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曹修平 《科技信息》2010,(21):I0214-I0214,I0170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两国人员的往来只能绕道香港,从东京至上海竟然需要三天的时间,这给两国人民的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改变这一局势,中日两国人民和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尽管历经波折,两国人民终于有了最合乎自然的来往方式,中日关系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1955-1957年间,与此前的吉田内阁时期相比,新组阁的日本鸠山内阁顺应内外形势的变化,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某种松动,中日民间交流呈现出一种较为活跃的状态,可谓当代中日交流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它为中日关系的恢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对这一时期中日交流的状况做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对后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为系统、深入地回顾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轨迹,先后从双边贸易、投资、政府间的资金合作等角度详细论述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在充分的资料和数据基础上客观全面地总结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展望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抽象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描绘文化的细致特性,只有语言和文化一致才可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于长期受中日同文看法的误导,我们在日语学习与教授过程中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导致在与日本人交际过程中文化干扰现象的发生。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使学生彻底摈弃中日同文的错误观念,努力探求中日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差异性,树立敏感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倾向于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在日本大举侵华之前,他们彻底蜕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日手语的界定,分析了两国手语在手指语、词汇构成、句式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点,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中日手语的基本知识,对中日两国聋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相关人物与群体之研究、中日物理教育交流与比较之研究、中日物理著作翻译与名词术语交流之研究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在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对于这一研究课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必要,即系统研究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的著作尚阙如,即使有的论著涉及这一问题,也是以某一方面或概况介绍为主,史料不够翔实,甚至有以讹传讹的情况,有些评价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由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使学校德育内容有很大差别,从德育范围,德育类型,德育层次和品德结构等方面对中日小学德育内容作扼要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认清这种差别,对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藤野     
鲁迅与藤野先生跨越国界的情谊,是中日友好交往的丰碑,是时代的标志,给中日人民以及中日文化的广泛深入交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暨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周报社及中国日本商会共同举办。论坛旨在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培柱 《世界知识》2008,(16):52-53
今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0周年。1978年,经过长时间谈判,中日两国缔结了这个条约。它是里程碑,在巩固发展两国和平友好关系和打击威胁国际和平安全的霸权主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日手语的界定,分析了两国手语在手指语、词汇构成、句式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点,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中日手语的基本知识,时中日两国聋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日海权纠纷不断:东海大陆架争端,钓鱼岛主权问题,“冲之鸟”地位问题等。造成中日海权纠纷的原因有很多:生存发展需求产生了控制海洋的意识;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使中日双方的权利主张能够“各取所需”;“海洋日本论”的影响;媒体的作用;美国的支持;确保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进而争当世界大国,提高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我国在海权争议中应冷静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之策:保持经常性的官方接触,同时加强民间交流,控制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中日间的问题;切实加强经济合作,以经济促政治;加强信息交流质量和数量,改善舆论环境;切实加强区域性安全机构,以保证双边和多边的沟通渠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即中日双方暂时搁置主权或主权争议,在相互间协定的基础上,以某种合作形式勘探和开发重叠主张海域石油资源;建立一支海上准军事力量,增强维护海上权益的能力,建立军事冲突的缓冲带;加强综合国力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等。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信仰观念多有相似相通,因此,在作为民俗事象的禁忌方面亦多有相肖。然而中日两国文化毕竟不同,色彩的文化含义不甚相同即为两种文化差异性的表现之一。从跨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对禁忌文化的了解来加深彼此的理解,从而避免交往中由于文化禁忌而带来的冲突和不快。本文从古代和现代角度对中日服饰色彩禁忌进行梳理,总结了色彩禁忌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场合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华天琪 《科技信息》2012,(13):162-162
本文对当代中日学前教育的师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对中国的前教育在师资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对中日盂兰盆节在称呼、意义、民俗娱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阐述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论证传承间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江永 《世界知识》2012,(18):14-26
中日两国的睦邻之道应该是:邻厌我避,邻困我帮,邻好我学,邻恶我防。钓鱼岛问题应该而且可以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框架内,通过外交对话和谈判得到妥善处理,而不是本末倒置,使局部敏感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明年将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重温"条约"的基本精神,坚持"条约"的各项原则,是保障未来中日两国健康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中日之间一直维持着脆弱的信任关系。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中日之间脆弱的信任关系形成的原因。中日关系一路走来,往往都是从最初对彼此不友善的观念出发,中国受集体记忆影响,日本受集体自尊影响,不断实践各自文化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观念的再造过程中不断加强各自已有的文化,造成文化不认同的巨大鸿沟,形成了脆弱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二十一条”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的。该条约是日本政府经过长期策划而形成的,是日本政府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政府趁机在华扩大侵略的产物。尽管袁世凯对此进行了抵制,但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这种对日让步是袁世凯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理性抉择,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中日两国由国内需求和国际市场供应而形成的石油关系,通过分析中日油气之争的供需背景和起因,在中日两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利用博弈理论的观点,推导出受制于战略利益的中日间进行的石油能源博弈实现双赢的纳什均衡的不可实现性,阐明中日对俄罗斯远东石油竞争的不可避免性和非合作性,并预计在更广的地域范围这种不妥协性竞争将影响到我国海外能源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