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网络蠕虫传播特征,对主动蠕虫传播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改进,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子网保护的蠕虫传播模型.该模型在保证实际使用地址数和利用保护比例的修正模型的情况下,考虑了不同的扫描策略、每个周期的有效扫描数以及本地优先扫描等因素,并用它们评价了基于本地网络的蠕虫检测定位方法对蠕虫在整个网络中的传播速率的抑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如果网络中的多数子网都能部署蠕虫防御系统,则能大幅降低蠕虫在全网中的传播速率.  相似文献   

2.
轻负载、速度快的良性蠕虫传播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使良性蠕虫传播有序化、分级化,在扩散过程中减少了其对网络的冲击,提高了传播速度,提出了基于地址的预制式网络划分算法,能够预先设定良性蠕虫的传播轨迹,预先测评良性蠕虫的并行度,增强了良性蠕虫的可追踪性、可控性,给出了良性蠕虫采用这种算法传播的数学模型和模拟实验,制定了蠕虫对网络流量冲击影响的通用标准.最后模拟一种类似Sapphire的蠕虫,令其采用蠕虫常用的扫描策略进行传播,模拟结果表明,和传统传播策略相比,在预制式网络划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式传播的良性蠕虫扩散速度快,产生流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P2P网络的反应式蠕虫,提出基于良性蠕虫的优先传播恶性感染节点的邻居节点(PRIN)遏制策略.蠕虫传播模型给出后,分析了PRIN策略的特点和可行性,并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策略相比,PRIN策略进一步提高了蠕虫遏制效果,1‰数量的良性蠕虫即可有效遏制反应式蠕虫的传播,并在策略具体实施上忽略了良性蠕虫驻留节点类型的影响,降低了策略实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僵尸网络(BotNet)主要采用蠕虫扫描的方式进行传播,传统的蠕虫传播策略主要在扩散效率和扫描准确性上进行折衷,共性缺点是存在对同一主机重复扫描和网络之间交叉扫描的严重问题,会对互联网产生严重的流量冲击,降低BotNet的隐蔽性。为解决这一共性问题,根据互联网的无尺度特性,在对比传统网络蠕虫传播策略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前向神经网络现有的BP学习算法对BotNet传播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提出一种计算BP近似最优步长的算法,并通过OPNET建立传播攻击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提高了BotNet在无尺度网络中的传播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防止MIPv6中蠕虫的传播,基于MIPv6网络环境,提出一种新型的蠕虫MIPv6-Worm和MIPv6节点接触频率的计算方法,对MIPv6网络中蠕虫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MIPv6网络蠕虫传播模型--MWM.仿真结果显示:MIPv6-Worm在MIPv6网络中传播的初期,在117 s时达到传播的顶峰,在传播后期所有节点最终都转为免疫状态;MIPv6-Worm传播概率与节点通信半径、易感节点分布密度、节点运动速度均成正比.该模型较好地模拟MIPv6网络中蠕虫的传播规律,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MIPv6中蠕虫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蠕虫病毒在一个封闭的计算机群中传播的过程,提出了一个离散的蠕虫传播模型,并且把该模型和CodeRedv2蠕虫的真实传播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随机扫描蠕虫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把该模型做了推广,考虑选择性随机扫描(Selective-randomscan)蠕虫的传播规律,通过推广后的模型可以发现,在一个封闭的计算机群中,各个小网络中的易感主机数变化越大,蠕虫传播的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
P2P网络中节点的邻居列表为蠕虫提供了快速传播的途径.网络中节点系统的漏洞情况各异,致使它们抵抗蠕虫的能力不同.无结构P2P网络中节点的位置影响着蠕虫围堵策略的效果,甚至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为了对抗P2P蠕虫,在区分漏洞级别的基础上定义节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根据节点抵抗蠕虫的能力为其选择邻居,使得P2P网络中的节点分布更利于抵抗蠕虫的攻击;并将这种邻居选择机制应用到无结构P2P网络KaZaA中.实验结果表明,该选择机制明显提高了P2P网络对抗蠕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膨胀,网络蠕虫攻击成为目前影响企业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时监视企业网的内外网络蠕虫和扫描攻击,特别是在蠕虫传播的早期检测到蠕虫。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减少蠕虫传播和攻击扫描造成的损失变得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在企业网中早期的蠕虫检测算法。通过在Linux的平台下已实现的原型系统,验证了该算法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实验表明,当企业网感染了少量的魔波蠕虫时,该算法检测到该蠕虫,并获取了其传播特征以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邮件蠕虫的概念及传播方式,详细阐述了邮件网络的无尺度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邮件蠕虫传播的因素,并根据用户检查频率对邮件蠕虫传播的影响和邮件网络的无尺度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控制邮件蠕虫传播的方法.在邮件服务器端采用行为模式识别技术来检测和控制邮件蠕虫的蔓延;客户端尽量使用Web邮件,减少邮件蠕虫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基于互联网的蠕虫检测手段并不完全适应对等网络环境下的蠕虫防御问题,在充分研究现有的网络蠕虫检测技术和综合借鉴当前较为先进的蠕虫检测算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网络的蠕虫检测系统,结合P2P蠕虫的传播特点,从3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对P2P蠕虫进行快速检测,多重防御,及时预警并尽可能地降低预警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本系统能为后续的蠕虫防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