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旋转薄膜烘箱对重交70#道路沥青进行0,40,8,18,240,300 min加热来模拟沥青老化实验,测得老化前后70#沥青的“3大指标”及4组分组成,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重交70#道路沥青的针入度、延度随着老化时间的增长而成指数减小,软化点随老化时间的增加按指数增加的规律;且针入度随着时间减小的速率变化率小于延度随时间减小的变化率;沥青4组分组成的变化规律为:饱和分、芳香分含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均有减小的趋势,而沥青质、胶质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其中胶质的变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木屑热裂解生物油与沥青的相容性,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基质沥青、生物油及生物沥青模型,采用分子极性、溶解度参数和结合能指标定量分析了生物油与沥青及其各组分的相容性;同时,借助离析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生物油的溶解度参数与沥青质组分较为接近,两者均具有较强的极性、更容易产生吸附;随着温度升高,生物油与沥青的溶解度参数差逐渐变大,结合能逐渐下降,当生物沥青混合体系温度超过433 K时,两者的溶解度参数差和结合能参数会出现明显的劣化;温度达到453 K时生物沥青的储存稳定性下降较为明显;为了保证生物油和沥青的相容性,避免高温储存过程中发生严重离析,建议生物沥青的储存温度不宜高于433 K。  相似文献   

3.
将常压蒸馏得到的松木热解油重组分与石油沥青混合,基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考察了生物油重组分对石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重组分的掺入可以一定程度增大石油沥青的动力黏度,复合剪切劲度模量和黏温指数并减小石油沥青的相位角;5%、10%与15%的生物油重组分掺入会使石油沥青90℃动力黏度分别增加16.11%、39.18%和52.91%;石油沥青64℃车辙因子分别增大37.47%、64.54%和79.85%;临界温度分别上升1.5℃、3.8℃和4.2℃;生物油重组分与石油沥青的混合沥青具有较优的高温储存稳定性,不同掺入比例的混合沥青离析率绝对值均小于0.2。  相似文献   

4.
残渣油族组分热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热重法(TG)评价了大庆减压渣油四组分和八组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各组分的热转化动力学参数。根据相应组分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提出在研究残渣油复杂反应动力学时,可将残渣油分成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软胶质(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六个集总组分。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页岩中高含量的沥青质组分对页岩油可流动性的影响,将一定量页岩油与过量的沥青质进行溶解试验,利用原油族组分分析检测试验前后页岩油中沥青质的百分含量,进而判断页岩油与沥青质溶解作用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溶解试验前后,页岩油中沥青质的百分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长7页岩油与泥页岩中沥青质溶解作用有限,因此泥页岩中高含量沥青质对页岩油的可流动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三次采油配方的本质,寻找原油中对配方起主要作用的组分及其含量,以孤东原油为对象,首先得到其最佳三采配方,然后通过测量其与原油各个组分之间的界面张力,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①以价格低廉的天然混合羧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的孤东原油的ASP(碱、表面活性荆及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配方(质量分数):0、5%SDC-C(S) 0.7%复碱(m(Na2CO3):m(NaHCO3=I)=1:1)(A) 0.1%HAPM(P);②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以沥青质最大,胶质次之;③单独沥青质、胶质或者油分的模拟油,与ASP最佳配方体系的界面张力都比原油高,说明原油中各个组分存在协同效应;④胶质可作为原油的等效烷烃用于三次采油配方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剂萃取法富集沥青中的水敏组分,用红外分析方法确定水敏性组分的结构组成,考察沥青水损害组分的影响因素,模拟路面铺筑过程和路面使用中的老化过程,测定沥青组成,考察沥青中水敏性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二硫化碳为萃取剂可以充分富集水敏性组分;水敏组分主要含有羧酸、脂肪胺、酰胺、酯类,脂肪族烃等官能团分子;对同一种油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萃取法生物油作为再生剂的可行性,采用自行研制的萃取法生物油基再生剂(SW)分别制备生物油基再生基质沥青和生物油基再生SBS改性沥青。通过常规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和弯曲梁流变对2种再生沥青的性能进行评价,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分析2种沥青的再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掺量(质量分数)为8%、10%的SW再生剂均可将老化基质沥青和老化SBS改性沥青的三大指标和黏度恢复至原样沥青水平;在SW再生剂的作用下,老化基质沥青和老化SBS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显著下降,低温抗裂性显著提升,且均能恢复至原样沥青水平;SW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主要以物理共混形式存在,但仍存在苯酚与甲醛缩聚和烯烃类物质氧化裂解等化学反应;SW再生剂富含大量轻质组分,对老化沥青具有显著的稀释作用;其所含的酚基化合物可促使老化沥青中的高分子量组分转化为小分子量组分,从而导致大分子物质和中分子物质质量分数降低,小分子物质质量分数增加,分散性指数减小,进而改善老化沥青组分的相容性和分子量分布。  相似文献   

9.
张春学 《甘肃科技》2007,23(9):189-190
文章对SBS改性沥青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在适宜的掺配比控制下,可以获得优质的道路沥青,生产品质超群的重交道路沥青,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渣油氧化过程中四组分变化的分析得到渣油四组分氧化动力学方程式。经过理论计算,得到渣油氧化中四组分的表观速度常数和活化能。氧化后渣油依据合格重交通道路沥青四组分配伍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调和剂得到符合GB15180-94要求的重交通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物质油温拌沥青制备工艺的研究较少,合理的制备工艺是生物质油温拌沥青性能发挥的重要保证。采用生物质油与70#、90#基质沥青制备温拌沥青,通过熵权Topsis法确定了生物质油温拌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评价了生物质油温拌沥青的高、低温性能;通过红外光谱与沥青四组分试验研究了生物质油温拌沥青的温拌机理,结果表明,生物质油温拌90#、70#基质沥青最佳制备工艺均为剪切温度130℃,剪切速率1 500 r/min,剪切时间10 min,发育时间15 min;生物质油的掺加降低了沥青的高温性能,但提高了低温性能;生物质油与沥青混合过程主要为物理共混,生物质油提高了沥青胶团的分散度,导致沥青组分发生了迁移,使得沥青性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印尼油砂的基本性质如油砂的组分、砂粒的粒径分布、砂粒的润湿性及沥青的四组分进行分析,测试了沥青、黏土在不同p H值下的Zeta电位,考察了二价金属离子Ca2+对沥青、黏土Zeta电位的影响,同时对印尼油砂进行水基提取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印尼油砂含油率高达24.9%,砂粒粒径较小,砂粒表面为油润性,沥青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Zeta电位测试表明,Ca2+的存在使沥青与黏土表面电位均变正,不利于油砂的分离。水基提取结果显示,印尼油砂的提取率为46.0%,泡沫质量较差。为了提高沥青收率,应探索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对油砂进行预处理从而改变砂粒的润湿性或直接采用溶剂法开采印尼油砂。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油道路沥青4组分分离方法,测定了石油沥青、石油道路沥青以及煤沥青的族组成.利用该测定结果指导煤沥青橡胶改质筑路油的开发和橡胶改质的机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开发出高质量的煤沥青筑路油新产品.建立了能关联煤沥青组成与软化点之间关系的方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沥青的四组分氧化动力学方程和BP人工神经网络,对沥青氧化-调和进行数学模拟。应用这个数学模型,以某种减压渣油为原料,生产出一种符合GB 1518—94标准的重交通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15.
南美重油中掺加油浆后,通过实沸点蒸馏制备AH-70沥青;分别采用薄膜烘箱实验法(TFOT)和加速老化实验法(PAV)模拟沥青的短期和长期老化,考察不同的油浆掺量对沥青短期和长期抗老化性的影响,并对老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美重油掺加0%、3%、6%、9%和12%油浆后分别切割到425、430、430、430、435℃可得到AH-70沥青;随着油浆掺加比例的增大,经短期老化后沥青的残留针入度比、15℃残留延度降低,软化点升高率增大;沥青经过长期老化后,残留针入度比降低、软化点升高率增大;沥青在短期老化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官能团氧化反应,随掺加油浆比例的增大,沥青中轻组分的挥发和芳香分、胶质的缩合加剧是导致沥青短期抗老化性逐渐变差的原因;沥青经长期老化后,发生氧化生成亚砜和羰基官能团,油浆中的芳烃化合物可有效地抑制沥青氧化反应中的自由基反应,但芳香分、胶质的缩合加剧仍导致沥青长期抗老化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6.
将辽河欢喜岭稠油的减压渣油在16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热转化,考察了残渣油中镍的分布,讨论了裂化残渣戊烷可溶质及其色谱组分中镍的脱除率与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对部分裂化残渣油的戊烷可溶质采用硅胶吸附色谱法,将其分离成含有弱极性非卟啉镍、强极性非卟啉镍三个组分,考察了它们在热转化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认为,采用热转化和溶剂脱沥青相结合,可脱除脱沥青油中的大部分金属镍。弱极性非卟啉镍的脱除率最大,而强极性非卟啉镍和卟啉镍的脱除率较低。本文还对含镍组分的热转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煤焦油沥青的实沸点(TBP)数据是煤焦油分离工艺模拟研究的重要基础依据。由于缺乏相关的蒸馏实验基础数据,将文献中煤焦油沥青热重分析数据转换为实沸点数据,采用石油化工中的虚拟组分概念表征沥青组分的基础物性,并以此为依据,用Aspen Plus对煤焦油分离进行工艺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减压渣油组成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正庚烷和正丁醇依次沉降残渣油,随后用氧化铝液体色谱分离的方法建立了一套1次能将20g以上残渣油分离成八个组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的实验方法,得到了大庆减压渣油、鲁宁管输减压渣油和辽河减压渣油的组分分离结果。用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和^1H-NMR波谱的结果和Brown-Lander法计算了残渣油各组分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各个组分在结  相似文献   

19.
伊朗北阿扎德干油田沥青质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北阿扎德干油田原油的四组分和气相色质联用分析表明,原油饱和烃碳链分布范围较广,直连烷烃主峰碳为C16,原油重质组分含量相对较高,石蜡组分少,芳烃组成非常复杂,其沉积环境为强还原和高盐度海相沉积环境;胶体不稳定系数及原油的流变性分析说明,该原油容易发生沥青质沉积;对伊朗原油沥青质初始絮凝点和沉淀量的研究发现,剂油比为0.21 mL/g时,伊朗原油沥青质开始发生絮凝,利用标度方程对沥青质沉积的预测表明,当剂油比为0.27 mL/g时,伊朗原油开始出现沥青质沉积,分子量较大的沉淀剂需要较大浓度才能引发沥青质沉淀,沥青质的沉淀量随沉淀剂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分析注入不同体积天然气的特征化原油拟组分的变化情况,发现气举采油会导致沥青质的沉积初始压力升高,沥青质容易在井筒内沉积。  相似文献   

20.
将粒径约为35μm的锰渣微粉,以粉油比分别为0%、3%、6%、9%、12%、15%掺入70#道路石油沥青中制备锰渣微粉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试验,以对比不同粉油比对沥青改性的效果。同时,结合X射线衍射试验、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锰渣微粉沥青改性效果及机理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掺加锰渣微粉的沥青,高温性能提高,低温性能提升较小,温度敏感性降低,确定9%为其最佳掺量。锰渣中存有的N、P、S等原子与沥青中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形成弱氢键,使沥青的活性增强。锰渣微粉中Al2O3在高温条件下吸附脂肪烃、芳香烃中小分子组分进行氧化、交联、缩合反应,当高相对分子质量组分增多时,尚未反应的部分Al2O3将被低相对分子质量组分置换出来,继续发挥催化氧化剂的作用,使沥青组分中高相对分子质量烃含量增多,从而改善基质沥青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