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重庆某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填方边坡为例,根据边坡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土地利用率等特点综合考虑,采用扶壁式挡墙结合抗滑桩、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护.通过介绍该结构的设计方案、极限平衡法计算及有限元法整体协同分析,为今后类似边坡工程的设计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庆某住宅小区5号楼、10号楼和11号楼按设计标高回填后,形成高填方边坡。该边坡由杂填土组成,结构松散,均匀性差,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拟采用预应力锚索桩板式挡墙对该边坡进行支挡。预应力锚索桩板式挡墙在受力状态、受力机制上较传统的抗滑桩更加合理,在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滑结构,在边坡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本文讨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步骤,根据锚索抗滑桩结构的特点,归纳总结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的技术特点,对其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际,对陵川公路滑坡类型与成因、病害处治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提出了运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普通抗滑桩、挡土板、挡土墙、预应力锚索框架、刷方卸载、综合排水设施等多种处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处治方案,为公路高填方大型滑坡病害处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滑塌高边坡治理加固中的空间受限、高填方填筑及水平位移变形等问题,提出了多级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体系;目前对其抗滑稳定分析鲜有研究。依托陕西铜川某高陡边坡为背景,通过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测试,分析了该组合体系抗滑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支护结构的逐步施加对边坡位移控制明显,锚索轴力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锚索自由段轴力最大,锚固段轴力变化曲线呈下凹型,向尾部方向逐渐变小,端部接近零;锚索应力对坡体内部变形敏感程度较高,锚索对坡体位移控制起到关键作用。有限加筋土-框锚组合体系协同作用下,框架锚索提供抗滑力约占总抗滑力的62. 73%,有限加筋土挡墙提供抗滑力约占总抗滑力的37. 27%,框架锚索与有限加筋土分担下滑力比值为1. 68∶1。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架锚索组合柔性支挡结构可以有效治理黄土滑塌高边坡病害,实现了预期的抗滑设计效果。研究结果为中国范围内同类高陡边坡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拓展边坡与地质灾害治理方式和理论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借鉴铁路、水利工程等边坡稳定性试验研究及病害整治工程实践成果,分析了国道214线囊谦至多普玛段公路沿线K1048+760~+860段滑坡变形的原因,采用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挡土板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对此黄土边坡病害进行治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军科 《科技信息》2011,(5):320-320,326
通过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过程的研究,分析得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的系统的技术及工艺流程,是对滑坡治理工程中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方案的一次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归纳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之后的施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由于矿山的特殊性,在矿山建设中,经常遇到边坡问题.结合边坡场地的特点,对边坡治理方案进行了比选,浅谈了对边坡的治理设计,探讨了设计特点.对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施工要点进行了分析.根据监测结果表明,此边坡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田忠青 《科技信息》2013,(24):406-406,408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参数的选取及设计步骤等做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山体滑坡治理及边坡防护措施主要采取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预应力锚索、锚杆、以及减载、排水等进行加固治理.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余庆至凯里高速公路某边坡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该边坡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必要对其进行加固治理。应用有限元程序从稳定系数、位移、剪应力等方面分析了挡土墙支护、抗滑桩支护、锚索框架梁支护及挡土墙-喷射混凝土-锚索框架梁联合支护4种支护方案的稳定性,并结合工程造价、环境条件、施工难易程度、工期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的最优方案是挡土墙-喷射混凝土-锚索框架梁联合支护。  相似文献   

12.
宁宇  黄青富  郝李坤  石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3):10004-10012
抗滑桩在边坡加固工程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但在大型滑坡体治理时,往往需要多桩联合作用来加强阻滑效果,此时抗滑作用如何分析缺少理论依据。利用结构单元建立了节点耦合的h型桩与桩间横梁、桩后锚索共同作用模型,并自开发程序识别潜在滑动面形成了基于数值模型的h型桩自动施加方法,并可自动计算桩截面参数,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变形稳定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降雨工况下h型抗滑桩联合支护与单桩支护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型抗滑桩联合支护在大型滑坡支护工程中效果明显,桩体能够承受更大抗滑阻力及变形;支护效果受桩体支护高程影响,抗滑桩主体布置在边坡中部时效果最佳,支护位置随着坡底到坡顶,强度折减得到的安全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滑坡体支护工程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仲宁 《科技信息》2008,(6):109-109
广大水电建设者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新技术。通过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预应力锚索、锚杆、以及减载、排水等加固、治理边坡的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成功地建成了三峡、李家峡、积石峡等复杂的高边坡工程。  相似文献   

14.
李兄莲 《科技资讯》2023,(12):101-104
文章以海东市云驿光伏电站填土边坡加固处理工程为依托,利用强度折减法通过ABAQUS软件对边坡的3种支护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了填土边坡在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支护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边坡未支护、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支、预应力锚索支护后,边坡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45.54 cm、42.26 cm、14.24 cm、3.18 cm;对应的最大塑性应变为0.267、0.252、0.048、0.008;安全系数分别为1.3、1.32、1.48、1.81。通过对3种支护方案的比较分析,对于填土边去皮采用预应力锚索支护是较优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
广大水电建设者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新技术。通过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预应力锚索、锚杆、以及减裁、排水等加固、治理边坡的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成功地建成复杂的高边坡工程。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及其适用条件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岩堆是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常见的不良地质体,其存在对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依托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南北纵线G85高速公路工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深厚岩堆拉锚抗滑桩路堑边坡在自然、强降雨和地震状态下的稳定性,对比分析了岩堆体在自然状态、地震状态与强降雨条件下岩堆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锚索轴力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开挖对岩堆体变形有较大影响,岩堆体自然状态和暴雨状态下,在无任何加固措施时整体稳定性相对较低;增加抗滑桩和锚索加固后,安全系数均有所提高,潜在滑动面整体向下移至抗滑桩下部,加固作用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岩堆路堑边坡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锚索是边坡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本文结合龙城街道爱联社区嶂二村创业二路北侧边坡治理工程实例,对锚索基本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锚索抗拔极限轴向拉力值能满足设计锚索锚固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文军 《甘肃科技》2015,31(2):79-80,95
针对甘肃文县中庙乡地界、麒麟寺水库区范围内的漩滩里滑坡,基于滑坡体病害现状调查、病害机理分析,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微型桩及仰斜排水孔等综合治理措施。滑坡治理工程完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保障了坡脚处国道212线的畅通及漩滩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董琪  邹愈  刘国栋  常圆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4):10039-10044
20世纪以来我国在西北区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形成了大量的边坡工程,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存在黄土地层,所以形成的这些边坡多为黄土边坡,而采用的治理措施包括削方、挡土墙、抗滑桩、锚杆。然而大量实践证明,这些治理过的边坡发生了或多或少的破坏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治理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师掺入了许多人为因素,如很多设计师凭经验给出设计方案,还有很多设计人员并不清楚哪种治理措施对黄土边坡来说更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陕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削方治理对黄土边坡适应性尚可,但需要做好坡面绿化;挡土墙和抗滑桩治理工程对黄土边坡适应性良好;锚杆治理工程对黄土边坡治理适应性差,不建议在黄土边坡治理中使用。  相似文献   

20.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边坡变形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家坡变形体治理为例,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对比,说明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优越性,并对施工中的问题做了分析,指出了信息化施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