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司巴苯教是原始苯教。司巴苯教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具有某些民间宗教的特色。司巴苯教作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研究司巴苯教实际上是在追寻藏族文化的根底,探讨苯教在藏族民间社会中的发展和影响,对于研究藏族宗教、民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苯、佛二元相融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传统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是藏族传统社会的主要思想根源以及藏族传统义利文化赖以产生、形成的主导性文化。文章对以这样的主导性文化氛围中产生、形成的藏族传统义利观或义利文化在《格萨尔》中的始终贯穿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义利文化在反腐倡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舍己为义,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的传统文化精神,永远闪耀着正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对本教经典与东巴经异同问题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我们积极推进藏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整理、出版本教大藏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为研究藏族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远古历史文化资料。这对丰富藏族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和发展现代藏族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知识的总和,本教文化是藏族远古社会知识的总和。所谓藏传佛教,简单地说就是藏化了的佛教,藏传佛教文化也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同藏族本土宗教,本上文化相整合、离析和融合的产物。其基础就是本教文化。本教思想文化当然是本教徒对表象世界与具有真实性世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寻梦者:试论白玛娜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玛娜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同行者,她以她的作品介入了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所经历的社会文化转型,为当代文坛推出了全新的艺术形象——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寻梦者”藏族女性典型形象,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域。在当代的藏族社会中有一类处于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边缘地带的女性群体,她们既不完全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没能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她们只能在两种文化的夹缝里苦闷、彷徨,成为精神的虚空者,白玛娜珍的文本就关涉到了这一群体。尽管“寻梦者”女性不是新时代藏族女性的主流或全部,但她们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现实存在,塑造这一形象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196例在汉区学习的藏族大学生为样本,采用藏族文化融合自我认同测验进行评定,探讨在汉区学习的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情况。结果发现,藏族学生的总体文化融合程度偏中等低,大部分藏族学生更倾向认同藏族文化环境.绝大多数藏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很高:半数藏族学生倾向同时相信藏、汉文化价值观:大部分藏族学生自觉能和其他民族相处愉快:性别因素只影响文化价值主观倾向态度,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倾向相信两文化价值,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倾向拒绝两种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苯教及其自然崇拜在甘南白龙江流域的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苯教是藏族社会固有的宗教,是藏族先民原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藏族社会尚未出现私有制及阶级社会的阶段,它始终是藏族先民的精神支柱。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从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到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阶级社会宗教的两个发展阶段。甘南藏区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始终是藏族先民诸羌(也有氐)的农牧地。在这里农牧的古代诸羌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藏族与白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国前中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贸易通商和马帮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是藏族和白族间经济交往最多、文化碰撞和交流最频繁的时期;而民国后期建筑师和民族手工艺者充当了藏族和白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使者,通婚和民间宗教交流作为藏族和白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非主流形式而存在。这一时期藏族和白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极大,但两个民族却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川西藏族教育中出现的“雇读制”现象起源于清末在川边实施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并经历了沉寂期、复苏期、高潮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雇读制”有集体雇读和个人雇读两种,受雇对象多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民子弟,雇读报酬一般是采用付藏洋、替徭役和供糌粑等方式,这种现象在川西藏族地区非常普遍。“雇读制”现象主要在川西藏族教育中盛行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且当时川西藏族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以及学制系统等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龙江流域藏族包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两县及甘肃陇南地区的文县及宕昌等地的藏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类型不同,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的白龙江流域藏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民俗文化.文章以岁时节日为研究主题,从节日的形成渊源、性质和类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及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藏族节日文化凸显了其心理特点,构成民族精神的表象世界.这种民族精神是藏民族受到高原自然生态和文化心态的熏陶、感染,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的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支撑着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巨大的内聚亲和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传承、保护和利用——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文章从保护与利用藏族文化遗产的视角,就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及其传承、保护的基本原则与开发利用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藏族的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物态文化、符号观念以及藏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认定与市场、藏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藏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族服饰艺术独特而瑰丽,显示了藏民族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水平。通过对衣与饰两个层面的考察研究,文章概括了藏族服饰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服饰结构形态、色彩、图案及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藏族服饰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涵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藏族和纳西族在历史上有悠久而密切的关系,纳西族《创世纪》中说藏族、纳西族、白族是三兄弟,藏族是老大,纳西族是老二,白族是老三。藏、纳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长期的密切交往,也有因封建中央王朝的介入或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事纠葛。两个民族在喜马拉雅边缘地区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写下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意义非凡的一页。如今藏学和纳西学成为举世关注的显学,由于历史上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苯教和东巴教的研究成为相互缺一不可的交叉学科,唐巴地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发展、茶马古道上的经济贸易史也…  相似文献   

15.
藏族民间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并延续继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藏族历史渊源、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学、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的总称,是民族个性特征的重要表现,积淀了藏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因素。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保持藏族民间文化特色和多样性的保障。“道”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遮部县旺藏、尼傲一带盛行的一种藏族传统节日,意即欢庆。主要是为祭祀神灵、欢庚丰收而过的节日。  相似文献   

16.
完整合理的新课程改革应以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为取向,在文化的视野中重建.探讨我国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要重视对藏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切合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保存和弘扬优秀藏族传统文化.本文就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对如何开发藏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藏族节庆习俗蕴含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人际文化的和谐(族群内部和谐与族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文化因素,论述了藏族节日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认为藏族节日作为一种风俗制度和综合生活文化体系,它在公共治理、人文调节、维护生态良性循环方面的功能十分突出,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资源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藏族所储存的文化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系统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藏语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四川康区的藏族亲属称谓所表现出的特点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家庭结构及社会习尚。  相似文献   

19.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提上日程。笔者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原则及保护方法。为抢救和保护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立法细化,依法保护;民族院校开设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自治地方政府开展相关活动推广和发扬民族文化;开办民族特色旅游文化艺术风情区及开发性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步伐的逐步加快,公民社会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我国学界的重视。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各项基本原则,如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等,这些原则中所贯穿的两个基本精神就是"自由竞争"精神和"公平贸易"精神。而这两大精神正是"公民社会"理念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一)什么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相对独立和自治于国家与政府的政治行政领域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活动的规则化、组织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