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末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处末燃碳氢吸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较稀浊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末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量,达到降低低发动机末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汽油机燃用含氧燃料时碳氢生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测示功图以及顶环岸间隙和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形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用含氧混合燃料时顶环岸间隙和润滑油膜处形成的碳氢量.计算结果表明,含氧混合燃料在润滑油中的溶解性低,可有效减少燃油在油膜中的吸附量,进而减少缸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内壁面积碳层中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积碳层和上未燃碳氢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发动机转速一定时,存在一有效扩散厚度,未燃碳氢的吸收和释放发生在这一有效扩散厚度内。同时指出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烯混合气和使用低压缩比都可降低积碳层中未燃碳氢生成量,达到了降低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火焰传播过程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汽油机燃用稀混合气,采用低压缩比、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以及采用边缘布置火花塞等均可有效地降低顶环岸间隙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达到降低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火焰传播过程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汽油机燃用稀混合气、采用低压缩比、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以及采用边缘布置火花塞等均可有效地降低顶环岸间隙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达到降低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开展了不同顶岸间隙时火花点火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实验研究,并对顶岸间隙宽度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最佳的顶岸间隙宽度应为1.3倍双壁激冷厚度,在此条件下火焰将传播进顶岸间隙内,烧掉其内积蓄的未燃碳氢量,这样即能达到有效降低发动机排气未燃碳氢(排气碳氢下降35% ̄50%),又不会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产生较大影响(功率下降0.5% ̄1.5%,燃料消耗率增加1% ̄3%)。  相似文献   

7.
沉积物对汽油机碳氢排放物形成的预测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油机燃烧室沉积物处未燃碳氢生成和氧化模型,测量了有、无燃烧室沉积物时发动机排气中的碳氢摩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存在将增加发动机碳氢排放量,在本实验用机及实验条件下,沉积物将使发动机排气中的碳氢摩尔浓度增加20%~30%.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出沉积物形成的排气碳氢摩尔浓度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时采用排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单缸直喷柴油机上燃用二甲醚和采用排气再循环时,进行了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燃用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二甲醚可以实现无烟燃烧,NOx降低30%,未燃碳氢和CO2排放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单缸直喷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二甲醚和采用排气再循环时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与燃用柴油相比 ,发动机燃用二甲醚可以实现无烟燃烧 ,NOx 降低 30 % ,未燃碳氢和CO排放有所下降 ;随着排气再循环 (EGR)率的增加 ,未燃碳氢、CO和CO2 排放有所升高 ,发动机热效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NOx 排放得到大幅度降低 ;当进气中EGR率为 2 0 %左右时 ,NOx 排放降低到无排气再循环的 6 0 % .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时采用排气再循环降低NO_x排放@王贺武$西安交通大学!710049,西安 @周龙保$西安交通大学!710049,西安…  相似文献   

10.
超燃冲压发动机结构简单,推重比大,应用前景广阔.但其流场结构十分复杂,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三维流场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某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先后得到了流场的密度、马赫数、涡量及速度矢量线图.结果表明:喷管内及侧壁面出口处存在膨胀波.各个壁面出口处附近的流场存在羽流激波和剪切层,内喷管出口周围的羽流激波和剪切层呈环状分布在流场周围,上壁面尾部受羽流激波的影响产生一道由压强决定的管内斜激波.内喷管出口及上壁面尾部处也均存在流向涡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薄层色谱应用于石油产品中烃类的分析。选择了合适的分离条件,从煤油、柴油和润滑油馏分中分离与鉴定了饱和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多环芳烃和极性化合物。应用薄层制备色谱,从柴油中分离出上述四种较纯的烃类。结果表明,此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快速、灵敏度及分辨率高、显色选择性大和所需费用低等优点,可用于油品的日常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气压固体分析探针技术对两种合成航空润滑油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考察了两种润滑基础油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及种类.结果显示:在合成航空润滑基础油中,检测到的化合物主要有烃类、酯类和含杂原子化合物(N,O和S).其中大气压化学电离源对烃类化合物的响应值较好,对酯类则相对较弱.检测到的含氮化合物的含量不高,但种类较多,有C6H16N,C6H10N3,C27H41N10,C6H13N6O3,C20H33N6O2,C21H35N6O2,C22H37N6O2和C24H41N6O3,含氮化合物特别是碱性含氮化合物对润滑基础油的热氧化安定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加氢裂化尾油具有性能优良、饱和烃含量高,芳香烃含量、硫含量和氮含量低等特点,不仅能做乙烯裂解原料,同时也是优质的润滑油基础油原料,可以生产变压器油、内燃机油和液压油等产品,同时还能得到柴油等副产品,综合利用价值显著。通过采用减压蒸馏、溶剂脱蜡和白土补充精制等工艺,对辽阳石化公司生产的两批不同性质的加氢裂化尾油进行实验室研究,考察了辽化加氢裂化尾油作为润滑油基础油适用情况。实验表明,两批加氢尾油经过加工分别可以得到收率为15.3%的HVI100基础油,34.5%的HVI150基础油和20.4%HVI400基础油,以及柴油和变压器油等产品,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选用几种低硫、低芳烃铝材轧制基础油,采用GCMS-QP2010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成分,并与Wylor10,Wylor12和CSA-P这3种常用的添加剂复配,在MRS-10A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摩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类基础油中,正构烷烃基础油的油膜承载能力比加氢基础油的高;在加氢基础油中,随着链烷烃减少,环烷烃增加,基础油的油膜强度降低;但加入润滑添加剂后,含有环烷烃的加氢轧制油的摩擦性能比正构烷烃轧制油的摩擦性能更好,这表明与正构烷烃基础油相比,加氢基础油与润滑添加剂有更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构造单元划分,结合油气来源分析,对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单元进行划分,进而分析成藏要素,明确源-藏体系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可划分为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类7个多元供烃成藏单元。东营组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熟,形成洼陷内部单源岩性油藏和缓坡带的单源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各段烃源岩均进入大量排烃期,油气在陡坡-凸起带和中央低凸起上形成大规模的混源油藏。不同供烃成藏单元输导体系与储盖组合的耦合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平面上油气呈发散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在缓坡带、陡坡带、低凸起和潜山等有利的圈闭聚集成藏;在剖面上沙四段、沙三段形成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新近系的油气分布于馆陶组厚层河流相储层形成披覆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市售的93#汽油(C1)、97#汽油(C2)、0#柴油(C3)、-10#柴油(C4)、齿轮油(C5)、润滑油(C6)、燃料油(C7)进行了提取离子色谱分析,通过多环芳烃原始指纹、相对浓度比值分布特征、诊断比值等指标对7种成品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始指纹图谱和各类多环芳烃在总多环芳烃中的分布特征均可表明同类成品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通过多环芳烃特征诊断比值比对,现有诊断比值完全可用于鉴别各类成品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烃组成分析的方法对氧化前后以及热、光两种氧化的研究 ,发现在加氢润滑油老化实验研究中 ,光氧化的强度远远大于热氧化  相似文献   

18.
重质油中链烷烃与环烷烃的分离分析是烃类分析的难点,本文将超声波技术与尿素、硫脲包合法相结合,对大庆减压馏分油进行了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离试验,并用GC/MS和NMR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了研究.当活化剂异丙醇与油样品的质量比为7.5、包合反应温度为38~43℃时,5次重复试验测得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6.56%和41.8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和0.51%.链烷烃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为C20—C38,其中环烷烃的含量低于NMR的检测限,环烷烃的总离子流色谱图显示出其中的链烷烃含量很低.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尿素、硫脲包合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地提高重质油中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离效果,该方法测定重质油中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含量准确度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9.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molecular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as hydrocarbons produced i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oil asphaltene from Lunnnan area were investigated by pyrolysis of asphaltene sealed in gold tube in a limited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il asphaltene from Lunnan area had relatively high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methane. However,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molecular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as hydrocarbons i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oil asphaltene exhibit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at of gas hydrocarbons by primary cracking of kerogen and secondary cracking of oil. Based on kinetic simulation with paleo-geothermal data of oil reservoir, the methane produced by cracking of oil asphatene w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ight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is result could not explain relatively heavy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atural gas from Lunnan area. Pyrolysis of kerogen from source rocks under very high temperature probably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natural gas from Lunnan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