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躬 《科学通报》1982,27(3):192-192
1981年鞠躬证实了HRP可被神经元长距离顺行运送.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HRP的顺行运速,同时观察了逆行运速及HRP从标记部位消退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万选才 《科学通报》1982,27(16):1023-1023
七十年代出现的HRP轴浆运输标记法对神经解剖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神经元对“单纯HRP”(FHRP)只是作非特异性的吞饮,胞浆溶酶体随即将其分解,因而大大限制了其逆行、顺行传送标记的灵敏性。应用细胞膜上各种受体对某些植物凝集素或细菌毒素有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我们以六种植物凝集素和二种细菌毒素分别同HRP相结合,来提  相似文献   

3.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与孤束核的联系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孟卓 《科学通报》1990,35(4):292-292
孤束核作为初级内脏感觉核团历来受到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家的重视.然而有关其与脊髓间的纤维联系却较少有人问津.Loewy曾于1976年对猫孤束核至脊髓的下行投射做了形态学描述.孟卓于1986年用HRP纤维示踪法观察了大鼠脊髓至孤束核的上行投射.以  相似文献   

4.
喻传赞 《科学通报》1984,29(18):1152-1152
1873年高尔基方法的问世标帜着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开始,它所显示的中枢树突构筑一直是神经科学的基石,以霍乱毒素结合HRP(CT-HRP)或类霍乱原结合HRP(CB-HRP)逆行标记神经元,发现了多处传统高尔基方法及麦芽凝集素结合HRP(WG-HRP)所不能显示的树突构筑,我们称之为“嫌高尔基树突”(GBD)。目前已发现大鼠的GBD有:  相似文献   

5.
蒋芝华 《科学通报》1985,30(8):621-621
关于大白鼠上涎核在中枢内的定位,Shute等人(1960)曾用显示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的组织化学方法(以下简称AChE方法)加以研究。他们追踪支配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中间神经(nervus intermedius)的纤维走向,认为此核位于面神经膝喙端的外侧和内侧。近年来,又有几位作者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逆行追踪法(以下简称HRP方法)研究表明:该核位于脑桥尾端至延髓前端网状结构的外侧,和Shute等人的结果不一致。为了更进一步澄清这问题,本工作将AChE方法和HRP方法结合起来,对大白鼠上涎核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和该核在中枢内的定位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江连海 《科学通报》1985,30(10):782-782
一般认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是胆硷能的,但我组过去看到:大白鼠HRP标记的颌下腺节前神经元区域不出现胆硷酯酶阳性神经元。这种情况是大白鼠特有的,还是普遍的?为此,我们在猫做了同样的工作。接着又用逆行荧光染料永固蓝(Fast B1uc简称FB)浸泡颌下  相似文献   

7.
任丽芬 《科学通报》1985,30(5):400-400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目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一个标记酶。但HRP目前仍多用于形态学定性和定位观察。虽然Lundquist等人发表过HRP生化测定的报道,但由于所用联大茴香胺法灵敏度较低,在微量组织中仍嫌不足。四甲基联苯胺(TMB)由于灵敏度较高是目前较普遍使用的一种HRP组化呈色反应色原。Mesulam曾因TMB是脂溶性有机物而认为它不宜用于生化测定。经过摸索,我们证明TMB不但能用于分光光度计测定HRP,无沉淀产生,而且具有灵敏度高、步骤简单、无毒等优点,最少可测1PgHRP,较联大茴香胺法灵敏度高约  相似文献   

8.
万选才 《科学通报》1983,28(13):832-832
把抗体或植物凝集素与经过戊二醛或过碘酸活化处理的HRP相结合,使用这种复合的“结合HRP”标记细胞膜的抗原或受体,本是免疫组化的技术方法。1979年Gonatas等使用麦芽凝集素结合HRP(WGHRP)于神经解剖学的神经元联系标记上来,  相似文献   

9.
王荫亭 《科学通报》1982,27(11):704-704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研究了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tizans)视顶盖与峡核之间的神经投射,并对HRP标记顶盖和峡核细胞进行分类。将手术后的蟾蜍固定在立体定位仪里,分别在53只动物顶盖表层和13只的峡核不同位点电泳注入HRP(Sigma Ⅵ),每只动物一个注射点。动物存活2—8天(16—20℃)后,用HRP组织化学法显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治疗的世界性难题,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脊髓的神经元仅在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有分裂增殖能力。其后神经元的分裂即告结束,当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大量神经细胞缺失而新生神经元又不能产生。有功能的突触联系丧失。致使其功能难以恢复。以往。许多学曾尝试周围神经移植、胚胎脊髓移植、雪旺细胞移植、大网膜移植及应用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这些研究虽有很大进展。但都未达到目的。近年,国内外研究把研究焦点集中到了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上。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本就脊髓损伤修复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及应用前景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1.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86,31(3):228-228
在研究疼痛和镇痛问题时,常测定大鼠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潜伏期(TFL),作为机体伤害性感受的一个指标。无论在筛选麻醉性镇痛药,或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中该法均被广泛采用。 甩尾反射是一种脊反射,但又受高位中枢的紧张性控制,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研究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主要是在脊髓水平、或脊髓以上水平接通的。我们在脊髓高位离断的脊动物中对此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2.
鞠躬 《科学通报》1985,30(14):1110-1110
下丘脑中有许多终止于脑下垂体后叶的神经元,主要是加压素能及宫缩素能细胞。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加压素能及宫缩素能神经元集中在视上核及室旁核中,也分散于各副大细胞神经分泌核中。逆行追踪技术证实了自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副核至垂体后叶的投射。本研究用新近出现的甚为灵敏的追踪剂霍乱毒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T-HRP),于大鼠追踪至垂体后叶的投射,观察到了一些颇为重要的、以往未被发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正火星表面遍布"铁锈"(氧化铁),因而呈红色,犹如高悬天空的一团火光。其运行轨迹又飘忽不定(顺行和逆行),令古人大惑不解。故,我国古代取"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称火星为"荧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萦绕在火星身上的谜团不减反增,人们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憧憬也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14.
正现如今,我们对脊髓损伤无能为力,无法恢复损伤后丧失的一些机能。但一些再生疗法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初始阶段,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脊髓的中心地位脊髓如同是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坚硬的脊柱保护着它。作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持续地在脑与身体间通过电化学信号的冲动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相似文献   

15.
鞠躬 《科学通报》1983,28(16):1024-1024
以往多认为脊髓与丘脑下部之间无直接联系。近年来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法已在一些动物发现有从丘脑下部向脊髓的直接投射,但尚无明确的脊髓向丘脑下部投射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苏鸿森 《科学通报》1984,29(19):1217-1217
近年来文献中提到的逆行荧光神经元标记物已有多种,但这些标记物均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我们发现国产酸性荧光染料达旦黄(简称TY,化学纯,批号781002,亭新,上海)有沿轴突逆行运送至神经细胞并似无扩散和损伤神经组织的缺点。本研究用大白鼠27只.将5—10%TY作单侧尾壳核、舌肌、颈段脊髓注射。在上述3只单侧尾壳核或/和舌注射TY动物中,其另一侧注射10—20%樱草黄(Pr)。存活期4小时至21天后灌注10%福马林或能诱发儿茶酚胺荧光的Faglu液,取脑,冰切,有些尾壳核注射部位作石蜡切片,焦油紫染色。用Ni-  相似文献   

17.
高天赋 《科学通报》1980,25(14):671-671
在波动传播理论的研究中,早就采用了简正波理论方法与射线理论方法,并相应给出两种场的表示,并有时称之为“射线与简正波的二象性问题”.经典射线与简正波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的变换关系,最近发展了“广义射线”方法,它也是波动方程的严格解.对于同一物理客观实在的不同描述方法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以及能说明这种联系的“变换关系”.揭示出这种“变换关系”,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深  相似文献   

18.
李思嘉 《科学通报》1985,30(13):1020-1020
从延髓到脊髓的5-羟色胺(5-HT)能下行通路对脊髓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活动具有重要调整作用。我们曾报告,给家兔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5-HT或给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肽都具有很强的心血管抑制效应。由于5-HT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功能上和代谢上密切相关,本工作着重研究了两者在脊髓心血管活动调节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蓝盛银 《科学通报》1988,33(3):224-224
目前花粉学工作者研究花粉粒的形态和结构主要是用光镜或电镜观察花粉粒表面形态,或以切片法研究其内部结构,或采用冰冻断裂、冰冻蚀刻技术观察花粉粒断面、断片或复型。经反复探索,我们找到一种花粉粒剥离观察方法。用这种方法观察了50种植物的花粉粒,看到了一些前人未研究过的结构。本文叙述棉花花粉粒(陆地棉)观察结果。采用这一  相似文献   

20.
陆卓珊 《科学通报》1987,32(9):714-714
在针刺麻醉研究的初期,为了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曾有人观察到利血平有加强针刺镇痛的作用,但其原理不清楚。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证明,动物肾上腺内有阿片样肽与儿茶酚胺共存于嗜铬颗粒中。并有证明指出利血平在耗竭肾上腺儿茶酚胺的同时,能增加其中脑啡肽样物质。因此我们设想,利血平是否也能提高脑和脊髓内的脑啡肽水平,从而提高针刺的镇痛作用。本文将报告这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