国肖邦"的爱德华·哈格鲁普·格里格,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留下了精美的一页.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民族精神和乐观、幽默的特点,使人百听不厌.他的音乐是灵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作品的旋律动机、和声技法、节奏等三个方面分析格里格在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特点,阐述格里格"偏爱"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箫"是中国文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龚自珍诗词中被多次使用,且与"剑"形成了一对具有对比意义的组合.在龚自珍的诗中,"箫"常被看作是诗人忧国忧民和不被朝廷重用的幽怨之音.此外,龚诗中的"箫"还有更多的内涵:孤独的倾诉和另一种人生理想的寄寓.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北国肖邦"的爱德华.哈格鲁普.格里格,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留下了精美的一页。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民族精神和乐观、幽默的特点,使人百听不厌。他的音乐是灵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作品的旋律动机、和声技法、节奏等三个方面分析格里格在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特点,阐述格里格"偏爱"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希区柯克所创作的"希区柯克式"的类型电影以其独特的模式和特点而流传于世.被人称为"悬念大师".其实这只是对他电影的一种"庸俗"认识,本文试图从他的一部"纯粹电影"——<后窗>中某些鲜明的,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去探究希区柯克电影的深刻魅力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白晓  何俊萍 《江西科学》2012,30(3):353-356,385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倡导去关注世界、关注现象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视角,其倡导将建筑"锚固"在被观察和理解的"场所"之中,重塑场所精神,获取丰富的建筑空间知觉,使人达成"纠结的体验"。其将生活形式和意义以更为明确有力的方式显示出来。但是在追求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逐利本性使得建筑师将建筑现象学的美好的愿景被忽略甚至遗弃了,形成一种中国式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与"经世致用"是分不开的.由于古今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侧重点不同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实事求是"风气,到了汉代分别表现为对文字训诂和对微言大义的阐发.在宋明理学中,"实事求是"观念事实上被淡化.到了明末清初以及清代,随着考据学的重兴,"实事求是"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伴随着近代"开眼看世界"之风的兴起,"实事求是"思想被注入了向西方学习的元素.  相似文献   

18.
柳江人遗址发现于1958年9月.当时,距柳州市东南16公里处新兴农场的农业工人们,到附近山洞挖取岩泥作肥料.在一个名叫"通天岩"洞旁的一个支洞中,挖出了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接着又在离它不远处挖出了部分肢骨,同时还发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些破碎的巨獏、剑齿象、中国犀化石和一具较为完整的大熊猫骨架.中国科学院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考察,入骨化石随即送到北京,经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研究,被认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自,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权与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学与学生之间不在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而"主"与"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与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相似文献   

20.
人性·人本·人化--人本管理的实质及其管理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湘远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11-13,17
管理理论的建构常常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对复杂人性本质的不同推定,决定着管理科学理论的不同走向.人本管理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诸如"物本管理"、"资本管理"、"能本管理"等的管理理论,其不同之处或者说其进步性就在于它谋求对人的理解,即试图在对人性的种种假设中探寻"人"与人之"本"的内在逻辑,以建立一种"人为"与"为人"的柔性的管理规约.在我国特有的管理语境中,人本管理的本质与实现的理解是有其独特性的.在管理实践中,人不仅仅是手段,人本身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